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人類文明是與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應運而生的。我們做任何事都循著一個約定俗成的軌跡,而不是像脫了韁的野馬一樣隨意馳騁,這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但是,我們在遵守規則的同時務必弄清一件事:駿馬需要的是韁繩還是鎖鏈?
韁繩能夠讓駿馬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跑得更長、更遠;鎖鏈只能讓駿馬寸步難行。顯然,駿馬需要韁繩。
回到教育孩子的話題上,我們應該用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這根“韁繩”約束、引導孩子,而不能用“鎖鏈”將他“綁架”起來限制他的健康成長。這個“鎖鏈”是什么?是被我們格式化的某一條規范以及規范的某個單一側面。這層意思,通過下面的小故事,會讓我們有更加形象、直觀的領悟。
分蘋果的故事①
一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項研究:在全美挑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以及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請他們分別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結果,有兩個人碰巧都講到了小時候母親為他們分蘋果的故事。而這兩個人中,又剛好一位是成功人士——白宮著名發言人,一位是有犯罪記錄的人——正在服刑的犯人。現在,讓我們來聽聽他們倆的故事。
那位犯人是這樣講的:
在我8歲那年,有一天,我的母親給我和弟弟拿來了幾個紅紅綠綠、大大小小的蘋果。我一眼就看中了其中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我剛要開口,卻被弟弟搶先了一步:“媽媽,我要那個又大又紅的!”
母親一聽,嚴厲地沖著弟弟批評道:“不懂事!把好東西讓給別人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聽到母親這樣說,我暗自慶幸自己幸虧沒有先開口,于是,我趕忙“聰明地”說:“媽媽,我要那個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給弟弟。”
母親見我這么“懂事”,高興極了,不僅當即表揚了我,還把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作為獎勵給了我。從那以后,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要說謊。慢慢地,我不僅學會了騙東西,還學會了偷、搶、打架,總之,為了自己想要的,我總是不擇手段,最后終于被送進了監獄。
這個故事和“孔融讓梨”的故事雖然都講謙讓,但是二者是有區別的,當年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把小梨留給自己吃的時候,可完全是這個孩子自愿、自發的行為,并非是父親強迫他做的!上述那位犯人的母親卻是在強制一個懵懂的孩童去做一個“好孩子”,因為在這位母親看來,只有“把好東西讓給別人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所謂“聞道有先后”,這世間的每一個道理都是孩子在成長中,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一點一點明白、一步一步構建的;每一種美德也都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一點一點領悟、一步一步形成的。為什么家長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心情和喜好,生搬硬套地強加給孩子,并強制孩子必須在指定的時間、指定的地點非接受不可呢?再者說,道德的標準決不僅僅只有一條,也并非一成不變的。從“犯人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只謙讓,誠實也是一種道德規范!母親看到孩子想要大蘋果就僅僅想到謙讓的問題,卻忽視了孩子是在講真話,是誠實的表現,這無疑是不全面、不客觀、顧此失彼的。
赫赫有名的一代物理大師愛因斯坦,在學生時代的物理課上,做起實驗向來“特立獨行”,與老師要求的實驗步驟總是背道而馳,所以常常少不了捅出各種各樣的“婁子”。老師拿這個“朽木不可雕也”的學生實在無可奈何。出于要為學生負責的天職,老師多次語重心長地建議愛因斯坦不要再學物理,趕緊趁自己年輕改學化學、法律或者任何其他專業。然而“冥頑不化”的愛因斯坦終究堅持己見,“一意孤行”地朝著冥冥中的方向執著地走了下去,直到邁入物理殿堂,成為那里的一顆巨星!試想,假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聽話”準則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誰來為人類科學史書寫那最濃重的一筆?
再想想,雖說“笨鳥先飛、勤能補拙”不失為一條激勵孩子奮發向上的勤奮準則,但如果孩子到大自然里換換空氣、活動活動筋骨(或者看一期輕松的電視節目,讀一本休閑的小書)能夠為大腦注入一些鮮活的氧氣,讓思維變得更加開闊,讓靈感不斷涌現,那么,干嗎一定非要讓孩子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一動不動地坐在屋里埋頭苦讀、點燈熬油上呢?高效率、好效果難道不比一個繁忙刻苦的行為表象重要得多嗎?
“知心爺爺”徐惟誠(筆名余心言)在他的一篇雜文《“孔融讓梨”的別樣選擇》中這樣寫道:“世界是多樣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在處理某些具體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卻常常不免要受某些既定的格式所束縛……真正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必然要承認事物的無限多樣性,‘條條道路通北京’。但這決不是說沒有共同的原則……但是道德的原則也并不只有一條……處理具體行為時,往往需要綜合考慮這些規范,不能只抓住某一條,不及其他。”
讓我們記住“知心爺爺”的話,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多動動腦筋,多花一點兒心思,進而做到全面一點兒、靈活一點兒、聰明一點兒。切勿用一成不變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法則,簡單、粗略地給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壓力,給孩子套上限制其發展的“鎖鏈”,而不是引導、促進其發展的“韁繩”。否則,孩子的性格中就要平添許多缺少主見、缺乏判斷力、優柔寡斷等負面、消極的因素。
■韁繩能夠讓駿馬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跑得更長、更遠;鎖鏈只能讓駿馬寸步難行。顯然,駿馬需要韁繩。
■回到教育孩子的話題上,我們應該用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這根“韁繩”約束、引導孩子,而不能用“鎖鏈”將他“綁架”起來限制他的健康成長。
■世界是多樣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在處理某些具體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卻常常不免要受某些既定的格式所束縛……真正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必然要承認事物的無限多樣性,“條條道路通北京”。但這決不是說沒有共同的原則……但是道德的原則也并不只有一條……處理具體行為時,往往需要綜合考慮這些規范,不能只抓住某一條,不及其他。
■切勿用一成不變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法則,簡單、粗略地給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壓力,給孩子套上限制其發展的“鎖鏈”,而不是引導、促進其發展的“韁繩”。否則,孩子的性格中就要平添許多缺少主見、缺乏判斷力、優柔寡斷等負面、消極的因素。
下一篇:喚醒孩子獨立學習的意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完整的成長》之情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