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1921年,美國14名專家坐在一起,為期三天的會議討論了“智慧”的定義,他們指出五項:第一,抽象思考的能力;第二,適應環境的能力;第三,適應生命新情境的能力;第四,獲得知識的能力;第五,從既有的知識和經驗中獲取教訓的能力。
后來,此定義被一再精簡,最后變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句話:一個基本的、能夠適應生命中新問題和新情境的能力。仔細想來,這正是多元智慧的精髓體現。
為什么高等生物都采取有性生殖?這是生物多樣化在演化上決定的。因為每次生殖,子代有一半的機會可以得到與親代不一樣的基因,這大大增加了生物多樣化。它的重要性在于讓后世子孫有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一旦環境變化,多樣化會使生物有繼續生存下去的機會,這樣可確保地球生物永續生存。
現代科技的進步使我們看到,孩子的各項能力和他的基因關系密切。比如,患有“威廉氏癥候群”基因缺陷所造成的先天性疾病,為第七對染色體的長臂缺失,導致一個或多個基因功能異常。的孩子,因為第7號染色體的長臂上少了15個基因,導致他們幾乎沒有一點空間能力;但是這些孩子語言能力很好,能說善道。又如,現代科學讓我們了解到空間能力和男性荷爾蒙有關,科學家可以借著操控荷爾蒙,來提升孩子的某些能力。
家長不必生硬地改變孩子的某些特點。腦功能造影技術顯示,口吃的孩子在說話時,右腦血流量比左腦大,而一般人是左腦血流量較大,這說明他們的功能分析與大腦資源分配不當。如果生硬要求習慣用左手的孩子改為用右手,常會導致孩子口吃。
基因決定人的多樣化,我們需要不同才能的人組成一個多元化健全的社會,這就是近年心理學上關注的“多元智慧”。假如我們把教育的目標改為需要快樂的兒童、健全的公民,多元智慧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
目前,臺灣很多學生都極不快樂,他們所有清醒的時間都在同數理化和英語做斗爭。中國人堅信“勤能補拙”,越是數學不好,越是要多做數學題目;白天上學做不夠,放學還送到補習班再培訓。但是,因為數學正是孩子最弱的課程,于是越害怕越不會,越不會越要做,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只會使孩子深陷苦惱深淵。
一個對自己能力有信心的孩子,才可能發揮出真正的潛能。老師雖然都知道動機是學習最好的驅力,卻很少從誘發動機著手。教學的負擔使我們做不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更何況家長、校長要求的是升學成績,凡是聯考不考的科目,能力(成績)再好都白搭。因此,要推動多元智慧,必須同時教育整個社會,改變父母的觀念。
中國古代很注重多元智慧。古代講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正和現代多元智慧的精神不謀而合。
現代商業社會已經逐漸打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時機推廣“行行出狀元”的理念。每一個人天賦的才能都不一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應該有空間讓種種不同的才能得以發展,如果社會能改變對“主科”(語文、英語、數學、物理)的偏好,我相信很多父母會讓他的孩子自由發展。
除了確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還要相信人的潛力巨大,后天教養可以改變許多先天設定。我覺得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終身學習的觀念和“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學習態度。
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的重點在于,要教孩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要說“我沒有這個才能”,或者說“我不是學這個專業的”。在臺灣,研究所或資格檢驗考試常要求“相關科系”畢業才準報考,這個觀念是不對的。只要考得上,什么科系畢業都沒有關系。“相關科系畢業”的觀念,其實與多元智慧與終身學習的主旨相悖。因為終身學習的第一要點是讓孩子知道,只要有學習的能力,沒有什么學不會。人的一生會因外在環境的轉變而改變,必須學許多新的技能來應對。
下一篇:如何成為孩子最愛的父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媽媽太勤快孩子“長”不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