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寶寶來到世上,首先接觸的就是父母和家庭環境,而媽媽與寶寶在一起的時間是最長的。媽媽不僅是寶寶的衣食父母,也是他們行為的模仿對象。媽媽的言行舉止、行為習慣、性格特征,都會給孩子未來發展打下不可磨滅的烙印。
身教勝于言教
情景回放:樂樂和媽媽一起搭積木。媽媽沒搭好,樂樂順口說了句:“笨蛋!積木都搭不好?!眿寢尣淮笈?,“你個小屁孩,還敢罵我?我平時怎么教育你的,不是說不能罵人嗎?”樂樂不服氣地說:“那你怎么總罵我笨蛋呢,剛剛還說我小屁孩,為什么我不能說你呢?”
孩子不聽你怎么說,而是看你怎么做
媽媽們會困惑:“為什么我給了孩子世上最好的,我在他身上花了那么多錢,付出了那么多精力,為什么他變成這樣?”身教勝于言教,很多媽媽不厭其煩地教育孩子不要挑食,自己卻隨意扔掉不合口味的食物。媽媽一邊教育寶寶不能太看重打扮,一邊自己每天花1個小時對鏡貼花黃。剛剛還教育寶寶要早些睡覺,不要看電視,自己卻沒白天沒黑夜地看電視。這種自相矛盾的教育,讓不明世事的寶寶感到很為難,甚至無所適從。
與丈夫的關系,影響與寶寶的關系
情景回放:小強的媽媽和爸爸因為股票的事又吵了起來。媽媽反對爸爸繼續買進,爸爸一意孤行,說媽媽目光短淺,頭發長見識短。媽媽哭了,小強一邊幫媽媽擦眼淚,一邊對爸爸吼,不許欺負媽媽。每次小強都是這樣保護媽媽,而內心里,小強常常因為爸爸對媽媽的態度而討厭爸爸。
夫妻關系影響寶寶
通常,男孩的性格更接近媽媽,而女孩的性格會有更多爸爸的特征。也就是說,男孩會繼承媽媽的內在性格特征,而女孩會繼承爸爸的性格特征。那么怎樣協調呢?如果在家庭中洋溢著合作、相互理解和愛的氛圍,那么一切都會解決。如果媽媽愛爸爸,那么男孩也會愛爸爸,因為媽媽與男孩的性格是相通的,她會把自己對爸爸的愛傳遞給男孩。也就是說,如果爸爸是尊重媽媽的,重視自己妻子的,那么男孩也會非常重視并關心自己的媽媽。要知道,這里沒有任何妥協。這種規律,沒有人能夠逃避。
寶寶會拷貝你的性格
情景回放:媽媽又帶蕊蕊去跳舞了。蕊蕊秉承著媽媽的所有期望。每周蕊蕊要學習跳舞,英語。雖然蕊蕊不喜歡跳舞,無奈媽媽的堅持,也只好堅持。媽媽希望蕊蕊以后生活幸福,不希望她像自己一樣,一無所長。女孩學習跳舞,對身材、對美的感覺都會有幫助;而學習英文,這簡直就是以后生存的必備工具。
媽媽首先要自我完善
無論寶寶是否聽你話,與你交流與否,孩子是否離你或者爸爸千里之外,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什么,你怎樣對待生活。教育首先是自我完善,改變自己從而改變生活。如果想要真的對孩子好,那么,不應強迫寶寶做什么或者改變什么,而是要試圖改變自己,這樣寶寶才會獲得幸福。比如,怎樣做才能讓女兒將來有個好家庭?讓她愛丈夫,聽丈夫的規勸?那就得在女兒還小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愛丈夫并順從丈夫。怎樣做才能成為高尚的人,對妻子和孩子負責?那就是爸爸媽媽每日都要努力工地工作??否則,所有的問題在子女那兒都會重演。
寶寶胃口,受媽媽個性的影響
情景回放:“不要再鬧了,我去給你做還不行嗎?”看著賴在地上哭鬧的文文,媽媽唉聲嘆氣地走到廚房,給文文做拔絲蘋果。在這次比試中,本就因為工作壓力大而心煩的媽媽又一次經不起文文的一哭二鬧,敗下陣來。
負面情緒的媽媽,易給孩子不健康食物
挪威公共衛生研究院的專家在奧斯陸大學專家的支持下得出:寶寶的飲食習慣依賴于媽媽的心理狀況的結論?!拔覀儼l現,情緒不穩定、不安、刻薄、傷心的媽媽們不自信,悲觀失望,通常會給孩子們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而不會給孩子吃蔬菜和水果?!迸餐残l生研究院的專家埃文說:“這一現象發生在18個月至6歲的孩子身上。易受負面情緒影響的媽媽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放手,在與孩子的爭執中她們更易妥協,她們對于孩子喜歡甜食和高脂肪食物束手無策,聽之任之?!?/p>
媽媽的消費觀念,影響寶寶
情景回放:丁丁上小學了,別看他年紀小,所有的東西都是名牌。 非耐克的鞋不穿, 非阿迪達斯的衣服不上身。上飯店只點貴菜,不超過500元的玩具不要。過起生日來花費更大。小朋友有的東西,他得有,小朋友沒有的東西,他也要有。為了讓丁丁高興,媽媽是竭盡所能。媽媽有個口號:“窮什么不能窮孩子!我再怎么苦,也不能讓孩子受委屈!我們家孩子吃的、穿的、玩的,都不能比別的孩子差,別人有什么我的寶寶就得有?!?/p>
孩子的虛榮心你的虛榮心
丁丁追求名牌的心理,除了受社會上高消費的影響,媽媽的觀念也直接影響了丁丁,讓他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攀比,虛榮,學會了顯擺。媽媽要端正自己的消費觀念,不能認為只要有條件,盡可以滿足孩子的小小虛榮心,讓孩子在別的孩子面前也“底氣十足”。應引導孩子把精力放在學習上,讓孩子在學習、勞動、品德方面與同學PK,而不是比吃比穿。帶孩子到困難家庭,看看他人如何艱難度日,要讓孩子懂得賺錢不易。
媽媽的過分呵護
情景回放:小凱已經2歲了,還不會說話。媽媽怕小凱在幼兒園里受欺負,又不能表達出來,堅持不讓小凱去幼兒園,與爺爺奶奶在家呆著,平時對小凱也是呵護備至。小長假到了,一家人想與舅舅家一起去公園玩,為了避免堵車,大家決定早些出發,而幾點鐘會合卻成了難題。小凱媽媽說,一切都取決于小凱什么時候睡醒?
孩子不需要過分呵護
現在獨生子女多,媽媽的悉心照料表現在方方面面,凡事以孩子為中心,一家人圍著孩子轉。或替孩子包辦的事情過多,對孩子的正常活動限制過多等,這些過分“擔心”都會對孩子產生暗示,直接結果就是孩子性格內向、畏縮不前、甚至害怕出門見生人,產生恐懼心理。同時,這種過度關愛,對孩子也成為一種壓力,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事實證明,家庭教育的最佳方式是理解孩子,把他們當作家庭的普通一員,既不特殊,也不忽視。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