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許多家長都以為因材施教是學校的事,這種看法很不全面。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教育對象,對教育對象的情況沒有具體深入的了解,教育就只能是“有棗一桿子,沒棗一棒子”,效果可想而知。在發現和評估孩子的智能傾向方面,家庭其實有其優勢。因為學校教師容易犯“伯樂”偏心眼兒的毛病,帶著考試分數的過濾眼鏡看學生,一葉障目,不見多種智能,而且如今學校的活動內容很狹窄,學生的不同智能缺乏展現的機會,家長卻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孩子“非教學方面的,非正規的”智能表現,這往往是教師不注意或者看不到的。做這件事并不需要耗費家長太多精力,平日多留幾個心眼兒就行了。現在的問題是許多家長缺乏辨才意識,對孩子很多明顯的智能傾向熟視無睹,甚至誤以為是“不務正業”、“歪門邪道”,所以,提高對這個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很有必要。
我們以比爾·蓋茨為例子。網上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
長著一頭沙色頭發的7歲男孩蓋茨最喜歡反復看個沒完的是那套《世界圖書百科全書》。他經常幾個小時地連續閱讀這本幾乎有他體重1/3的大書,一字一句地從頭到尾地看。他常常陷入沉思,冥冥之中似乎強烈地感覺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書本里面蘊藏著一個神奇和魔幻的世界。文字的符號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人們的無數有趣的事情,記錄下來,又傳播出去。他又想,人類歷史將越來越長,那么以后的百科全書不是越來越大而更重了嗎!如果能造出一個魔盒,包羅萬象地把一大本百科全書都收進去,該有多方便!這個奇妙的思想火花,后來竟給他實現了,而且比香煙盒還要小,只要一塊小小的芯片就行了。
蓋茨看的書越來越多,想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次他忽然對他四年級的同學卡爾·愛德蒙德說:與其做一棵草坪里的小草,還不如成為一株聳立于禿丘上的橡樹。因為小草千篇一律,毫無個性,而橡樹則高大挺拔,昂首蒼穹。他堅持寫日記,隨時記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紀就常常如大人般深思熟慮。他很早就感悟到人的生命來之不易,要十分珍惜這人世的寶貴機會。他在日記里這樣寫道:“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約,對于一個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信守由人類積累起來的理智所提出的至高無上的諾言……那么諾言是什么呢?就是要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在另一篇日記里又寫道:“也許,人的生命是一場正在焚燒的火災,一個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盡全力要從這場火災中去搶救點什么東西出來。”這種追趕生命的意識,在同齡的孩子中是極少有的。
看課外書、寫日記,這都是在家里而不是學校發生的事情,和同學聊天,也是教師看不到的。這些,比他的作文和在學校里的表現更能反映他人格特征的本質方面。這是一種重要的經驗,我們要真正了解一個孩子,千萬不要只聽教師介紹,不要只看他在正式場合的表現,一定要看他在家里的表現、課余的表現,一定要問問他的家長和他的同學,因為家長和同學往往能提供一些更重要的信息。事情恐怕是這個樣子的:人在非正式場合的表現,一般要更真實,而且更本質。所以有人說,你要了解一個人,最好是聽他聊天,而不是聽他作報告。孩子也是如此,他們在學校往往要“演戲”,而在家里,在小伙伴中間,則會“現出原形”,這才是了解他們的最佳時機。達爾文小時候最喜歡在花園捉蟲子,到了癡迷的程度。他的父親知道這個情況,可惜他觀念有問題,比較主觀,總想讓達爾文長大當牧師,因此沒能辨析達爾文之“材”,也就談不到因材施教了。但是,達爾文自己很有主見,他堅持自我因材施教,多年后功成名就,父親才明白過來。可見,家庭在因材施教方面雖有優勢,但這個優勢能否發揮,關鍵卻在于家長有沒有主體意識(我的孩子我教育),有沒有辨才意識和辨才能力。
下面我們談談家庭因材施教的困難。目前對于多數家長來說,家庭因材施教的主要困難不是技術問題和方法問題,甚至也不是能力問題——雖然這些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理念問題。要對孩子因材施教,家長必須有主體性,必須有民主思想,而這正是多數家長所缺乏的。
