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把父親的角色當事業來經營”是蔡笑晚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因為“對于一個未能親自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來說,‘父親’就是我的終身事業,子女就是我的最大榮耀”。
——蔡笑晚
1、別出心裁,教育不走尋常路
蔡笑晚說,因為自己沒有成才,追趕時間的緊迫感很強,所以長子一出生他就開始進行早期教育。“那個年代不流行早期教育,可能連這個概念都沒有,至少我自己就不知道,對第一個孩子的做法純粹是出于追趕時間的心態。”
蔡笑晚在孩子三歲以前實施的教育手段主要依靠數字,這與很多人主張的語言教育有所不同。兒子還在襁褓中的時候,蔡笑晚就用手指在他的下巴上劃一下,嘴里念“一”,或是拍著他的小手有節奏地數數。八個多月時,老大天文就能按順序念出一至五,一歲多就能認識一至十的阿拉伯數字,然后是中文數字和大寫數字。
“一般的家長只從一教到十,但我一直教他們念到千位數,讓他們對大數字也很熟悉。等到他們會寫的時候再教加減乘除法,因為有了大數字的基礎,多位數的運算就便利一些了。一年級學生最多就是進行兩位數的運算,但我的孩子在上學之前就會算四位數的加法了。”
曾經有從事教育的朋友反對蔡笑晚的數學訓練方法,并向他介紹了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教育要與兒童各個階段的身心發展相一致,不能超前,也不要錯過最佳教育時間。但蔡笑晚堅持自己對“最佳教育時間”的判斷,孩子們兩歲半后,他開始進行簡單的加減運算訓練,不久就驚奇地發現,即使在幼兒階段,孩子也具備進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且教得越多學得越快,根本不存在盧梭認為的“理性”睡眠問題。
也許正是幼年階段開始的數學訓練,給老大天文埋藏下了強大的數學因子,為他日后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蔡笑晚說,他對自己的資質沒有懷疑,對子女的資質也從不懷疑,而且他覺得天底下所有孩子的智力,如果不是先天存在什么疾病,都不會相差很大,關鍵就看早期教育的開發。
2、立志教育,把《 荷馬史詩 》寫進家訓
孩子們一過三歲,蔡笑晚的育才策略里又增加了一項立志教育。他堅信“從小立大志的孩子,不會滿足于現狀,取得成績后,還有更上一層樓的決心和氣魄”。
蔡笑晚剛行醫的那幾年,全家人住在農村一間租來的百年老屋里,樓下是店堂,樓上是一家八口的臥室兼書房。蔡笑晚在墻壁上貼滿了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頓等科學家的畫像,一有空兒就給孩子們講這些科學家的故事。每天清晨,他在樓下拉起二胡,孩子們就開始陸陸續續地起床。接著他又打開廣播,調到播放英語和日語節目的頻道。孩子們每天聽,漸漸對外語產生了興趣。等到夜幕降臨后,全家人圍坐在燈下,蔡笑晚看專業書,孩子們讀課本,成為雷打不動的習慣。在蔡笑晚一手營造的氛圍熏陶下,小女兒四歲就告訴爸爸她要當中國的居里夫人。
“我鼓勵孩子長大以后干大事業,讀博士、做科學家、成名成家,我覺得這特別重要。我經常教他們背誦《荷馬史詩》中的一段:莫辜負你一片聰明美質,你須抖擻精神,留個芳名在青史。還把這段寫進了家訓里。”
引導孩子樹立遠大抱負是需要技巧和藝術的,蔡笑晚多年的經驗是“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我第一次帶大兒子去給他爺爺掃墓時,他才三四歲,他問我墓里面是什么,我告訴他爺爺躺在里面睡覺。他問爺爺還會出來嗎?我說等他讀了博士爺爺就出來了。他又問博士是什么,我就說讀書一直讀到頂就是博士。我還告訴他,爺爺讀了中央法醫研究所,名氣很大,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很尊重他。以后每年天文都問我他什么時候可以去上學。”
3、旅行勵志,培養孩子的偉大情懷
蔡笑晚還相信旅游可以在孩子心靈的圖紙上描繪出永遠不褪色的美麗圖騰。上個世紀70年代,旅游的概念還沒有在大多數人的頭腦里形成,他已經帶著孩子們展開了自己的旅行立志計劃。
蔡笑晚曾利用暑假的一個月時間帶孩子們游覽了東北三省、天津、北京等地。“我們用最節省的方法,大部分靠走。孩子們也就十歲左右,兩個人抬一個包,我們大人一人背一個。每到一個景點,我就給孩子們講解有關的歷史故事,引發他們的興趣和想象。”
令全家人都難忘的是山海關和北戴河之行。“孩子們早就背過毛澤東的詩詞《北戴河》,只是一直沒有身臨其境。到達北戴河時,恰巧下起了傾盆大雨,他們親身領略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景色,體會更深刻了。”
“通過旅游孩子們看到外面的世界這么大這么美好,中國的歷史這么悠久,在他們心里從小就有了對偉大和高尚的追求,這是當時一般的孩子無法領略的。”蔡笑晚一直很重視孩子們的旅行計劃,小女兒天西讀科大少年班時,就在他的鼓勵下游覽了眾多名山大川。
