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放下孩子——猶太人的家教制勝之道》【書評】
幾乎所有的孩子其實都會有所建樹。父母們需要的不過是放松一點,更有耐心一點。
當出版社編輯告訴我這本書的英文名稱是The Blessings of aSkinned Knee(磨破膝蓋的福分)時,我不禁驚呼一聲:原來是這本書啊!幾年前我回美國探訪朋友的時候,與原先在《華盛頓郵報》工作時的老板及其夫人相聚,夫人向我推薦了這本書。他們夫妻倆都是猶太人,當時也并沒有告訴我這本書的具體內容??上夷菚r要看的書太多了,就沒有特別上心地去找這本書。
在我個人來說,對猶太人及其宗教習俗并不陌生。我在美國生活工作的那些年,因身處紐約和新澤西這兩個猶太人口眾多的區域,周圍的猶太人同學、同事和朋友云集。大家都告訴我,猶太人與中國人很相似,都特別重視家庭,尤其是大家族關系,注重禮貌禮儀,都喜愛美食,講究飲食之道,猶太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子女既溺愛又嚴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并因兒女出類拔萃而居功。有這樣一個流傳甚廣的笑話:上帝說,他從母親的呼救聲中,能夠辨認出哪個是猶太人。別的母親會呼喊:“上帝??!救救我的孩子吧!他溺水了!”猶太母親則呼喊:“上帝??!救救我那當醫生的兒子呀!他溺水了!”
當然,猶太人在各行各界出類拔萃,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無論是政治家、藝術家、科學家,還是商界和學界泰斗,乃至好萊塢明星,都少不了猶太人的身影。這個民族為人類貢獻了很多優秀的人才,那么他們是怎樣養育子女的呢?的確很值得我們大家好好探究探究。
手捧這本書的譯稿,心里還有隱隱的疑慮:先前看過一些身為基督教信徒的育兒專家寫的書,這一本會不會也跟那些書一樣,通篇都是猶太教義?上帝說這、上帝說那,因此我們要按照他老人家的指令去教導孩子?或者猶太人就應該遵循傳統,如此這般,跟別人不一樣?尤其令我警惕的是,人們心里普遍印象是猶太媽媽望子成龍心切,猶太人出人頭地的比例也高,這本書不會是教我們都敦促孩子從小頭懸梁錐刺股吧?
看完了書,內心感到無比舒暢,原來世界上真正的智慧都是相通的!作者說,她是一座橋梁,通過這本書,力圖將心理學與猶太教融為一體。在作者筆下,猶太人三千年的智慧結晶,與當代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不謀而合,殊途同歸。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與我閱讀過的大量兒童心理與教育書籍的理論與實踐,相互吻合。甚至可以這樣說,這本書仿佛提煉和匯總了很多育兒書籍的精華,父母們手頭有了這本書,時時翻閱,精心品味,就可以偷個懶,放過相當一部分門派各異、名目繁多、雜七雜八的理論書了。
正如影星卡里·費什爾所說:“對任何一個有孩子的人、正值童年或是關愛孩子的人而言,溫迪·莫格爾都能教會你怎樣把孩子培養成才,而非為了感覺良好才養育孩子。這本書對猶太教的父母適用,對長老會的父母適用,甚至對于無神論的父母也適用?!?/p>
而且,這本書尤其適合中國家長。前邊說過,猶太人傳統與中國人傳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這本書開篇所講的猶太人家長的煩惱與誤區,也跟中國家長差不多,實際上,這些問題的普遍性是波及全球的。
作者將父母的問題總結為這樣三個:望子成龍、過度保護與過多干涉。父母望子成龍,則對孩子懷有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和期望,將孩子當作神童?!疤喔改赶胍诤⒆影藲q時就搞定了一切。他們想要孩子有完美的成績,希望孩子的學習能力不遜于西半球的任何小孩。孩童的智力發展是時斷時續的,卻沒有哪位父母有耐心給予足夠的時間。不能晚發芽、不能晚結果,任何反常全不能接受!”如此過高的期望,使得孩子承擔了過重的壓力,導致他們一系列健康、行為和心理問題。
