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都說“人之初,性本善”,認為孩子生下來就是善良的,但是許多家長發現,孩子好像并不是這樣,他們身上也有“性不善”的一面,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讓孩子喪失了善良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本性,然而由于家庭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許多孩子正在逐漸喪失這種本性,看看下面的兩個例子,相信家長會有所深思。
“行惡”事件:排斥弱勢群體
佑佑病了,戴著大口罩來到幼兒園,老師對大家說:“小朋友們,佑佑今天感冒了,我們一起來好好關心他、照顧他,好不好?”小朋友們看著佑佑的大口罩,面無表情地點了點頭。佑佑像往常一樣跑向好朋友安安:“安安,給你看爸爸昨晚買給我的悠悠球!”沒想到安安反射性地彈開了:“你有病,不要過來!”佑佑愣在一旁,孤獨地捧著悠悠球坐了一個上午。
午飯時間到了,小朋友們成群結隊來到飯桌前,佑佑也小心翼翼地坐下,摘下口罩準備吃飯。同桌的元元一見佑佑摘下口罩,立刻尖叫起來:“不要坐在這里!你會傳染給我們的!”其他小朋友也厭嫌地看著佑佑,不讓佑佑坐在自己身邊。
感言:
患了傷病的小伙伴是集體中的“弱勢分子”,理應得到同情和關愛,但佑佑在幼兒園的一天卻充滿了無助和難堪。不少孩子將病痛、殘疾、或者甚至只是倒霉的小伙伴列入了“隔離”隊伍,在排斥和嘲弄之下,突顯出這些孩子日漸冷漠、自私、缺乏同情的心。
“行惡”事件:對小動物的麻木殘忍
東東和小朋友們在院子里踢球,有人起哄說:“誰能瞄準踢中王爺爺家屋檐下的燕子窩?”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東東大喊了一聲:“我!”隨后一個飛腳……“砰”的一聲,兩只雛燕隨著球一起滾落到地上,痛苦地拍動著羽翼未豐的翅膀。小朋友們興奮地圍上去,拿起小石塊扔雛燕玩。
小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天真無邪的孩子對弱小生靈原本應抱有天生的親切感和愛心,但是東東及小伙伴們“不知輕重”的冷漠表現卻讓我們感到無比心寒。其間流露的愛心缺失、麻木和殘忍,難道僅僅歸咎于孩子們的“不懂事”和“淘氣”?
“行惡”事件:暴戾的報復戰
小區廣場上,康康和小哥哥打起架來。事情原本是小哥哥挑起的:他看見了康康漂亮的滑板車,想借來玩,康康不干,小哥哥就仗著自己的身高優勢一把推倒了康康,搶過滑板車。康康自然不甘心受欺負,三番五次揮拳沖上前,卻都被小哥哥輕易反擊回來。小哥哥還對康康挑釁說:“你要是沒本事拿回滑板車,它就歸我了!”康康氣得滿臉通紅,小拳頭攥得緊緊的。這時,他看見小哥哥滑著滑板車靠近了大臺階的邊上,就猛地朝小哥哥沖去,狠狠一推!來不及躲避的小哥哥尖叫一聲,連著滑板車一起摔下了十幾級的臺階……
本來只是孩子之間平常的爭執和打鬧,占理一方的康康卻沒有采取正確的途徑去為自己爭回權益,反而采取了極端手段,最終釀成傷害事故。孩子對問題的錯誤處理反映了其認知上的缺陷,惡意的暴戾行為背后是一顆溫和、善良心靈的流失。
剖析:孩子為何性不善?
家長行為觀念的影響
不少家長本身就對孩子是否需要善良心存猶豫——雖然知道善良是人際和諧的根本,但又生怕孩子會因為不合時宜的善良而導致軟弱吃虧。家長對孩子面面俱到的保護和“非常態”事故的提醒,如提妨患者傳染疾病,陌生人搭訕時不要回應等等,早早為孩子的心靈豎起了壁壘,無形中給孩子種下自私、冷漠的性格之因,這些都是善良之心的天敵。另一方面,家長是孩子的教育者及指航儀,孩子的一切行為發展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家長的粗暴會使孩子暴戾,家長的尖銳會使孩子刻薄,家長的軟弱會使孩子消極,家長的冷漠會使孩子惡劣。
惡作劇心態的萌芽
從孩子的心態上來看,有的時候他只是想引起人們的注意,以為惡作劇是贏得別人注意的方式,尤其當得到同伴的附和及贊賞時,孩子更覺從中獲得無比的快感。他們折斷花木、虐打小動物、嘲笑弱勢群體,往往認為只是參與了一場游戲,而不知道自己表現出了錯誤及惡意的行為。孩子的“不知輕重”反映出他們缺乏道德界限,忽視了“劣行”為他人帶來的傷害。這樣的孩子若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和教育,最終則有可能走向冷漠、暴戾和殘忍,發生諸如早前硫酸潑熊、虐貓等令人心寒發指的事件。
不良環境的污染侵蝕
社會不良風氣對孩子的滲透也是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原因。孩子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的欺騙、虛假、冷漠、暴力等實例對他們價值觀的影響,遠比書本上千篇一律、空洞平淡的勸善童話要生動得多。當孩子們知道現在街上的乞丐大多是團伙騙乞,路見不平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后才能決定是否挺身而出,酒樓食肆的野生動物比山林里多得多,過馬路時來扶老奶奶的陌生人可能就是伺機下手的小偷時,他們的善良及熱忱也在社會不良風氣的陰霾中逐漸被沖淡、消散。
善良是包含很深內涵的概念,不僅表現在孩子的行為舉止、待人處世上,對孩子的內心、觀念也有嚴格要求,包括了豐富的愛心、由衷的同情心、坦率的寬容心以及堅定的抗惡決心。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進行善良學習,使孩子成長為一個充滿善心和愛心的人呢?
