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希望孩子擁有自己失去的一切,這是當代父母一種典型的補償心理。父母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失去了接受進一步的、更高的教育的機會,在知識經濟的年代,社會上新鮮的事物越來越多地涌進了人們的生活。父母也把自己的某種失落、遺憾與滿腔熱血溶入了這股洪流,并把它轉移到下一代的孩子身上。在父母看來,孩子處在重視教育的絕好時代,如果再發生像他們那樣的遺憾,簡直是罪過,于是,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投入很大,期望也很大。
這里有幾封信反映了父母這樣的心態。
一位母親描寫了當時求學的艱辛,可以說明大多數父母的類似心聲:
我和我愛人都是粉碎“四人幫”后第一屆大學生。我從小家庭環境尚可,出身于干部家庭。我愛人身世較苦,3歲就沒了父親,是母親千辛萬苦帶大了他們兄妹仨人。“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我們兩個人只上五、六年級,停課鬧革命、武斗、學工、學農,我15歲就去當兵了,我愛人全家下放蘇北,我們的學歷充其量只有小學文化程度。1977年恢復高考,我在單位報名參考的20—30人中,是考取的兩人之一。我愛人所在的鄉里也只有三人考上。我學工,他學醫,因為我們底子薄,學習上的困難可想而知。我記得入校時26個英文字母我是一個不識,畢業時成績單上幾乎全是五分?,F在回想,自己都不敢想當初是怎么過來的。
還有一封信寫了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父母對孩子的支出:
從兒子3歲半開始,我們就送兒子到第一小學的藝術班學手風琴。這些幾乎占去了我們所有的業余時間。真的,那時的周末,我累得只覺得骨頭都像散了架。但是,看到每次考完試,老師總是對兒子贊不絕口,夸他的創意好,與得與眾不同,說他是藝校的高材生,看兒子又那么喜歡,我就一直這么堅持下來了。記得最后一位教孩子的是藝術學院的研究生,對兒子也十分欣賞,國畫、水彩畫都是他教的。我們乘機給兒子灌輸當建筑師的思想,弄了許多古代、現代的建筑照片讓他仿,培養他的興趣。手風琴也是這樣,從八貝司到九十六貝司,我背著琴,馱著兒子,寒冬酷暑、風里雨中,來來去去就是六年,搞得五音不全的我,居然也搞懂了C大調,右手演奏,左手伴奏也能聽得個八九不離十。我堅信練手風琴能開發孩子的左右大腦,對將來的學習一定有益。
又一位母親寫道:
我是一個要強的人,我從小就勤奮學習,經常溫習功課到晚上十一二點,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一直是“三好”學生。到上中學時,那是個*的年代(1975年左右),上課學生搗亂,老師無法教課,也從沒讓父母操過心。哪像現在的孩子,學習讓人操心。因此,我就拿我的孩子與當時作比較。孩子也經常問我,媽媽你做學生時是怎樣的,當過中隊長嗎?我總是自豪地對她說,媽媽像你這么大時,可好呢!組織過學校的師生大會,還當過大隊長呢!我跟孩子說,我行已經成了過去,媽媽現在要你行,要超過媽媽。
下一篇:好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果生了個“笨孩子”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