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和過多干涉,則是因為他們內心懷有太多的恐懼和不安全感,他們不信任這個世界、害怕未來、不相信自己,因而也不信任孩子。“由于我們并不知道該如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找到舒適和安全,因此我們就用各種物質來填充孩子生活中的空洞,給他們舉辦生日宴會,報名各類培訓班,給他們買一整房間的玩具和娛樂設施,給他們請家教和醫生。但是物質上的豐裕卻無法換來孩子們心靈上的安寧,反而使父母們產生了更多的焦慮感,他們害怕孩子們無法維持這種特為他們精挑細選的生活方式,擔心孩子們脫離自己為他們已經鋪好的這種生活軌跡。
“為了替孩子們著想,現代的父母們不僅在物質上溺愛孩子,而且在精神方面也寵著他們。在很多父母的記憶中,他們的童年生活大都是不快樂的,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沒有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因此他們想讓自己的孩子擺脫過去的這些束縛,但是矯枉過正之后卻走入了另一個極端,他們高估了孩子在自我表現方面的需求,結果把每個家庭都打造成了民主的小王國。但是父母們在家里所堅守的那些平等,卻無法讓孩子得到自尊。相反,這讓孩子感到恐懼,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父母不夠強勢。因此,盡管現代父母不想成為孩子眼中的集權者,卻并沒有讓孩子變得堅強起來,而是讓孩子心中多了一份不安全感。
“眼下的教育趨勢是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庇護之下。社會雖然復雜危險,但是很多父母都過于庇護他們的子女了,以至于孩子們沒有機會去學習離開了家人及學校的庇護后,自己到底該如何去生活。父母們所擔心的并非僅僅是那些暴力行為,他們也害怕不可預測的未來。因此,父母們愿意為他們的孩子鋪好前方未知的路,試圖給他們穿上一層厚厚的技能盔甲,再教會他們很多知識,好讓他們具有超越同儕的競爭力?!?/p>
我引用的這幾段話,雖然是描述作者咨詢工作中所接觸到的猶太人家長,但是放到中國家長身上,也恰如其分。造成這些問題的心理因素之一,在于家長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作品,把孩子的“成就”視為家庭重要的“產品”,因而也給自己提出苛刻的要求,要成為完美的父母。然而,作者告訴我們的第一個也是最基本的猶太人育兒理念就是——孩子并非你的杰作。任何事物都不屬于我們,我們的子女既是上天給予的禮物,也是上天的寶貴借貸。父母要對子女承擔責任,培養子女直到可以離開我們獨立生存,而子女的責任則是找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因此,父母不應該期待孩子成為不同于本身特性的人。猶太教主張我們養育自己的兒女,并非寄希望于他們成為救世主,而是讓他們活出自我。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對待任何孩子都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接下來,作者所闡述的猶太教里的“中庸”原則與“平衡觀”,與中國古老的傳統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的家長們領悟起來應該易如反掌。比如,作者勸告大家別強迫自己成為優異的父母,而是差不多夠好就行了。“我看過不少父母太想成為完美的父母,想讓每件事都正好適合自己的孩子,以至于失去了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過分操勞,在潛意識里有些憤慨,因而很難真心欣賞自己孩子令人驚喜的表現。……我對所有這些家長的建議是:要能容忍度過一些低質量的時間,對自己和子女減少幾分過高的期望。別做任何規劃,就讓你的平凡無奇和家里的普通平常給孩子帶去幾分失望。放心跟孩子閑混并耐心等待后續的發展。努力成為‘夠好的’父母,而不是卓越的父母。這可以讓家中所有人輕松下來,而且還會意想不到地使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然而,這本書最奇特最獨到的切入點,在于猶太教認為最神圣的地方,是自己的家,我們與孩子共同進餐的餐桌便是圣壇。這是最令這本書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我最贊賞它的特色。作者用大量篇幅來說明兩個道理:第一,“家務事是人生的基礎課程”,家務勞動對于培養孩子各種優秀品質具有不同尋常的重要意義。“通過讓孩子做家務,我們想要讓他們領會,這些瑣事很可能就是伴隨他們最久的財富,有助于他們成為獨當一面的大人、富有責任感的社會成員以及慈愛的父母?!钡诙?,通過重視餐桌上的文化與遵守飲食教規,父母與孩子劃清心理界限,讓孩子練習選擇和決定,讓孩子對自己負責,并培養孩子的感恩和自律心。
