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古代讀書或教育的直接目的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求取功名”。因為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要想跨越等級的羈絆,走入上層社會,只有通過讀書這條路。許多讀書人把及第作為自己人生的奮斗目標。范進中舉的悲劇正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古人把其形容為人生四大幸事之一。
而且,這也與孔子提倡的入世態度相吻合。學而優則仕,學以致用等都體現了這種官為本位,讀書做官的價值取向及其對傳統教育的影響。以做官為尺度,以走入仕途作為改變自身現狀的途徑,作為衡量個人才能的唯一標準。這樣的教育價值觀深入人心。有詩為證:“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孔子還說:學也,祿在其中矣。把教育讀書目的與謀生聯系在一起。只要苦讀統治階級規定的四書五經,就可以以此養家糊口,買房置屋。為了這樣的生存方式,多少讀書人從兩鬢垂髫的少年讀到白發蒼蒼的老翁,甚至終此一生也無怨無悔。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以做官和謀生為目的的教育讀書還有一個深層動力,這就是光宗耀祖。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十分濃厚,用求取到的高官厚祿面對列祖列宗是一份最好的獻禮。不論走出家門多遠,只要得到了一些成功,也要衣錦還鄉,榮耀于鄉親之前。
這些傳統思想對今天的父母仍有著很深的影響,他們付出極大的財力、精力教育子女們。一依然是光宗耀祖;二是實現自己未盡心愿;三是現實升學就業壓力。如此沉重的目的,使教育過程顯得負重累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背后也是光耀門楣,證實自己的存在價值。
一位母親在信里這樣說:
我怕她在學習上沒出息,就讓她去學畫畫。開始學時挺愛畫,后來有一段時間孩子說什么也不學了,沒辦法就不學了。后來,班級有什么活動,老師就讓她們幾個學過畫畫的去畫。美術老師說:“你們幾個畫得挺好,如果愿意,我來教你們。”這時她又想學了。我很生氣地說:“你沒長性,說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她爸爸更生氣了,狠狠地訓了她一頓。這次沒讓她學。
畫畫不學了,我就又讓她學游泳。或者兩個都學,長大了,哪個成績好,就吃哪碗飯。可好景不長,游泳剛學了七個月又不想學了。她還跟我喊著說:“我不愿學,你為什么逼我,我就不學。”
這就是父母的保險政策:哪個成績好,就吃哪碗飯。父母把未來想得過于可怕,而把孩子看得太輕,總認為讓他們自己承載起自己的人生是一件懸而又懸的事。羅曼羅蘭的一句話正可以概括這樣的情況,他說:人們煩惱、迷惑,實因看得太近,而又想得太多。
父母要把孩子看作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希望的新鮮事物,只不過他們需要時間和過程。在孩子的成長中加入一些理性和等待,減少一些過于成人的計劃和擔憂,事情會變得不一樣。
一個母親在來信中寫了她5歲兒子的故事,看了讓人心痛。
我也是一位老師,剛剛送走一個初三畢業班。我也是一位班主任,在教學中,對又搗蛋又差的學生我也用過賞識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可是我作為一個媽媽,卻對自己的孩子沒有法子。我這個孩子從一會走路就開始淘氣。1歲半就拿雞蛋打在地上,一連幾次,最后我氣得把他按在地上讓他吃掉。打過他無數次總是不改,一會兒就忘。
孩子5歲半時,上了小學一年級,但特別不自覺。別的同學都放學了,只剩下他自己,可還是不著急,一邊玩,一邊寫作業,弄得老師都沒法。他也不是不會,給他講他很明白。今年春天這一學期,由于我擔任畢業班班主任,所以事多,對他管得不夠,成績一下子下來,由去年的80分降到40多分。氣得他爸爸常打他。有時我問他:“兒子,你考這么少,你著急嗎?”
“我不著急。”
“丟臉嗎?”
“不丟臉。”
“那爸爸、媽媽呢?”
“你們丟臉、著急。”
連5歲的孩子都知道,書讀不好,媽媽爸爸要丟臉。這樣的觀念竟然也刻在了小小孩子的心里。孩子才5歲多,你能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嗎?
又一位母親寫道:
孩子學習不好,我們很著急,眼看要中考了,如果考不上高中,更別說上大學了。作為父母,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有用之材。雖然上高中不一定都能考上大學,但多學點知識總有好處。21世紀是高科技時代,是知識競爭的時代,“適者生存”,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處中年的我們深感這一至理名言的含義所在,而孩子卻少不更事。問他初中畢不了業,考不上高中怎么辦,他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打工”,真不知生活的艱辛和不易。目前由于企業不景氣而下崗的工人比比皆是,我們油田就業形勢也很嚴峻,不是高中生不能就業。我們真正愁白了頭!
孩子各有不同,做父母的要了解孩子,讓他找準今后社會上的位置。
下一篇:孩子不是盛裝大人不良情緒的容器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堪重負: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和焦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