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統計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兒童糖尿病的發病率幾乎每10年就翻一番。在我國,目前每10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個是青少年,其中增長最快的是2型糖尿病。專家表示,肥胖是產生兒童2型糖尿病的土壤,家長防護意識薄弱也是導致兒童糖尿病高發的重要原因。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為防止糖尿病逼近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我們應該立即行動起來!
“小胖墩”查出大問題
童童今年剛上初一,不到一米五的身高,體重卻達到150斤,是個名副其實的小胖墩,每次上體育課的時候跑幾步就累得氣喘吁吁,回到家也疲乏無力,精神不佳。最近一次體育課,童童出現了惡心的癥狀,老師和家人將童童送往醫院檢查,檢查結果讓老師和童童的爸爸媽媽都大吃一驚:童童患上了糖尿病。連續8次的空腹血糖監測顯示,童童全部超標,最終被確診為2型糖尿病。
臨床發現,像童童這樣的小患者越來越多。濟南市中心醫院兒童預防保健科副主任醫師彭惠說,隨著中國肥胖與超重人群的增加,兒童和成年人患糖尿病的比例均呈現出“整體上升”的趨勢。以往兒童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是10%,而現在這一數字上升為15%~18%。
據了解,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兒童期1型糖尿病大部分由于病毒感染等因素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破壞了胰島細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島素,引起胰島素絕對缺乏,易發生酮癥酸中毒。95%的兒童糖尿病患者都是1型糖尿病,發病時患者年齡幼小,一旦確診,需終身注射胰島素。
肥胖是患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生活環境因素改變、長期攝取過多的能量和缺少運動是兒童2型糖尿病發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彭主任特別強調說,飲食結構不合理、攝入高糖、高脂肪、高熱量的“垃圾食物”過多,如碳酸飲料、油炸快餐等,或癡迷于電腦游戲、手機小說,缺乏運動,以及睡眠不足,再加上環境污染等,這些都是造成兒童2型糖尿病高發的重要原因。
孩子“三多一少”需注意
據臨床調查,兒童1型糖尿病多數起病急驟,常有多飲、多食、多尿和明顯消瘦的典型癥狀,70%的病人在發病后一月內診斷。同時常伴有酮癥酸中毒,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及不同程度的脫水和酸中毒表現。1/3~1/2的糖尿病兒童往往是在出現了酮癥酸中毒就診時才知患病。兒童血糖長期控制不好,還容易引起并發癥,如生長障礙、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腎功能損害等,嚴重者搶救不及時會導致死亡。
1型糖尿病兒童平時“三多一少”的癥狀應該引起注意: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彭主任表示,當孩子出現多尿、小便頻繁或有些大點的孩子反復尿床,經常口渴,食量大、饑餓感增強又容易疲倦,傷口較難愈合或經常出現腹痛、惡心、嘔吐、昏睡等情況時,父母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彭主任提醒說,1型糖尿病發病急,一般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勞累或情緒激動等誘因都可以促使發病,急癥表現出酮癥酸中毒,突然血糖升高,惡心、腹痛,昏迷暈倒,甚至導致死亡。癥狀不容易被人發現,而且有發熱、呼吸困難、精神不振為首發癥狀的糖尿病多見于小兒,常被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同時,以腹痛、腹瀉為首發癥狀的糖尿病發病急,常被誤診為腸炎、急性闌尾炎等,使病情難以得到及時的遏制,貽誤病情。
2型糖尿病最突出的表現首先就是肥胖,特別是肥胖兒童伴有頸后、腋下、大腿根等經常摩擦的地方有黑棘皮,往往會有胰島素抵抗,這時應該引起注意。血糖在5.6—6.1以內是正常范圍,孩子血糖如果長期在5.6以上,就是空腹血糖受損,長期下去,將來就可能會發生兒童2型糖尿病,若有家族史的兒童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就更高。
家長要駕馭好“五駕馬車”
1型糖尿病病因有遺傳因素,但主要還是與免疫有關系,所以治療很重要,需要終身胰島素治療。彭主任說,在國外患糖尿病的孩子,將來結婚、生孩子什么也不耽誤,只要把血糖控制好,不會影響生活質量。但在國內,一般兒童診斷出1型糖尿病后,長期的堅持治療往往有很多做得不夠好。一是經濟條件有限,二是保健知識有限,三是顧不上照顧患兒。所以,家長的意識很重要。
彭主任表示,糖尿病主要在于五架馬車的自控。所謂五架馬車主要指的糖尿病的治療不是單一的治療,而是綜合治療,主要包括糖尿病教育、飲食、運動、藥物治療、血糖監測五個方面。
在糖尿病教育方面,家長首先要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只要堅持正規治療,血糖長期控制在較好水平,就不會出現并發癥,也不會影響孩子今后的生活。其次,兒童糖尿病患者飲食上主張少量多餐,不要暴飲暴食。在保證孩子營養供應的同時,要管好他們的嘴巴,減少肥肉、奶油、油炸等富含動物脂肪食品的攝入,少吃甜食和含糖多的食品及飲料。另外,堅持每天適當的戶外有氧運動,鼓勵孩子多到外邊參加運動,家長要作表率,和孩子一塊兒做游戲,做運動,每天鍛煉 30-60分鐘,做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在藥物治療方面,要進行胰島素正規治療。彭主任說,還要做好孩子血糖的自我監測。每天餐前、睡前都要測血糖,使血糖穩定在一個正常的范圍之內。1型糖尿病進行強化治療時每天至少監測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穩定時要監測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強化治療時空腹血糖應控制在7.2毫摩爾/升以下,餐后兩小時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
“糖”媽媽更易生出小“糖”兒
彭主任特別提醒,不少父母認為“小時候胖點沒關系,大了長高后體重自然會正常”,“孩子胖點才健康,養一個胖孩子,自己臉上才光彩”,導致許多孩子吃高糖分高熱量的東西都上癮了。以前形容孩子幸福就說他是泡在蜜罐里長大的,可這整天泡在蜜罐里也未必是件好事。
其中最重要的預防之道就是控制肥胖,而預防孩子肥胖要從媽媽孕期做起。統計顯示,我國每年至少新增120萬到140萬“糖媽媽”,而她們中超過半數的人會加入糖尿病的大軍,她們的孩子日后患上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的危險性也更大。許多孕婦一懷孕就拼命補充營養,這么吃的后果是,胰島分泌的胰島素來不及分解消化攝入體內的糖分,造成胰島素相對不足,胰島便拼命工作,長期超負荷運轉,胰島功能受損,導致妊娠期糖尿病。彭主任表示,妊娠糖尿病的治療和預防很重要,可以減少巨大兒及兒童肥胖的發生,對孕母有益,對于孩子更是受益終身。
當然,兒童肥胖的預防是一個貫穿整個成長期的連續過程。只要家長致力于改變孩子的生活方式,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晚,無論什么時候,孩子都會受益。女報記者 高云 實習生 姜曉鵬 王珺 通訊員 馬慶林
專家名片
彭惠:濟南市中心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下一篇:中醫傳統療法:人體穴位常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醫常識:觀耳巧辨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