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張鶴立 (1958~ ) 母親。遼寧省人。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教育理念的踐履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教育責任的承擔者,十幾年來以“把普通孩子變成神童而享譽海內外”。1986年開始在東北從事個別兒童的家庭教育,獨創"幼兒快速閱讀法",使3-6歲兒童百日突破閱讀關,識字1000~3000。1989年落腳河南南陽,從一個弱智兒童開始,走上獨立辦學道路。到目前為止,鶴立集團在全國擁有幼兒園共60余家,小學4家,中專3家,全國合作單位上千家。
張 玄 (1983~ ) 女兒。3歲廣泛閱讀。5歲博覽群書。9歲跨越小學上重點中學。15歲考入重點大學并出版長篇小說《晴天·雨天》。19歲考入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讀教育研究專業,獲教育碩士學位。畢業回國后先后做翻譯、編輯、創業人并出版多部文學作品。
王東華按:時代在發展,當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時,他們發現一批先行者早已在這一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并且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成績。張鶴立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老師,她在自己的教學中一直思考著語文教育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作為一個獨生子女的母親,她通過與女兒零距離的接觸,重新發現了早期教育的內容、形式和價值,并最終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孩子;作為一位教育集團的掌門人,她將自己多年的實踐與思考付之行動,結果是培養出了更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早慧孩子。
在這個個案中,張鶴立老師的以下幾點值得大家重視。
第一,張鶴立老師對兒童早期教育的內容、形式等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并且從自己的童年體驗及對更多兒童的觀察中認識到:精神生活同樣應該成為孩子生活中的重點,而不僅僅是他們的物質生活。
同許多家長一樣,張老師也希望在女兒身上彌補自己童年的遺憾,但這種遺憾更多的是指精神而不是物質上的,因此在家庭教育這一獨特的空間里,進行極具個性化的探索與實踐。她抓住嬰幼兒的心理,用敏銳的眼睛觀察著孩子,引導孩子去過一個有著充實精神生活的童年。
第二,張鶴立老師的“鶴立幼兒快速閱讀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行性,值得家長們學習。
張鶴立老師是通過讓孩子早期閱讀的方式去拓展孩子的精神生活的,由此她摸索出來的一套幼兒快速閱讀法非常值得廣大家長們學習和仿效,也值得識字專家從中汲取營養。她在后來設計出的“立體應用拼音”“趣味拼擺數學”“角色游戲英語”等特色教法,也都是幼兒知識教育中難能可貴的探索。
第三,張鶴立老師由閱讀開始,一步一步地讓孩子思考能力不斷提高,而不是為識字而識字。
近二十年來,關于幼兒識字還比較多地停留在多大孩子識字、識多少字的“初級階段”,而沒有進入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的階段。讓孩子識字閱讀,不是就識字論識字,也不是就閱讀論閱讀,而是要讓孩子通過語言的學習得以進入人類文明的殿堂,因為廣泛的閱讀可以豐富孩子的情感,喚醒孩子的心靈、增加孩子的知識、提升孩子的人生品位,以及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應變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四,張鶴立老師著意對孩子進行“偉人意識”的培養,希望孩子們從小就能像先賢大哲們那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對這個世界負責。
有些人一提到“偉人意識”,就認為是“精英教育”,就認為是脫離群眾,從而就認為不符合教育的根本目標。其實偉人之所以不同于凡人,就在于他們有著比常人更豐富的內心、更遠大的理想和更堅定的信念,就在于他們的責任心,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偉人意識”與“責任意識”是相同的。
張鶴立老師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非常注意培養孩子的“偉人意識”。鑒于嬰幼兒最初聽到和看到的事物將會直接影響孩子認識的形成,于是,張老師從小就給孩子講偉人故事,以求潛移默化中能對孩子起到指導和啟迪作用;生活中,她注意孩子的興趣取向,對孩子的教育親力親為,以不讓孩子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
除此之外,關于如何培養孩子們的博愛之心、自由天性以及不屈不饒的意志品質等問題,張老師也都長期關注,而這些關注也在她以后的辦學中得到了更多更好的體現。
第五,在從個別化的家庭教育到集體化的幼兒園教學中,張鶴立老師通過對孩子們的更多認識不斷豐富自己的教育思想,也探索出了一條辦學的新路子。
自把女兒教育成功后,張鶴立老師就想讓更多的孩子受益,于是從一個孩子的個別教育開始,十年間已發展成為擁有60余所幼兒園、4所小學、3所中專的教育機構,走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以教改促發展的辦學之路。她用自己的辦學實踐,讓越來越多的孩子享受自己探索出來的早教成果。
張鶴立老師的事業還在繼續,讓我們期待和祝福著鶴立集團的明天更加美好!
女兒肖肖是我的藝術品,對她的“雕琢”,我一直堅持了五年多。回眸凝視我的“作品”時,在內心深處著實充滿了喜悅感和成功感。后來,為了實現從個別教學向集體教學的轉型,我不得不把我的“藝術活動”告一段落,但并未停止對女兒成長的持續關注。現在,我仍然認為那是一段很有意義的嘗試,是一個很有價值的過程,也是一個很有分量的思考與體驗。其中,有對幼兒的再認識,有對母親角色的再發現,有對現行教育的再批判,有對新的教育模式的再探討、再實踐。
比如在對幼兒的理解上,我認識到幼兒絕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無能、那樣懶惰、那樣缺少方向感。他們不應終日接受那些毫無意義的活動來消磨自己的時間,而幼兒內在的各種需要:求知欲、探索欲、體驗欲、創造欲、成長欲一直都在指引著他們的發展和提高。
這個過程也使我對幼兒以及對幼兒開展的早期教育活動的價值、內容、形式、評價都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伴隨著女兒閱讀能力的提高與發展,我也更加清晰且比較系統地開始思考:在女兒獲得獨立閱讀能力、進入博覽群書階段之后,如何使童年的快樂和未來幸福形成更好的“鏈接”。為此,我把對女兒完整人格的培養作為基本的教育價值取向,并由此開始設計我的家庭教育計劃。
我希望女兒心理健康,那么她應該有寬容、悲憫,博愛的情懷;應該有追求生命高遠的格調和境界,有對杰出生命價值的向往和渴求。我希望女兒內心豐富,在她的心理模式中建構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多元認知結構。所以,我鼓勵她、引領她走進自然,建立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使她能從自然中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和生命激情。我希望她有堅韌、勇敢的性格,能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失敗和困難。所以,我有意放手,讓她多經歷些磕磕碰碰,品嘗生活和心理上的自我救助、自我支撐。我希望她有自由的心靈,活躍的思維,更多的體驗思想的快樂和創造的欣喜,更充分地釋放自己的潛能和智慧。在這個過程中,我盡量扮演點燃者、喚醒者、支持者的角色,我始終告誡自己:一定要當一個好的啦啦隊隊員給她鼓勵,給她贊美,而不是當“棒子手”“滅火器”或者其他起否定性作用的角色。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擁有我所期望的童年的快樂和幸福,為了與更多的家長交流教子的體驗與思考,為了與更多有此追求和愿望的人們產生碰撞與共鳴,我愿與更多的人們分享我的體驗與快樂。
下一篇:怎樣做好孩子的右腦開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誰對孩子影響更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