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寂寞的時候,人都會自然地想有個人陪伴,孩子也是如此。孩子所希望的也許僅僅是在爸爸媽媽的身邊多待一會兒,聽他們講個童話故事,就這么簡單。經常不在孩子的身邊,無論父母的愛有多么深,多么真誠,都無法打動孩子,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孤獨。不管父母有多忙,堅持每天和孩子共進晚餐,不要讓孩子在孤獨的世界里一個人行走。
先來看一個故事:
在一家戒毒所里,有一個秀氣的男孩,名字叫多多,白皙的皮膚,看上去十八九歲的樣子。這么一個陽光少年本來應該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學習,而現在卻出現在這家戒毒所。多多是一個有嚴重自閉傾向的少年,他很少說話,即使遇到熟悉的人也從不主動打招呼,終日把自己關在家里與電腦為伴,以至于后來染上毒癮難以自拔。多多回憶童年時說,在四五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之后他的媽媽就是在街上看到他,也不與他相認、打招呼。
多多的遭遇發人深省,幼年時期的孤獨留下的陰影在孩子的心里揮之不去,最終染上毒癮,自毀前程。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現代社會的節奏逐漸加快,一些父母忙于事業而無暇照顧孩子,有時候一周也抽不出一天的時間來陪伴孩子。這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很不利的,缺乏陪伴的孩子經常會覺得孤獨,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盲目地行走,長期下去很容易發展成自閉癥。專業的教育知識很重要,但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情感,每個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情感表達方式就是陪伴孩子。
在幼兒的眼中,待在爸爸媽媽身邊才是最安全的。而對一個孩子傷害最深的,不是生活環境困窘,也不是疾病的痛苦,而是父母的冷漠。這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是永久性的,當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想要彌補與孩子感情上的隔閡,往往漫長而又艱辛。
年幼時孩子和父母分開會導致心靈的創傷,因為它侵犯了孩子與父母間最重要的感情——親子之情。要是親子之情淡化,孩子就很難體會到什么是愛,更不用提如何去愛,也就不能成為健全的人。臨床醫學研究表明,在童年時缺乏母愛,很少被母親擁抱的孩子,一生都希望得到擁抱的溫暖,同時對擁抱也感到緊張與恐懼,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人際關系的困擾將成為他們難以逾越的大山。
相對地,父母多與孩子待在一起,這是人之常情,有助于幫助孩子走出狹小的空間,還能極大地促進孩子健康的發展。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的營養學家茲泰尼研究發現,79%的青少年都喜歡跟父母在一起吃飯。根據多年的研究,她發現,經常和父母共進晚餐的孩子能獲得較好的營養,也更容易取得較高的學業成績,跟父母在一起吃飯的孩子,一般不會抽煙、喝酒、吸毒、打架以及過早地發生性行為。即使父母雙方只有一個人和孩子在一起就餐,也同樣能達到以上效果。
波蘭著名的電影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回顧自己的童年時說:“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童年吃早飯時拍你手的那個人,即你的父親、你的祖母或你的曾祖父。還有你的家庭背景,這一點很重要。4歲時,因你吃早飯時淘氣而打你的那個人,后來會把第一本書放在你的床頭柜上,或者在圣誕節時送給你,而這些書塑造了我們,它們教給我一些東西,使我對一些事情有些敏感。我所讀的書,特別是童年讀的,塑造了今天的我。”
顯然,童年的經歷對基耶斯洛夫斯基日后的成就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現實生活中,父母常常因為忙于工作而放棄了對孩子的陪伴,他們以為重要的不是陪伴孩子,而是為孩子將來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因此,很多父母忙于掙錢,而把孩子置于孤獨的環境中。
其實,他們不知道,孩子從出生起,就已經有了和別人交往的需要。同父母交流,不僅可以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還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倘若孩子在幼年時期得不到父母應有的關愛,孩子就會在失去父母關心的情況下,在孤獨的世界里悲傷地長大。而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心里是非常孤獨和脆弱的,一經任何風浪打擊,肯定要出問題。
所以,在孩子的幼兒階段,父母一定要盡量抽出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關心,不要讓孩子在失去父母關心的環境里孤獨地成長。
下一篇:不要問孩子“最喜歡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的有點象趕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