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孫莉莉】這個話題是大家普遍關注的日常行為習慣,比如孩子粗心大意、邋遢、丟三落四等等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重點來討論一下丟三落四這個話題。為什么呢?因為小朋友一到上小學的階段,你就會明顯地感覺到,丟三落四是一個特別急需解決的問題。那我也特別想聽聽我們的兩位專家對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看有沒有能幫助到我們的。周老師,你先來講一講。
【周曉音】我先生經常丟三落四,于是我爸爸教我了一個辦法:從哪兒離開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東西檢查一遍。后來我出門的時候會列清單,照著清單理一遍,然后把清單收好,以便自己再次檢查。關于幫助自己記事,避免丟三落四,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總結出來的好方法。
【陳禾】丟三落四或者做事非常細密、細致,這跟人天生的氣質有關。但后天可以改變一點,比如說,工作計劃和生活管理。工作計劃,是說做之前你什么都準備好了,心中有數。關于生活管理,臺北有一個報紙叫《中國時報》,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要媽媽們回答每天早上起身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三個選項,其中一個選項是從打罵孩子開始,92%選這個。為什么?因為現代人的特點就是沒有生活管理,晚上你把一切事情都準備好,第二天起身,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很順的。不要催,孩子有一個特點,你越催,他就越慢。因為心情不愉快,著急就很多做錯。所以丟三落四跟情緒是非常有關的,那么換句話說,生活的管理能力一定要做好,否則,一團糟是必然的。
【孫莉莉】謝謝陳老師!關于丟三落四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的家長太“勇于”承擔責任,太希望完美,所以給孩子的啟示就是,你不行,媽媽來。“媽媽來”的結果就是全部變成“媽媽來”。會讓孩子出現很多我們之前講的輸不起、霸道,或者丟三落四、邋遢等等。
剛才陳老師在講的時候,我在做手工,我是想到了一個好玩的東西,我會帶著小朋友做一個小小的記事本,一張A4紙,剛好能做出來30頁的記事本。剛好是一個月的記事本。我們經常說,好習慣21天養成,那記事30天,也能養成記事的好習慣。
和消極情緒說再見
【孫莉莉】這一個話題特別好。前一陣微信上傳的一種人叫做“垃圾人”,大家記得吧?一天到晚在吐槽吐槽,情緒總是不好,我們就說“遠離垃圾人”。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大屏幕,看看這種整天吐槽情緒不高的負能量分子和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分子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吧!
正能量和負能量正能量和負能量《我不抱怨》【孫莉莉】有些時候,我們在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有的人總是會特別開心,總是能從中看到那個讓他覺得特別幸福的、興奮地點。有些人就只能看到那個反面的部分,每天都用自己的壞情緒、負能量感染別人的情緒。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這些負能量是從哪兒來的?這背后隱藏的是孩子的心理問題還是家庭教養問題?我們請陳禾老師來幫我們分析一下。
【陳禾】關于這個正能量個負能量的表現,我還是要回到一句話:家長怎么樣培養,或者說家長怎么樣陪伴這個孩子長大決定了一切。每個孩子都不相同,那么怎么樣陪伴孩子最重要?一個源頭就是:如何愛孩子,如何表達愛,以及如何接受孩子的愛的回饋。一切教養問題都要回到愛的原點去。那么,如果你跟孩子的感情建立的非常好,我們有個很好的名稱叫做“依附關系”,這邊習慣講“依戀”關系,都可以。那么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以為依戀關系就是要“連住”,連進廁所都要跟著。那不是一個正常的、健康的依戀關系。健康的依戀關系是家長在孩子的心靈上成為一個力量。這個力量是:做什么的時候,都會想到爸爸媽媽是怎么做的。或者,爸爸媽媽這時候就在我身旁,他會指導我怎么做。這樣他的勇氣就來了,因為他的思路很清晰。我把這個叫做:父母支柱。其實這就是內在力量的根源,這是最重要的。
