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記 者:家長、老師都怕孩子早戀,而青春期的孩子不知不覺就會進入早戀。孩子早戀了,父母該怎么認識、對待呢?
李子勛:家長、老師怕孩子早戀,實際是怕孩子因早戀影響學習,或者因把握不住界限,對孩子構成傷害。但這只是一種可能,并不是絕對、一定就會出現的問題。有的家庭,兒子把女孩子帶回家,父母告訴孩子:兩個人在一起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做了可能會有什么后果;聰明的孩子要如何管理自己的情感,如何讓雙方在彼此喜歡中獲得學習的動力,如何在兩心相悅中促進各自的心理成長、成熟。孩子們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尊重、信任,兩人的相處也許不會影響學習,不會做出格的事,反而有可能促進雙方的學習,為枯燥的學生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其實,“早戀”是中國人創造出來的,西方人或歐洲人從來不知道這個詞,也就沒有創造這樣一個詞來壓制孩子。在中國,我們雖然不能像西方社會那樣鼓勵孩子早熟,或者有意暗示孩子去做那樣的事情。但是,發現孩子有這種苗頭的時候也請不要橫加指責。女兒交了異性朋友,可以跟她討論,但是不要制止她,把她關在家里,讓她寫保證。有些父母讓孩子寫保證,保證不跟異性來往,會激發孩子的憤怒,結果反而更糟。如果女兒受到爸爸媽媽的創傷,也許會找男孩來補償,說父母怎么怎么她了;男孩內疚,對女孩更好,關系反倒被促進了,結果一些家長擔心的事情就會發生。
很多父母反對孩子早戀,是想當然地把成人的戀愛與孩子的“早戀”畫了等號,以為孩子會整天想著性愛的事。其實,孩子的早戀很像是自我認同,是掙脫自戀(喜歡不同性格的人),或尋找自戀(喜歡相同性格的人)的心理游戲,性欲的成分很少。一般初中生的早戀是過家家,小孩子的玩意兒,不愛也不戀。高中的孩子早戀是尋找學習壓力的緩沖、青春期反叛、自戀體驗的混合物,實質是把對同性接觸的依戀經驗轉移到異性接觸中,只戀不愛。
孩子“早戀”是青春荷爾蒙引發的對異性的好感,這并不是壞事。孩子在青春期,容易產生一些沖突性的、體驗式的、情緒化的行為。即使犯了什么錯也要原諒他。不能把孩子的情緒活動或者情感活動和他的學習活動對立起來。學習活動對十幾歲的孩子來說的確是重要的生活內容,但不是全部。孩子要成長,發展的技能有很多,不管是行為上的技能、知識上的技能,還是情緒體驗方面的技能,都需要發展。因為“成長”概念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一個孩子要成長起來,是全方位的,他的情緒或者他的喜好都必須要成長,這些成長不僅不影響學習,反而可以促進學習。
不少有早戀傾向的孩子學習很好,兩人互相鼓勵、促進,后來都考上了好大學。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緊張的學習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孩子總需要尋找某種發泄情緒的方式,比如上網、游戲、運動、交友等。游戲和上網容易讓孩子上癮,不是好的選擇,如果交朋友交得節制,應該是不錯的選擇。交朋友是孩子走向社會認同、心理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交男女朋友,同樣也是孩子性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16歲以上的孩子,從心理發展需要看,應當鼓勵孩子交異性朋友。危險在于不能交壞朋友。孩子如果交了一個和睦家庭的孩子、學習好的孩子,早戀對學習并沒有影響,有時還會是促進。但是,如果孩子交了社會上的朋友、不愛學習的朋友,無一例外,學習都退步。所以,早戀交什么樣的朋友比早戀本身更值得家長關注。
下一篇:心平氣和等待孩子的成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當著孩子吵架造成的6種弊端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