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wǎng)站!
最近,美籍華人蔡美兒的“虎媽”教育成為媒體議論的熱點,也引發(fā)了一場關(guān)于東西方教育比較的討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較多。所謂中西比較,雖強調(diào)比特點不比優(yōu)劣,但實際上還是以西方的長處來對比我們短處的情形更多。如此比較,對我們?nèi)¢L補短是有益的,但也容易產(chǎn)生民族自卑和不自信。
對于“虎媽”的熱議與爭論,與近年來全球聚焦中國、關(guān)注中國創(chuàng)造的發(fā)展奇跡緊密相關(guān),因而對我們反思中西教育的各自利弊,兼顧中西各自的短長,打破單向接受西方理念的固有模式,真正達到揚長避短、互通有無,推進我國教育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有著重要意義。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言語,之所以被鐫刻在聯(lián)合國大廈里,是因為它體現(xiàn)和凝聚了人類對和平、安寧與和諧社會的共同向往和價值觀念。那么,在教育領(lǐng)域中外能否形成一些相對的共識呢?
恩威并重顧及了鼓勵、柔和、寬松與嚴格、嚴厲、嚴懲的兩面
事實上,無論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強調(diào)的嚴格、嚴厲與西方教育突出的寬松、自由,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成長與成才,不同的是所依據(jù)的理念和實施過程的理解與操作的差異。
中國人認為孩子天生有惰性,因此要壓制其隨意性和惰性,即如韓愈在《勸學解》中所言,“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蔽鞣秸J為孩子天生愛自由,所以要順其自然,要寬松隨意。但與此相悖論的卻是,中國的經(jīng)典理論,如孔子和《三字經(jīng)》的人性觀,強調(diào)的則是“性善”。西方則強調(diào)“性惡”和“原罪”,因此要以無數(shù)的法律與法規(guī)來約束人性。可見,嚴格與放松之類的兩面態(tài)度都是不可或缺的。恩威并重的理念就此產(chǎn)生。
《三國志·吳書·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并行”,《左轉(zhuǎn)·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當時,這些言論都是針對政治和政策的?,F(xiàn)在看來,文化和教育的管理策略與方法,也完全可以借鑒之。
在整體的教育領(lǐng)域,安撫和強制應(yīng)該同時施行,并行不悖。相對來說,基礎(chǔ)和專業(yè)教育上,強制和嚴格可以多一點;而一般興趣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引導上,安撫和寬松則更重要一些。就具體的操作而言,對于尚未清醒和明確自己人生目標和學習目的的孩子,無妨強制和嚴格一點。所謂“嚴師出高徒”、“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甚至“棍棒底下出孝子”之類的民間俗語,說的都是這樣的意思,雖然其中也有糟粕和偏頗。而一些自覺性、責任心和主動性較強的孩子和學生,如一些憑自身努力而能不斷進步的學生,則“響鼓不用重錘敲”,以安撫和寬松的策略與方法,更能見效。
因材施教對不同性格、不同所長的各類學生一視同仁,與西方的個性化、社會化教育異曲同工
直到今天,人們還是一致贊同我國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和方法。這一原則和方法也可以說是恩威并重原則的具體化。這一觀念與方法始自孔子,雖然他并沒有在理論上明確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卻始終將之貫穿于他的教育與教學實踐活動之中。朱熹因而評價與解讀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br />
據(jù)記載,孔子往往喜歡在全面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chǔ)上,依據(jù)學生不同的具體狀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就要立即去做嗎?”孔子答道:“家里有父兄的話,怎么能自己做主張呢?”可是,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復他說:“當然應(yīng)該去做啰!”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后,很不理解,認為老師講話前后矛盾??鬃咏忉屨f:“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縮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去做?!?br />
由此看來,抑制嚴待和鼓勵放手,是因人而異的,因材施教正是建立在這樣基礎(chǔ)上的?,F(xiàn)代的所謂成功教育、個性化教育、差異性教育、分層教學評估等,都與因材施教相輔相成,抑或說根本就是一回事。
對成功定義的拓展,將使培養(yǎng)機制、方法和評價體系多元化和多樣化
我們現(xiàn)在還存在對成功、成才、立業(yè)等概念理解上的誤區(qū)。這一點上,一些發(fā)達國家因整個國家經(jīng)濟已進入后現(xiàn)代和后工業(yè)化時代,再加上文化、文明、教育理念的同步發(fā)展,因而做得比較好。如美國、英國與日本的學校,經(jīng)常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包括警察、消防隊員、廚師、紅十字會、橄欖球隊、足球隊、舞蹈團、健康中心、文物部門、實驗室、司機、拉面店和花店店員、歌手、家庭主婦等,來給學生講課和演說。學生們也認為,能成為以上這些部門的一員,愛崗敬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成功的標志。
一位旅日中國女記者有過這樣的報道——
日本男孩們的理想大都是這樣的:“長大之后要成為一名新干線的司機!”“長大之后要做個棒球手!”“長大之后要做個消防隊員!”“長大之后要開家拉面店!”
而日本女孩們的理想則是:“長大之后要開家花店!”“長大之后要做拉面店里的店員姐姐!”“長大之后要做一名歌手!”“長大之后要做個好主婦!”
相比之下,中國孩子的理想要遠大得多。學生們個個胸懷大志,要做科學家、數(shù)學家的舉不勝舉,或者將來要自己開公司做老板。我們的社會,雖然也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之說,但實際情況還是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入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作為成功的象征。
對成功定義的拓展,將使得我們的培養(yǎng)機制、方法和評價體系趨于多元化和多樣化,不再局限于某一種模式。所以我們也就不必過分夸大“虎媽”教育觀念的作用與意義。真正要落實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育、成功教育等理念,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下一篇:馬路不是滑旱冰的好地方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教孩子被狗咬后的傷口處理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