那么,比如說哭鬧。他有所求,你如何化解?如果只是發泄,你能夠判斷得出嗎?這套書里關于孩子為什么哭鬧講的非常清楚,所以孩子哭的時候,你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也能判斷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只是說因為受挫折,比如說,因為測驗或者考試失敗,回來后很傷心,大哭一場。這個時候,你只要摟著他,給他一點鼓勵,說沒關系,下次做得更好就行。反過來,如果你選擇埋怨一大堆話,這個孩子已經傷心的不得了了。
所以我們要注意的是如何加強孩子的內在力量,一定要從這方面下手,其他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比如說,很多孩子總喜歡哭,說的時候也會裝作要哭的樣子來說,有沒有呢?這是家長要負起責任來的,因為你的回應方式,你的對話方式。你讓他不敢說,他只能裝成這個樣子來說。另外一個就是他根本沒有說的機會,所以這些要注意。孩子愛抱怨,是因為不平等,是因為他沒機會表達他的訴求。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我覺得很必要如何讓孩子有更強的力量。孩子不是罵著長大的,而是心對心的交流,互相鼓勵,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才能獲得很好的成長。
【周曉音】今天在這里看,覺得這套書的分類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不抱怨也好,不打小報告也好,其實他的背后往往都是自己的不負責任。出一點事情就開始抱怨。希望孩子不抱怨,那么家長也要控制自己不要去抱怨。因為園長的身份,每天聽到的抱怨會比一般人會多。有孩子抱怨孩子的,孩子抱怨老師的,家長抱怨自己孩子的,家長抱怨別人孩子的等等,他們這樣做,大部分時候是希望我能幫他們解決問題。事情可以溝通和調節,我替代解決問題也只是一時。還有很多時候,是需要自己去解決的。這套書,對我的影響最深的就是: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要先去思考自己能承擔到多少,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能解決多少。直到自己實在解決不了了再去找別人。我覺得這是一個做事情的邊界。我們家長首先就要有這樣一個意識,這樣的意識就會感染到我們的孩子,會讓我們的孩子更能積極地、充滿正能量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去抱怨。希望能從家長做起,給孩子一個榜樣!
【孫莉莉】我覺得愛抱怨有三個原因:一,只看到自己沒有看到別人,總是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很對,別人做得很錯很爛,然后從來不會去,或者說缺乏一種能力去思考別人為什么這樣做,缺乏一種能力去分析別人。二,有的人抱怨是因為懶惰。經常會接到一些家長的問題,其中不乏有人以自己沒有學過兒童心理學,沒學過教育學為由將孩子的問題全拋過來。其實并不是說要專門讀一個兒童心理學,你才能讀懂孩子。因為首先孩子是一個人。你首先把孩子當成一個人去尊重他,傾聽他,公平地對待他的時候,他可能就沒有那么多的要求。就像剛才陳老師講的:愛是基礎。什么是愛呢?在這里要提一個概念叫“非愛”,這個概念在家庭教育里面非常重要。有的人是用“非愛”來代替愛,就是你以為的愛,并不是孩子需要的愛,是強加的或者變形的愛,這個非愛其實害了很多家長和孩子,愛可以成為“囚”。總之,他并不想努力去改善自己,他想從一個專家那里,或者一本書里得到一個偏方,偏方治大病,立刻就能將孩子立竿見影地“治好”。我覺得這就是愛抱怨的人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懶。三,完美主義。就是對結果的期待太高了,當不能達到你的期待的時候,你就會去抱怨。那我們的孩子愛抱怨也是因為家長的期待太高,他達不到的時候就會找出很多很多的原因,這個原因不是自己的而是別人的,所以他就會去抱怨。所以當遇到這種情況時,請主動去跟孩子去溝通,慢慢地才能獲得孩子有這種行為背后的原因,然后想辦法去解決。
最后,跟抱怨有關的話題就是責任。當你不愿意為自己負責,你希望別人對你負責的時候,你把責任給了別人,你更容易抱怨,如果你認為追求美好生活,讓自己感到幸福感到快樂的責任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你可能就沒有那么多的抱怨了。包括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家長,甚至包括我們的老師,都不再是只抱怨社會環境不好,生不逢時生不逢地,而是去思考,怎樣通過自身的改變,去實現我們過上幸福生活的最終目的。
P4
【陳禾】愛怎么樣表達,怎樣關注孩子,怎么樣關心,怎樣說話,這一連串的問題,能從正面去思考、去解決就沒問題了。
