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病率已達17.5%,不到6個孕媽媽中就有一人會遭遇“甜蜜”的煩惱。怎樣發現妊娠期糖尿病,它有何危害,該如何規范治療,成了“馬”上有寶寶一族們最關心的話題。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楊慧霞教授在近日召開的妊娠期糖尿病媒體溝通會上為孕媽媽們解答了相關問題。
不是高齡孕婦,“糖篩”可以不做嗎?
小高今年27歲,懷孕將近4個月了。產檢的時候聽其他孕婦說在24周-28周左右要做“糖篩”(妊娠期糖尿病篩查),得空著肚子抽好幾管血。小高從小就暈血,很擔心這項檢查。她想知道,家里沒人得過糖尿病,自己的年齡也不大,這項檢查是否必須做。
楊慧霞教授肯定地回答,妊娠期糖尿病篩查必須做!“糖媽媽”能否及時采取安全有效的控糖方案將直接影響自身和胎兒的健康,而及時治療的基礎正是及時發現。高齡孕婦、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確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年輕的、沒有家族史的孕媽媽就不會得妊娠期糖尿病。其實從近幾年臨床來看,不到30歲的孕婦被查出妊娠期糖尿病的也不在少數。
根據國家衛計委采用的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新標準,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后一小時血糖(10mmol/L)、服糖后2小時血糖(8.5mmol/L)3個時間點中的任何一個高于標準即可確診妊娠期糖尿病。前面提到的17.5%這一讓人驚詫的數字正是根據這一標準,統計了2010年-2012年間全國13家醫院的數據得出的,可見現在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率有多高!而且現在強調懷孕后第一次檢查就增加血糖檢查,將懷孕前漏診的糖尿病患者及時篩查出來。
“糖媽媽”少吃多動是不是就夠了?
侯女士今年34歲,剛剛做完糖篩,不幸加入了“糖媽媽”的大軍。醫生向她建議先在家進行飲食+運動的治療,復查時如果血糖仍未達標,就可能需要啟用胰島素治療。侯女士對要使用胰島素憂心忡忡:“我的血糖就超標一點,是不是平時少吃多動就行了?是藥三分毒,胰島素真的安全嗎?”
楊慧霞教授說,侯女士的例子很有代表性,說出了大多數孕媽媽的心聲。提到胰島素治療,很多孕媽媽的第一反應都是非常時期能不用藥就不用,還是更愿意接受飲食和運動治療。
確診妊娠期糖尿病后,從飲食+運動開始治療并沒有錯。飲食控制,以能提供孕媽媽足夠熱量、合理營養而又不引起饑餓性酮體產生及餐后高血糖為原則。運動以不導致胎兒宮內窘迫、發育遲緩,不引起宮縮,孕媽媽心率正常為原則。
但是問題是,孕媽媽飲食控制的效果常常不盡如人意,而飲食控制不佳對孕婦和胎兒都會帶來危害。因此,楊慧霞教授強調,確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媽媽如果飲食控制一周血糖仍未達標,就應在合理運動飲食的基礎上及時啟用胰島素治療,以避免過度的飲食控制。
很多孕媽媽怕胰島素對胎兒有不良影響或者擔心自己胰島素成癮,打上就撤不掉了。楊慧霞教授進一步解釋說,胰島素為大分子物質不會通過胎盤,對胎兒沒有影響,是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首選用藥。而且,妊娠期使用胰島素不會對孕婦內源性胰島素分泌造成遠期影響,產后停用胰島素以后,患者完全不會覺得難受,也不會想再使用,這就不是依賴,不存在胰島素成癮的問題。及時、積極地治療妊娠期糖尿病,更好地控制血糖將給孕媽媽和寶寶都帶來良好保護。
打了胰島素,還需要等30分鐘吃飯嗎?
曹女士今年39歲,10年前懷孕時曾被確診妊娠期糖尿病。在醫生的勸說下,接受了胰島素治療。最后足月生下女兒,母女平安。回憶當時使用胰島素的經歷,她覺得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打完胰島素需要眼巴巴地等到30分鐘后才能吃飯。10年過去了,現在的“糖媽媽”還需要等待30分鐘嗎?
楊慧霞教授說,曹女士在10年前應該使用的是第二代胰島素—人胰島素。人胰島素的一大特點就是注射后需要等待30分鐘以后再用餐。不過現在“糖媽媽”已經有了更好的胰島素,目前臨床應用比較多的是第三代速效胰島素類似物—門冬胰島素。
相對于短效人胰島素,門冬胰島素由于起效快且作用持續時間較短,能夠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餐后血糖達標更快;降低低血糖、尤其是夜間低血糖的發生風險;并且能夠餐時或餐后立即注射,彌補了短效人胰島素必須在餐前30分鐘注射的不方便。
另外,基礎胰島素類似物—地特胰島素也已于去年10月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批準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治療,空腹血糖也有增高的“糖媽媽”多了一個選擇。因此,得了妊娠期糖尿病,“糖媽媽”也不必過于焦慮,及時啟用胰島素治療,就能保證母嬰的平安、健康。
文/林楓
下一篇:準媽媽孕期頭暈該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孕婦盡量不用止痛藥和鎮靜劑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