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你是否已經察覺到,你與你的孩子也陷在類似的循環里?或者你很想避免陷進去?有幾個有效的應對方法。
*想辦法讓孩子從他異常的、不當的行為里得不到任何好處。
*傾聽孩子的心聲并注意他的需求。
*送出“我……”的信息,亦即傳達出身為父母的“我”,有何感受與想法。
*讓孩子為他的行為承擔更多責任。
*借由固定的儀式來簡化你們共同的生活。
*主動多注意孩子,讓孩子不必靠爭取才能得到你的關注。
接下來,分別說明這些應對方式的做法。
不鼓勵不當行為
從許多例子看出,孩子會有很多充分的理由“胡鬧”。身為父母的我們,時常通過我們的反應鼓勵了這些其實非常困擾我們的行為。我們到底做錯了什么,如何能有更恰當的處理方式,這些問題將在第三章詳細討論。
傾聽孩子的心聲
傾聽─聽起來很容易,其實很難。小寶寶雖然還不會講話,但是我們還是能傾聽他們的心聲:我們會嘗試從他們的哭聲中聽出信息,看看孩子到底要傳達什么給我們,是肚子餓、口渴、痛、生氣或無聊?需要仔細地觀察和練習,才能正確解讀信息。
即使孩子學會講話,我們也無法一直都聽得懂他說的話。可是當我們大人裝傻而且又聽不懂孩子的“兩字箴言”時,他會發脾氣。我們可以猜,并且問他是這個還是那個。無論如何都能讓他知道:我們很認真對待他而且注意聽他講話。
孩子經常不愿意說出他的感受和需求。父母必須像解讀小寶寶似的,辛苦解讀出孩子心里到底想要做什么。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Thomas Gorden)早在1970年就已針對這個主題提出建議,他使用“主動傾聽”這個概念,并呼吁家長:“請不斷問問自己:孩子所說的話背后到底隱藏哪些需求和感受?”把你所聽出來的信息告訴孩子,借此可以幫助他更了解自己的感受并自己尋求解決之道。
下面是八歲的湯姆和他媽媽進行的一段談話,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何謂“主動傾聽”。
湯姆:“巴斯提真是很煩。他什么都要決定。不然就根本不跟我玩。”
媽媽:“我看,你真的為巴斯提的行為感到生氣。”
湯姆:“氣?我恨死他了。我要跟他絕交。”
媽媽:“孩子,你是真的生氣。你真的再也不想見到他,是嗎?”
湯姆:“沒錯,再也不想。可是那我跟誰玩呢?”
媽媽:“完全沒有朋友也不好……”
湯姆:“沒錯。可是我沒辦法和他言歸于好!如果他再這么煩的話!”
媽媽:“怒火中燒時是很難和好的。”
湯姆:“真奇怪,平常都是我做主。然后他都跟著做。現在他卻要做主。”
媽媽:“他不再接受你的指揮了。”
湯姆:“他突然不再是個小寶寶了。不過現在有時候跟他玩也有趣得多。”
媽媽:“其實你比較喜歡這樣。”
湯姆:“是啊,可是到目前為止一直都是我帶頭的啊!我已經習慣了。如果偶爾也讓他做主的話,我們會處得比較好嗎?”
媽媽:“你是說,你們輪流做決定,然后就不會這么容易吵架?”
湯姆:“是啊,也許是吧。我來試試看吧。”
設身處地的傾聽能讓一場為爭取注意的反抗變得多余。它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辦法,自己負起責任。
有時候傾聽會變成一段“翻譯”。舉個例子:你到幼兒園接孩子放學。他一臉不悅地迎向你說道:“笨媽媽,你不該來接我的。”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你真以為孩子認為你很“笨”嗎?他大概只是很失望,偏偏現在要被接走,因為他正好玩到一半。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對他說:“我怎么偏偏現在來接你,你玩得正高 興呀!”
你將孩子的信息翻譯出來,他會覺得你了解他,因此你沒有給他任何繼續與你抗爭的理由。不必繼續跟孩子討論,只要堅持他現在得跟著你一起回家。
怎樣做最有效
傳送“我……”的信息
另有一個出自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的有效方法,能反制爭取注意的反抗。他提到“我……”信息這個方法。此法的意思是:當小孩行為不當時,可以告 訴他我們的感受。孩子會因此覺得受到父母認真的看待,改變他行為的可能性會大過用責罵的方式。表格里有一些關于父母可以傳遞給孩子的“我……”信息的例 子。
沖突 “我……”信息
兩歲的孩子在媽媽打電話時哭鬧和拉扯媽媽。“我現在必須先打完電話。這對我很重要!”
五歲的孩子在爸爸正在吸地板時,幾度把吸塵器的插頭拔掉。“這樣我沒辦法繼續吸地板。我不能跟你玩。我得先完成這件事。”
七歲的孩子已經答應好幾次要整理他的房間,但是一直沒有做到。“我現在真的太失望了!不是說好你今天要整理嗎?我認為,能夠信賴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九歲的孩子比約定晚一小時回到家。“你終于到家了,我真的松了一口氣!我好擔心,真怕你出了什么事!”
借傳達“我……”信息這個方法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自己看出錯誤并且獨自找到解決之道。而負面的關注請完全棄之不用。孩子會學到為自己的行為負起更多的責任。
“我很同情……”
以“我很同情”開頭的句子也同樣是很有用的“我……”信息。像“別裝出那個樣子”或“事情根本沒有這么嚴重”這種話雖然可以讓你顯得很有威力,但完全沒有幫助。
孩子的問題 “我……”信息
孩子跌倒,哭泣。“我很同情你,跌倒一定很痛!”
孩子哭,因為他不想去幼兒園。“如果上幼兒園能讓你覺得更有趣的話,我會非常高興。”
孩子哭鬧,因為他很無聊。“我真的很同情你,現在想不出來有什么事好做。”
借這句神奇的“我很同情”讓孩子看到你的諒解與同情,不過其中也隱含了一些言外之意:“我相信你可以處理這個情形。”但重點是,要真心誠意地說,諷刺或挖苦的語調只會得到反效果。
給孩子更多責任
第一章曾經強調過,孩子迫切需要界限。我們呼吁家長要認清為人父母的責任并決定自己所要設定的界限。那么現在我們又要建議“給孩子更多責任”難道不是矛盾嗎?當然不會。兩者其實是一體的。 許多孩子似乎認為,被大人管是很正常的。他們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反而不太了解。他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跟自己相處,如何度過自由的和未經父母規劃的時間。孩子必須在這個領域學習自己做決定并且負起責任。
下一篇:如今孩子還需學做家務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請讓孩子自己積累經驗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