在這里,我順便帶出來講,就是玩手機、玩電腦游戲、看電視。不要讓孩子玩手機、電腦游戲,因為容易上癮。你不玩,對孩子才有說服力。電視是一種單向的傳播媒體,看多了眼睛會出問題、視力出問題。比這更嚴重的是--涉及思考能力。為什么會涉及思考能力呢?因為電視不會停下來等你思考。所以在那種訓練下的孩子不喜歡閱讀,不會思考,所以就明白我為什么反對了。那么,電腦這種數碼,電視這種媒介什么時候可以開始使用呢?應該是十歲以后的事。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我順便帶出來講一下,就是有家長問孩子偷東西的問題。關于“偷”的概念不要亂下,和孩子講的時候盡量正面說,“你不該這樣拿”之類的話。三歲以后,我們適當的給孩子一點錢,容許他每個星期用自己的錢給自己買一些自己想買的東西,可以鼓勵孩子儲蓄,培養他怎么去用錢。不要斤斤計較,偶爾吃糖可以,偶爾吃點垃圾食品也沒有大問題。那么,換句話說,這種情形,孩子的許多需求可以獲得滿足,我用一句話:讓孩子有路可走,而雙贏。你既然那個路走下去不行,你引導他思考擺出來還有幾條路,然后選擇一條更好的,那不就是雙贏嘛?孩子是很可以被引導的。你用心的話,你會發現最后你的主張變成他認為是他的主張,結果他很高興就去做。為什么會雙贏,就是這么一回事。那么,偷東西也是因為該有的東西你沒法讓他滿足,又沒法讓他理解為什么你不能提供,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我想啊,除了惡作劇之外,有些偷東西也不見得有多嚴重,因為他需要,他沒有。那你要警覺如何讓他該擁有的可以擁有。如果我沒有辦法給他提供,那么,我讓他理解,趁機培養他、發展他的同理心。因為,可以理解他的感受,在這種對話中,常常要用上的技巧是什么呢?你說出他的需求,讓他感覺到你很理解他,這就可以溝通。這套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為親子溝通、親子對話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平臺。所以,要采用對話的方式培養孩子學習內在對話。就是自己跟自己對話,那么,養成這種能力之后呢,很多問題他就在這個情形下,他就會去思考,他會選擇最好的表達方式,最好的做法。
【孫莉莉】謝謝陳老師!剛才陳老師講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上周周四、周五去參加了一個“學習故事”的培訓,“學習故事”這個概念可能是去年到今年在國內幼教界特別流行的一個詞。是從新西蘭那邊傳過來的。但是對我們做兒童觀察的人來說,學習故事的技術并不難,就是記錄孩子學習的行為,引起我對它的興趣的點是它的基本觀點:“我們都期待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正直、善良、勇敢、有好奇心、主動探究的人。其實這是不對的。”啊,我一聽怎么會,我們認為對的它說不對。它說,“因為孩子本來就是一個正直、善良、勇敢、有好奇心、主動探究的人。我們要做的只是保持他們的這種狀態就好了。”所以,如果我們的原定觀點是孩子有百般不是,他們現在有各種不對,各種不好,等他們長大了成為“我”,他們就都好了。所以我們就一定把他引到我們的那個模子里。
但是其實我們對照這套書回憶一下我們的現狀或者我們的成長過程,其實我們對自己也不那么滿意,我們也有很多不好,就像剛才那位家長說的,我可能看了這套書我才知道為什么我小時候那樣或者我現在這樣。就是,我們不是最對的,孩子不是最錯的,我們不是在做兒童崇拜,我們要堅信我們的孩子天生就具有正直、善良、勇敢、有好奇心、主動探究的品質。我們要做的,是把他們最初的這種本性保持下去,這是我們成人最大的責任。
這套書的作者瓊·貝利一直在強調說:我們要對自己負責,我們要教會孩子對自己負責,讓孩子成為一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人的人。這不僅是瓊·貝利這套書的基本觀點,也是我想作為今天我們討論的結尾。我們堅信孩子是一個正向的,積極主動的個體,他們在不斷地完善自己,成為他們自己最好的樣子,而不是我們預定的某一個樣子。他們會對自己的成長負責,不是走到我們預定的那個模子才叫負責。如果我們都能從這個角度積極正向地去思考孩子的成長,可能我們就會少去很多的問題和麻煩。就像陳老師講的,用對話的方式,不僅是外在的親子對話,更是激發孩子在閱讀中,在和家長的討論中那種內在的對話,去思考自己的成長過程,對自己負責。那么這套書就盡到它最大的價值了。謝謝大家!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下一篇:“和壞習慣說再見”講座網友提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十九個月男孩手里喜歡拿點東西是缺乏安全感嗎?問答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