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曾經有一位朋友向我抱怨說,他的兒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卻總是丟三落四。每次等到寫錯了,才發現沒有準備橡皮;鉛筆折斷了,才發現沒有準備削筆刀,一會兒拿這個一會兒拿那個。
一旦做起作業來,也是經常不按照順序做,也不寫題號,根本弄不清是哪道題,所以有些題經常會做錯或漏做。有時候,甚至完全不知道老師都布置了些什么作業。
這個孩子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條理性比較差。我不知他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丟三拉四,不懂得安排和規劃。如果真是如此的話,做父母的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沒錯,需要反思的其實是父母。有問題孩子就有問題父母,孩子做事沒有條理,往往是父母一手包打天下造成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做起事情來肯定會笨拙混亂而且沒有條理,這里父母往往缺乏耐心,覺得與其讓孩子做事,搞得亂七八糟的,還不如直接幫孩子做更省時省力。
父母太主動,凡事親力親為,包辦代替,過度“操心”,不給孩子主動打理的機會,這種“越俎代庖”導致了孩子的依賴性,使孩子失去主動性。父母的這種“勤勞”,實際上正是懶惰—懶得培養孩子自理的能力。
有些孩子都上學好幾年了,父母仍然是每天吃什么、喝什么都給他準備好,甚至連刷牙時的牙膏也給他擠好了。上學前把書包、用具全準備好了,直接替他背著送到學校,書包里裝什么,恐怕孩子自己都不知道。
這種包辦代替恰恰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時間一長,孩子養成了依賴的習慣,不愿意主動做事、想事,惰性越來越強,在做事時何談規劃和條理性呢?
對孩子,不能只著眼于做作業這一件事情。這樣做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難有根本的改觀。要在生活中的各方面放手,要讓孩子自己學著照顧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就像有句話說的:漢字是教不全的,但查字典的方法是可以學會的。
父母不要手太勤,忍不住幫孩子去做,要學著做一個懶媽媽,甚至可以讓孩子適當幫父母做點家務,這樣孩子就會慢慢變得能干起來,條理性也會越來越好。
在發達國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農民家庭要孩子分擔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出賣體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幫人鏟雪,秋天幫人掃落葉等。
有位農場主,叫孩子每個假期都在牧場上辛苦工作。有朋友對他說:“你不需要讓孩子如此辛苦,農作物一樣會長得很好的。”牧場主人回答說:“我不是在培養農作物,我是在培養我的孩子。”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100%理論”,是說如果所有事都是媽媽做了,孩子就不用做了,如果父母有20%不做,孩子就能完成20%,如果我們要80%不能做,孩子就能做80%,孩子的潛力也能爆發80%。
如果大人都幫孩子做了,孩子的成長機會實際上就給父母剝奪了,孩子的潛力就一點也發揮不出來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孩子做事的過程中,父母可以適當指導孩子做事的順序和條理,比如教會孩子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事先準備好什么等。
有一個母親這樣介紹自己的經驗:
雖然她每次返校時我和她爸爸都會有些擔心什么事情她忘了,又要我們跑一趟,但我們不會幫她收拾東西,只叮囑她一句:好好想想,把東西都帶全了。這樣堅持一段時間下來,她就很少丟三落四的了,自己能把該帶的東西都收拾妥當。我看她專門弄了個小本,把要做的事一樣樣記下來,臨走前再翻一次,看看有沒有什么事情沒做。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法通,萬法通”,當孩子在吃飯睡覺、刷牙洗臉這些小事兒上變得有條理了以后,做作業丟三落四的缺點肯定也會慢慢克服的。
英國教育家史賓塞建議,把要教給孩子的東西分類,比如品格、習慣、健康、語言學習、運算等,然后擬定一個每周的小計劃,一周實施一點,日積月累就會看到成效。
史賓塞的兒子快到上學的年齡,表現得很散漫,所以史賓塞決定,從整理自己的衣物開始,在家里開展一個比賽,看誰把自己的衣服洗得干凈,收拾得有秩序。
剛開始的一兩天,兒子很有興趣,但是過了幾天他又不愿去做,于是,史賓塞又在家里掛了一個小黑板,每天把做得好和不好的人名都寫上,這下子,小史賓塞又來勁了。
三個月下來,小史賓塞對衣物的干凈和整潔,由興趣變成了習慣,一個生活習慣良好的孩子,身心也在培養的過程中得到修煉。
中國青年出版社授權摘自《就把孩子當孩子》
下一篇:寶寶太依賴,家長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4個方法,輕松應對BB“恐醫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