所謂主體性,就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的主見,不盲目跟著學校跑,不盲目跟社會風氣跑,不迷信傳媒和專家。這道理很簡單:您跟著學校跑,學校的教育教學往往是一刀切的,未必完全適合您孩子的情況。您跟著社會風氣跑,也是一刀切,比如人家孩子學鋼琴,您讓自己的孩子也學,就未必適合孩子的情況。至于傳媒介紹的教子經驗,只供參考。某家長用某種辦法使孩子上了哈佛大學,您用同樣的辦法就未必能使孩子上哈佛,然而您會發現另有家長用別的辦法,結果孩子也上了哈佛,你到底向誰學合適?誰都可以學,但都不要照搬,而且也不必非上哈佛不可。專家的意見,可能也各不相同,您可以聽一聽,但也是參考。自己的事情自己想、自己辦,這才是正確的方針。魯迅主張的“拿來主義”,也可以用在家庭教育上,誰的辦法都可以拿來,但是要挑選適合自己孩子的招數來使用。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沒有那么強的分析能力,聽誰說的都有理,怎么辦?”這種情況,一個是要繼續學習,逐漸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另一個辦法就是“試”,選擇一些自己感覺似乎合適的辦法在孩子身上試驗,如果有效果就堅持,沒有就調整,這也是個辦法。
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家長千萬不要掉進應試主義的陷坑,那可就談不上因材施教了。我們舉個例子。人民網曾有過這樣一條消息《中小學家庭教育新突破》,內容是關于贈書的,強調:“特別免費贈送給高中、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家長”。該消息說:“《幫孩子多考80分的秘訣》、《幫孩子提高語文數學思維能力的秘訣》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科研項目——能力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心理研究室、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網校、北京發現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完成,推廣兩周年以來,通過兩個學校的實驗和全國范圍內數千名學生使用, 92.5%的學生輕松多考80分,每年都有一部分成績中等的學生考上了清華和北大。為了感謝廣大家長對我們的支持,使這一研究成果更好地得以推廣,現在,成果特別免費贈送給高中、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家長,數量有限,只送10天。”這則消息是否真實,這個科研成果到底有多大科學性,我們且不論,但我們看題目就可以知道,這應該是學校教學的內容,怎么能說成是“家庭教育的新突破”?莫非家庭教育的新突破就是把家庭教育學校化,把家長“助教”化?像這樣的宣傳,家長必須保持一份警覺,否則就根本談不上因材施教了。
許多家長缺乏民主意識,也是因材施教的一個巨大困難。我們的家庭成員關系,不是“自由人的聯合體”,而往往是“等級制的捆綁物”。家長和孩子都不是獨立的人。家長自我消失,完全為孩子活著,還說這是“無私奉獻”,其實是“有私奉獻”,其交換條件是孩子必須達到家長“望子成龍”的目標。一旦不能如愿,家長就氣急敗壞,情緒失控,所以很多家庭教育都有“暴力”色彩,包括身體暴力和精神暴力(諷刺、貶斥)。孩子自我消失,完全為家長而學習,其交換條件是“我什么活兒也不干”,“你給我錢”,“學習上我聽你的,生活上你聽我的”。家長用“愛”壓迫孩子,孩子用“愛”剝削家長,雙方都無原則地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權利,同時又都蠻橫地侵犯了對方的權利。如果雙方都承認對方是獨立的個人,家長就沒有權利要求孩子實現家長的“望子成龍”計劃,孩子也沒有權利說什么“你掙的錢不就是給我花的嗎”?在我們很多家庭中,因為大家捆綁在一起,權利和義務都亂套了。這樣的家庭,當然無法實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辨才,辨才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個性,孩子與大人要各自相對獨立,不要總捆綁在一起,有事平等協商。
當然,即使家長有主體性,有民主精神,要因材施教,也還有個能力問題。家長要有辨才的眼光和技術。這些我們后面都要具體講。但是各位家長一定要記住,正確的教育理念更重要,而正確的教育理念光會說、會背誦是沒有用的,要結合具體案例,真正搞明白才行。
下一篇:輕松更能見成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嚴母慈父”易使孩子心靈扭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