這兩個道理看似普通卻非同尋常,大部分育兒書籍雖然也提倡,卻并不如本書作者那樣重視,同時大部分家長則往往忽略在這兩個地方下功夫。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夠按照作者提倡的那樣,把這兩點做好,就能夠解決育兒道路上的大部分問題。因為,做好這兩點,對父母要求很高:首先,要以身作則,因為道理是靠父母做出來由孩子模仿的,而不是靠父母說教而由孩子執行的(重在行動而非說教);其次,要跟孩子劃清界限,真正做到放心放手,不包辦不干涉不嘮叨,給孩子自由發揮(和犯錯)的空間,讓孩子成長。這要求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要堅持不懈,尤其是要克服內心想控制一切的沖動。
的確,就像所有優秀的育兒書籍所宣揚的那樣,這本書并非針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給父母出謀劃策,而是細致地列出父母都有什么需要認真思考和自我改進的地方;什么是我們習以為常卻無濟于事的看法與手段,什么是切實可行并富有積極意義的辦法;面對孩子那些令我們反感的特質,換一個角度,將其視為最了不起的力量,甚至孩子身邊令人頭疼的調皮搗蛋鬼同學,也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源泉?!梆B育子女有助于你自己培養起良好的人格,因為要改變他們壞的行為,很可能需要先改變你自己?!?/p>
很王婆地說,雖然這本書的理論根據是猶太教義,但它仍然讓我一見如故,因為其中心思想與我自己寫的書,有諸多不謀而合之處,比如接納孩子的天性、克服父母內心的恐懼、與孩子劃清界限、敢于對孩子說“不”、訓育孩子延遲滿足并承擔責任、父母以身作則、不要過度重視學業成就,等等,甚至作者推薦的一些書籍,也赫然擺在我的書柜里。當然,這并非證明我有多聰明,因為我自己寫書,也不過是在向讀者介紹前輩專家們的思想。還是我經常發的那句感嘆:真正的智慧,都是相通的。好的教育理念,必定殊途同歸。
而且,按照這本書透露的信息,猶太民族杰出人才層出不窮,并非他們急功近利逼迫孩子從小早早開發智力、玩命學習的結果,他們沒有抱持所謂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秘訣,而是真心接納孩子的天性、耐心等待孩子按照自然規律成長起來。
現代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感到不知所措,原因之一是孩子現在成長的環境瞬息萬變,與我們當年的成長環境相去甚遠。“我們正期望孩子在更小的年紀就能無所不通。其中的一個原因在于家長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這種不確定性正以比之前更快的速度向我們襲來。”
的確,父母們的焦慮不無道理。針對這一點,本書作者說的,恰恰是我一遍又一遍對身邊的父母們所重申的——“我們努力想為子女迎接未來做好準備,但是我們的努力受制于自己想象力的局限性……把孩子變成極具競爭力的通才來為這個新世界‘做準備’是沒用的,因為我們預料不到他們在今后二十年所需要的技能。唯一可以確定有價值的事情,就是培養孩子的人格特質,例如誠實、毅力、應變力、樂觀和同情心。千百年來,人類的這些特質始終會令人受益。”
真真是一語中的,令人拍案叫絕。親愛的讀者朋友,我相信你也會跟我一樣,從這本書里汲取到很多寶貴的思想和方法。
(小巫,畢業于北京大學,美國Rutgers大學教育學碩士,著名家庭教育專家,中央電視臺多項節目的長期嘉賓,在《父母世界》雜志和《心理月刊》網站主持育兒專欄,著有《讓孩子做主》《接納孩子》等暢銷書,是中西育兒新文化的倡導者和推動者,被國外媒體譽為“中國的斯波克博士”。)
下一篇:你咋看待家教的目標和任務?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的錯誤在考驗母親的水平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