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涂鴉式的作業本,龍飛鳳舞的“草書”,只抄寫答案的習題集,除了選擇題一片空白的測試卷,不得不讓人深思,這孩子在應付誰?他就沒想過要為自己負責嗎?
由于責任心的缺乏,處處應付,事事糊弄,似乎過了家長、老師關就萬事大吉。以這種狀態學習,成績怎么才能提高?養成這樣的習慣,怎么能走好以后的人生路?
提高孩子的責任心,迫在眉睫!
首先,我們來簡單地分析一下孩子責任心缺乏的原因:
一、生活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要培養好的責任心,就要從行為、習慣說起,“教育沒什么大事”,是的,一旦面對大是大非的問題時,就要出問題了。飲食起居自理、衣著、個人衛生習慣等,從生活中一些小的細節開始,如:自己整理書包,檢查作業,隨手關門,沖一下馬桶等,都可以在生活的小事中讓孩子懂得,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二、主人翁意識:
1、讓孩子意識到他是整個家庭的一份子。作為家庭的一員,既應該享受其權利,當然也應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哪怕只是倒一次垃圾、洗一洗小手帕等。有人統計,美國孩子每天家務勞動三四個小時,而在我們中國,似乎很少。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責任心的培養只有通過實踐體驗,才能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家長越俎代庖是無濟于事的。
2、給孩子選擇的權力,很多家長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已經按照自己的意志為孩子規劃好了人生,在哪里上幼兒園、初中、高中,大學選擇什么專業,畢業以后安排怎樣的工作,孩子只是像木偶一樣,任家長擺布,沒有一點兒選擇自由,中間一旦有一個缺口,孩子就被放在那里,一臉茫然,無所適從。這個時候就不要去抱怨孩子,因為路不是他自己的選擇,家長沒有給他什么權力,就來談責任,似乎有些不公平。
三、正確的歸因:
出現問題以后正確的歸因,這讓我想起很多家長在孩子摔倒的時候“拍打地”的故事,歸因得當就能找出問題所在、改進的方法,否則就成了推脫責任的借口。
西點軍校那條“沒有任何借口”,影響了很多人。用這種強制的手段,把推脫責任的想法打消。
四、接受自然懲罰:
孩子如果不喜歡媽媽做的飯,沒關系,等著挨餓,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
有這樣一則報道:美國一個小學生因破壞性行為,受到停乘校車一周的處罰,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學。有人問他的母親為什么不用家里的汽車送他去上學,孩子的母親堅決地說:“不,他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果這事發生在我們周圍,很可能有兩個結果:一是家長出面與學校交涉,要求撤消對孩子的處罰;二是家長自己開車送孩子上學。這里就折射出兩種不同的教育觀,對孩子教育意義的不同顯而易見。
下一篇:家里“小鬼難纏”咋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育兒的七大新知識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