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半年前, 我寫了博文《一首唐詩“殺死”了一個孩子》, 上周博文中出現了一條最新評價,留言是這么寫的:
“《一首唐詩‘殺死’一個孩子》的媽媽被判了,三年多。這是今早我在電臺新聞上聽到的消息。雖然判刑不是很重,但是這位媽媽從此要承受最少‘三痛’:喪女之痛、失去和諧家庭之痛、牢獄之痛! ”
謝謝這位網友給我們來報信。由此又讓我重新想了一遍“棍棒教育” 存在的種種問題。“棍棒之下出孝子” 這句傳統中的至理名言現在讀起來總覺得是父母的不是。因為是父母想造就某種模樣的孩子,然后為了刻出這個心中的模樣父母不惜向棍棒借力。其實,這樣的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心里也很苦,總感覺力不從心,無法把孩子變成鄰居家的那個“天使”和學校里的“好學生”。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時代,兩代人的關系則越來越不能通過學校和家庭來暫且維持一下了。那時,孩子開始把父母視為空氣一樣的無形,慢慢地讓父母在他們年輕的心里死去!
曾經讀到一個報道,記者采訪了屢受家長“棍棒”向相的孩子。“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孩子答:“希望自己快點長高長壯,可以對一直責打自己的父親還以顏色。” 所以孩子在考試時故意考砸,在家里故意搗亂,看著父母焦急生氣就會產生快感。這是多么悲慘的一件事啊!這遠比讓我們的孩子沒有“出息”要來的可怕得多!細細想想,這就是以上那位網友提到的“三痛”,而最后一痛的“牢獄之痛”,不一定要在牢獄之中才會感受那份痛。生養之后卻得不到孩子摯愛的父母,其人生也會像是一座永遠的牢獄,雖沒有高墻阻隔,卻時刻被兒女的人心淡漠所煎熬。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迭戈市(San Diego)舉行過一次國際家庭教育會議,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會上公布了一下調查結果。
研究人員利用4年時間在全美范圍內對2歲至9歲的孩子進行了抽樣調查。在調查中,他們將被調查的孩子分成兩個年齡組:甲組的年齡在2歲至4歲之間,人數為806人。乙組的年齡在5歲至9歲之間,人數為704人。研究人員先后分兩次對這些孩子的智商進行測試,一次是在調查開始時,另一次是在4年之后。
結果發現,常挨打的孩子在智商測試中的成績要低于不挨打的孩子,在2歲至4歲年齡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績比后者低5分。在5歲至9歲年齡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績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
負責這項調查的專家默里-施特勞斯說,許多人或許認為,“棍棒教育”會對孩子產生激勵作用,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他解釋說,父母打孩子會給孩子造成身心創傷,會使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產生心理壓力,從而造成孩子表現欠佳,認知能力難以得到發揮。
在我看來,幫助孩子具有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想和滿滿的自信心就等于幫助他們立起了人生的脊梁骨。成長是需要頑強的意志去學習和實踐的,父母可以是引路人,而更多時候應該是陪伴者。如果父母更有意識地與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那么父母一定會發現比棍棒更有效的溝通方式是什么了。
試想,如果武力解決不了世界上的紛戰,那么為什么武力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屈服于我們的意愿呢?興許,武力的確可以讓年幼的孩子暫且低頭而做出改變,變成一個沒有自我精神的人,一個少被尊重、以后也不懂尊重他人的強勢“弱者”。
Jane的養育貼士:
*做孩子的朋友,陪伴他們成長,與他們一起快樂人生。
*放棄 “棍棒教育”,棍棒只會打出逆子,打出強勢“弱者”。學習學習再學習,讓自己成為與時具進的長者。
*與孩子多交流勤對話,找到他們的話題他們的興趣,放下媽媽的“架子”,做一個欣賞孩子的媽媽,不做一個挑剔強勢的媽媽。
*給孩子自由的空間,相信每個孩子都能自己長大成人,媽媽是來幫助孩子的,不是來管住孩子的。
*給予孩子信心。告訴孩子,你終有一點是他人不及的,所以只要發現你的長處,你就是最棒的自己。文/ 黃靜潔
下一篇:你對孩子說善意的謊言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愛問寶寶”難倒爸媽怎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