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擔心的程度為什么比我們父母當年擔心的程度嚴重得多?為什么我們今天花在監護孩子上的時間,比我們的父母在1975年前后監護我們的時間要多出3倍?究竟是誰導致了這一切?我會給你一點提示。
其中一個人滿頭銀發,一天到晚都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新聞頻道上露面,一雙犀利的藍眼睛充滿了真誠,讓你情不自禁地對他心生愛慕,不管你自己和他的性取向究竟是什么樣的。
當然,問題絕不僅僅出在安德森·庫珀一個人身上。讓我們對犯罪現象滿懷恐懼的還包括有線新聞、本地新聞、像拉里·金(“讓我們再回顧一次小女孩凱利·安東尼慘遭謀殺的那樁案子吧”)和南希·格雷斯這樣的新聞主播,還有各大新聞頻道的法制類專題節目。按照電視歷史學者羅伯特·湯普森的說法就是:“法制類節目里充斥著各類變態案件,犯案對象通常是兒童和缺乏自衛能力的成年人,這樣的節目倒是正合某些人的口味。”
那么,這些節目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這些節目把各種罕見的恐怖案件內容集中起來展示在我們面前,結果扭曲了我們對社會的認知。扭曲的程度究竟有多嚴重?不妨看看現在的電視節目單是什么樣的。
這個星期的《超感警探》(The Mentalist)節目內容是一樁雙重謀殺案,聽起來似乎不錯。接下來是《識骨尋蹤》(Bones),內容是有人發現了一具“被肢解的無頭尸體”。或許節目制作組進行過市場調查,意識到僅僅是一具被肢解的尸體還不足以勾起某些觀眾的興趣。(“算了吧!要是尸體的頭還連在身上的話,那我就不打算看這期節目了。”)再接下來是《犯罪現場調查:紐約篇》(CSI: NY),第一季的內容包括一個人誤吞了一把鑰匙,結果被開膛破肚,此外還有一具從沼澤里撈上來的尸體。接下來的報道中,女主角差一點被一個瘋子淹死在浴缸里,她好不容易逃脫了,結果又不小心被絆倒了,乳房被浴室的毛巾掛鉤刺穿了。(我真的很討厭這樣的情節。)在之后的本地新聞里,一名男子自焚,一名男子裸體跳樓自殺。然后是法制專題節目,主題是還原一名14歲少女被一名塞爾維亞戰犯強奸的過程。當然,節目中不會出現真正的違禁鏡頭,但我們會看見少女透過封住嘴巴的膠帶發出含混不清的“嗯嗯”聲,而罪犯則帶著邪惡的眼神伸手去摸她的大腿。(在節目中,她是被電話線綁起來的—好像在今天還有人會用有線電話一樣,她的眼睛也被蒙上了。)
我會把“嚴肅”的新聞節目留到下文討論,我們都知道這些節目有多么容易讓人萬念俱灰,多么容易讓人徹底喪失對生活的信心。但是上述那些“娛樂類節目”(強奸、綁架、被毛巾掛鉤刺穿乳房就是所謂的“娛樂”)同樣能大大影響我們對社會的看法,而我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程度目前還不夠。
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這些恐怖的影像時,就算大腦那理性的一半會告訴我們:“天哪,化妝師的功夫真是出神入化,把刺穿的傷口做得跟真的一樣。向編劇的精彩創意致敬(假設我們真的會在大腦某個角落感謝編劇的話)!”大腦那感性的一半仍然會把這些場景當成真實發生的事情,增強潛意識中“這真是個惡心的世界,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里”的結論。
丹尼爾·加德納在著作《恐懼的科學原理》(The Science of Fear)中曾解釋過,一旦某種印象進入了大腦“本能性”的那一部分,我們就無法再撼動它,也無法把它跟儲存在同一位置的其他印象和情感區分開來。畢竟,電影和電視的發明距今只有100年左右的時間,我們的大腦還來不及適應這些“仿真”影像與真實景象之間的區別,特別是像杰瑞·布魯克海默這樣的導演拍攝的電影。
所以說,我們大腦中動物性、本能性的部分并不懂得電影《蝙蝠俠之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電視劇《嗜血判官》(Dexter)跟晚間新聞節目之間究竟有什么區別。當我們所面臨的情況使我們產生危機感時,我們就會本能地調出所有這些節目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天哪!居然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趕快逃命吧!”
然而,我們父母的大腦結構跟我們的并沒有什么區別,為什么他們當年不像我們今天這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年的電視節目內容跟今天的完全不同。那時候流行的是像《大淘金》(Bonanza)、《醫學中心》(Medical Center)這樣比較“正常”的電視劇,里面絕不會出現血淋淋的肢解鏡頭,不會出現從河底打撈上來的腐尸,也不會出現被毛巾掛鉤穿透的傷口,以及任何類似的逼真畫面。羅伯特·湯普森曾說:“我認為,如果回到1981年,今天的任何一期法制類節目的內容都不可能通過審查而與觀眾見面。”的確,在那個年代,所有像這樣涉及暴力與色情的內容都是嚴禁播出的。
那么,后來究竟發生了什么呢?
1971年,廣播電視節目內容審查規則被重新修訂了。按照湯普森的說法, 1929~1971年,美國的電視節目內容審查一直非常嚴格,不僅不允許出現暴力和色情內容,而且不能含有臟話,不能出現類似“懷孕”這樣的字眼,甚至不能出現廁所馬桶的畫面。(所以那時的潔廁劑廣告人物只能在浴缸里出現。)無論是“大蕭條”、世界大戰、原子彈,還是民權運動,都沒有撼動如此嚴格的審查制度。但在1971年,《全家福》(All in the Family)系列電視劇開播,打破了這一局面。
這部影響力巨大的電視劇的開播可以說標志著美國媒體文化的一大轉折。每個星期,《全家福》都會涉及一條原本是禁忌的話題。節目上出現了“性無能”、“騷擾”、“便秘”等字眼,甚至還有沖廁所的鏡頭!結果,這一節目的收視率扶搖直上,連續5年高居榜首,這一紀錄至今仍未被超越(盡管后來的《考斯比一家》(Cosby Show)逼平了該紀錄)。
各地的電視節目制片人本能的反應是:“連續5年保持收視率第一?讓我們再拍5 000部這樣的連續劇吧!”于是他們就開始模仿《全家福》的風格,在節目內容中加入越來越多的“敏感”內容。這一風潮很快蔓延到新聞節目的制作中。不要忘記,這一切發生的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社會在經歷重大的變革,并不僅僅是電視業。
1981年,隨著有線電視的推出和普及,節目內容的開放性又出現了一次爆炸性突破。想看穿著緊身短皮衣的女人在屏幕上扭動身體?可以調到音樂電視頻道,或者花花公子頻道,或者家庭影院。想看身患絕癥的人如何艱難生存的血淚報道?可以調到生活頻道。想一天到晚看新聞?調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新聞頻道就可以了。
下一篇:幾招讓孩子做家務樂在其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要讓你的目光成為鐮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