讓孩子接觸宣揚真善美的卡通片及書籍
當下,許多為孩子“度身訂做”的卡通、書籍并沒有很好地承擔傳播真善美的職責,也沒有將重點放在描寫溫情和童真上,跳躍的排版、濃重的色彩、過分渲染暴力手段等等潮流,對孩子的心智發展及善良心態無疑是不利的。正因如此,家長要為孩子把好關,細心篩選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卡通及書籍,如《西游記》(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義與理想)、《寶蓮燈》(教孩子懂得信念與親情)、《花仙子》(讓孩子明白了善良與勇氣是通向成功最好的鑰匙)……
以身作則,當孩子受到外界污染時及時引導
家長是孩子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對象,作為參照標準及學習榜樣,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會在孩子心里烙下印象,“善良示例”的模范作用也不例外。有的家長認為,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大人面對的環境及問題畢竟比孩子所接觸的復雜,很難在孩子面前時刻示范絕對的“善良標準”。其實家長大可不必擔心,孩子自然會在成長中逐漸熟悉社會規則及人情世故,一味為孩子的心靈豎起壁壘,將孩子的體驗與真情隔絕,使他體會不到助人為樂的成就感,感受不到無私奉獻的滿足感,反而對孩子日后的價值觀、人生觀不利,畢竟生活中善良之光閃爍的地方仍然是主流。但當孩子真的受到來自外界的惡性影響、不當污染時,幫助孩子辨明是非,堅定地站在善良與正義的一方,家長更是責無旁貸。
留心孩子的成長環境及伙伴間的互相影響
切勿忽視來自孩子身邊的力量,當孩子認識第一位鄰居,結識幼兒園里的第一位小朋友,就標志著開始踏入人際交往圈子,獨立面對社會,獨立思考問題。當孩子以自身并不圓熟的視角開始解讀世界時,起初總是很容易產生“趨眾心理”,被身邊的人和事所影響,無論這種影響是好是壞,是善是惡。這時,家長便需要隨時留意孩子的細微變化,熟悉他的生活圈子,了解孩子的習慣及喜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環境及伙伴能相互帶動,一起進步;當不良的風氣、伙伴或意識出現時,家長要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做好孩子合格的“監護者”。
為孩子營造表達善意的實踐機會,賞識孩子的善良舉動
理論及意識的灌溉永遠不及實踐機會的力量大、影響深,在關注孩子“善心”的同時,別忘了為孩子營造表達“善行”的機會。善良是品德,只有將其化為具體的實踐,才能體現價值所在。家長在具體操作時,不要把善良行為上升到太神圣的高度,這會讓孩子誤以為,只有發生重大事件或原則性分歧時才需要表現善良。不妨從身邊小事開始教育,例如,當爸爸下班時,主動為其端來熱茶,表示愛心;當媽媽生病時,幫忙分擔一些家務,表示體貼及理解;當看到老奶奶行動不便時,上前攙扶、耐心引路,表示乖巧和懂事;當看到大孩子欺負小弟弟小妹妹時,上前勸說阻止,表示正義及勇敢……久而久之,孩子便會熟知表達善意的行為方式,養成行善的習慣。同時,當孩子做了體現善良的行為時,家長要適時夸獎,賞識孩子的善良舉動,真誠的鼓勵能讓孩子體會到滿足感及成就感,明白善良是好孩子的必備品德。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學會互助及感恩
這“兩心”就像善良的左膀和右臂,是衡量善良與否最直接最重要的標準,也是孩子的“善良教育”中的重點學習課程之一。由于成長環境的單一,大多數獨生孩子們的自我觀念較重,遇事自然優先考慮自己,常常忽略他人的處境及需要,而且難免帶有高傲、自私的劣習,覺得人人為我是天經地義。這些都是培養孩子同情心及愛心最大的攔路虎。為了使孩子學習為他人著想,樂于助人,心懷慈悲,對人對事常懷感激之心,家長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培養。常給孩子講些蘊含哲理的小故事,引導他向善;多讓孩子與同齡人接觸,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和平等的個體;以孩子的名義帶領他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讓他體會助人的樂趣;當孩子得到來自他人的支持和幫助時,適時教育他表達感激。讓孩子明白,生活總是在真善美之間不斷流動及循環,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參與及推動。
日常生活中,家長向孩子表達關愛的方式有許多:以身作則,給予孩子的種種幫助必須具有正面意義;對孩子的善良表現適時贊美,對錯誤也要及時批評指正;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重視,信任孩子,了解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透過語言動作,讓孩子體會家長的關愛;等等。
下一篇:看表現預測孩子屬于哪類人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幼稚”父母讓BB缺乏責任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