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三歲左右的孩子能明白一些道理,關鍵看父母怎么和孩子交流和溝通,不同的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孩子說:“講完這本書再講一本才睡!”您會怎樣回答?解釋型的母親會說:“晚上9~12點生長激素分泌得最多,這段時間最容易長個,現在已經9點多了,再不睡,將來你比別的小朋友矮怎么辦?”命令型的母親會說:“該睡就得睡,少啰唆!”非干預型的母親會說:“你看看表幾點了,明天我們還要早起呢,你不是還想早點去幼兒園喂小兔子嗎?”
解釋型的父母有利于孩子獲得更多的相關知識,凡事講道理,但孩子可能會不愿意跟父母多說話;命令型的父母或許有助于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但不利于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非干預型的父母在回答孩子的問題時不給他們任何壓力,這種方式較有利于孩子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并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提問和父母的解答,使孩子和父母之間建立一種開放和動態的交流方式。養育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練就父母的耐心,但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要有意識地以好的方式和孩子說話,盡量不使用那些有可能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比如:你什么時候能像人家的孩子那么聽話!與其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不如弄清楚你究竟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些什么。
瞧你把衣服弄得那么臟!小孩子在家里的地板上爬慣了,到外面也免不了摸爬滾打。一味地指責他們不講衛生,不如讓他明白家里和外面的不同,也可以夸夸他穿著干凈衣服有多漂亮。我怎么攤上你這么個淘氣包!不論多煩,父母也不要說:“我真希望沒有你這樣的孩子。”它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會影響其一生。你倒不如說,“有時候你讓我非常生氣。”更好的做法是在事情還沒最糟糕時,給孩子立規矩,并讓孩子自覺自愿地遵守。 小塵
下一篇:讓孩子體會學習是為了自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鼓勵關愛他人的男性氣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