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沒有止盡的,小時候期望他能快點長大懂事,上了中學期望他將來考個好大學,上了大學又期望他找份體面的工作,步入社會又期望他能在大城市落戶、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其實,把家長的心愿中最核心的部分提出來,就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地活著。
哈佛女孩的出現對全世界的家庭產生了無比巨大的沖擊力,但還有很多很多的“哈佛女孩”不被人熟知,一旦了解,相信其掀起的波瀾絕不亞于哈佛女孩。
曾經看到一篇文章,哈佛大學的一位輔導員在自己的博客中說:“我快覆沒了。”在他分管的舍區內,有20個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一個學生因為嚴重焦慮而無法完成學期作業;另一個學生因為精神崩潰而錯過三門考試……舍區主管把這封信轉給了哈佛校長,顯然,這個舍區的問題并不是特例,而是一種常態。
“大多數哈佛學生還沒意識到,即使那些表面看來很積極、很棒的學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著,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識到他有心理問題。”這是一位曾患嚴重焦慮和情緒紊亂的哈佛畢業生的“經驗之談”。
在哈佛,精神崩潰已經成為學校當前最棘手的問題。時常有孩子不明緣由地哭泣,總要把自己關起來才能睡覺。心理醫生不夠用,藥物不能解決問題。“我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哈佛精神病患者。”有人這樣描述自己。
據說,有個名叫瑪麗亞的哈佛女生,年僅19歲,在宿舍內自殺了。她的室友回憶說,就在她自殺前一晚,她和班里同學談論天氣時,還表現得十分開心的樣子。“她看起來很好。她在聽音樂,調子好像還很歡快。”
……
我能感覺到,自殺是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的問題--國際預防自殺協會主席布萊恩·米沙拉說:“全世界每年死于自殺的人數超過了100萬人,比死于戰爭、恐怖襲擊及謀殺這三者的總數還多。也就是說,自殺者多于他殺者。”
哈佛已經是求學的最高點了,但是,高處不勝寒,他們并不快樂。做大明星,每天面對聚光燈,多少孩子為他們瘋狂,可是這些天生的*,也寧愿以自殺結束。我也曾面對一些痛哭流涕的家長,他們的孩子想要自殺,無奈之下想讓我幫忙勸解;也有的家庭是父母選擇了輕生,留下一個殘缺的家庭,需要我這種外人的修補。自殺給家庭造成的傷害是無法計量的,尤其是白發人送黑發人,更讓我們的社會多了一些沒有歡笑、也恐怕將來沒有依靠的人!
據統計,在我國自殺已成為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每年至少有25萬人自殺身亡,200萬人自殺未遂。這些數據的背后,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啊,他們有家庭、有親人,每一天都有人要面對親人自殺的巨大悲痛。
想一想前些天看的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炮灰團里跑來一個小書蟲,他上躥下跳,像一個小丑,喊著“我敬佩你們”,他說他們全校的同學都為中國的遠征軍流淚,他年紀輕輕,卻一定要上戰場,最終死在了日軍的炮火下,死得壯烈。那時候的年輕人,他們放棄讀書的機會,要奔赴戰場,不是為了犧牲,而是為了更多的生命能夠得到幸福安寧。可是現在的年輕人呢,吃穿不愁,又能讀書,卻會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選擇自殺。也許當他們到了我的年紀,就會想:“當時實在太傻了,多小的事情啊!”可他們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感慨歸感慨,孩子的問題還是要慎重解決,我們必須反省他們自殺背后真正的原因,而這些原因又暗示了什么?作為父母應該擔負起什么?
當今,很多孩子因為成績、早戀、家庭暴力等問題最后選擇自殺。他們覺得壓力很大,他們覺得不被理解。他們需要的不是家長提供的物質滿足,而是家長從未關注過的心靈渴望。他們內心深處,渴望得到鼓勵、贊美、表揚和確認,可他們得到的又是什么?當他們覺得這個世界上連自己最親最愛的人都不能夠理解自己,那么,生命又有什么意義呢?更何況,他們本身對生命的理解就很淺薄。
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有責任為孩子的心靈成長負責,為孩子解釋生命的意義?如此,才可以讓孩子去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孩子缺少的這些課程,家長應該準備準備,給孩子補補課了,否則,這些孩子誰知道還能折騰出什么事情來!
下一篇:讓孩子從小學會與人分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男孩男性特征的“激活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