“我始終認為偉大的情懷和廣闊的胸襟不是通過簡單的說教就能培養出來的,必須讓美和偉大的外景、崇高的意境結合在一起才能感化出來。”
4、強化自學,能力與才華的加油站
在蔡笑晚看來,通過早期教育和立志教育奠定了人生的發展基礎,之后就是采取什么方法讓孩子們走上成才之路。“這個方法就是培養自學能力。”
“我覺得一個真正做學問的人,他的能力和才華絕不僅僅是老師能夠教給的,必須通過自學才能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
由于自己擁有豐富的自學經驗,從孩子們小學畢業后,蔡笑晚便開始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但這種培養并不是盲目的,“第一是看以前的基礎是不是扎實;第二要看孩子對新事物的興趣;第三要看他對目標有沒有強烈的追求欲望。”
如果符合以上條件,蔡笑晚就循序漸進地展開培養,在生活中讓孩子獨立解決各種問題,在讀書方面讓孩子自己鉆研不懂的地方,而且養成預習功課的習慣。
孩子們學的研究生課本,蔡笑晚都非常熟悉,教學的進度也清清楚楚。“我不會一課一課地教他們,而是告訴他們哪些部分重要,要先學,哪些部分次要,可以晚些學。”他認為既然把父親的角色當事業來追求,對自己的要求自然也不能放松。直到現在,蔡笑晚還保持著天天讀書的習慣。他一直鉆研相對論,把相對論的重要經典一一讀遍,還撰寫了大量論文,與錢學森通過信。父親的讀書、自學習慣,為孩子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他的指導下,六個孩子都有很強的自學能力。老大天文為報考中科大少年班,曾用半年時間學完高中的全部課程;老二天武花四個月學完高中三個學期的課程,一舉考入少年班;老五和老六小學畢業后僅用一個暑假自學完初一的內容,直接升入初二就讀。
為了讓孩子跳級,他不惜讓孩子轉學,從小學到博士,大兒子共讀過十一所學校。
5、鼓勵跳級,追趕時間就是勝利
蔡笑晚鼓勵孩子們自學、趕進度,就是希望他們能夠打破正常的教育程序,爭取更多的時間。“世界上一切勝利都可以歸結為時間上的勝利。現代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小時候的一年比成人后的一年對人生的發展更加重要,因此要更加珍惜。”
在這樣的觀念下,他的六名子女大多在六歲以前就入校讀書,并多次跳級。天文十五歲念大學,十九歲讀研究生,二十一歲開始在國際學術會議和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天武十四歲讀中科大少年班,十八歲由國家公派赴美攻讀博士研究生;天西二十二歲拿到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然而學校并不都贊同蔡笑晚的觀點,認為跳級打破了教學常規,是拔苗助長,一般不予鼓勵。對此蔡笑晚有不同的看法:“因為有了早期教育,我的孩子智力發育水平跟其他孩子不同,硬把他們固定在同一個班級里面,對優秀的學生來說是浪費時間,對差學生來說也很痛苦。所以好的學生要跳級,差的學生要留級,但學校只允許留級,這也是顧此失彼。”
蔡笑晚說跳級也是根據孩子自己的愿望,絕不強求,小女兒不讀初一就是她自己提出來的。“當時她考上了瑞安最好的中學,在假期里就自學完初一的課程。我們找到學校商量讓她直接讀初二,但學校不同意。我們征求女兒的意見,她說先試讀一天。上了一天初一的課,她回來就說不想念了,內容她都懂,沒有意思。我們就給她轉學到另一所學校直接念了初二。”
因為跳級的問題,蔡笑晚跟很多學校發生過矛盾,這個學校不同意就換另一個。從小學到博士,大兒子共讀過十一所學校。“按正常程序,從小學開始到博士畢業需要二十二年左右。我的孩子在時間上都很超前,這無疑會轉化為以后競爭上的優勢。”
6、心理解碼,讓愿望自由開花
蔡笑晚的教育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最大的挑戰來自他的子女。老四天潤讀中學的時候,社會上正流行《少林寺》《霍元甲》這些武打片和金庸小說,練就一身無敵武功成為很多少年的夢想。原本成績優秀的老四對讀書突然沒有興趣了,一心想去學習武術。
“當時他給我寫了兩封決心書,說他今生絕不讀書了,決心成為一代武術大師,打敗所有的武術高手,保衛家園,震動世界。就像現在的‘超女’一樣,偶像效應讓他偏離了我們原來的要求,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
蔡笑晚覺得不管時代怎么發展,讀書是每一個時代最要緊的事情,教育也是每個時代最重要的事業。可通過談話,他發現老四的決心很大,哥哥們的勸說一概不起作用,他還從街上拿回江西一所武術學校的招生簡章給自己看。“我是醫生,畢竟懂一些心理學,勉強讓他讀書對他的發展也不利,干脆讓他去學武。如果我們蔡家真的出一個武術大師也是很好的事啊。”
蔡笑晚和武校的老師通了信,了解了一些基本情況后,鄭重其事地為四子擺酒送行。不料沒過多久,老四就寫信來說他感到那不是他該去的地方。原來那里的大部分學生都是讀書讀不好的,還經常打架、賭博,和他完全不是一類人,而且文化課也根本不受重視。
“老四說想馬上回來,我沒有同意。想去就去,想回就回,這是對自己的事情不負責任,將來還會遇到問題。既然去了就必須堅持,最后他堅持了一個學期。”返家后老四一心讀書,最終考上了華西醫科大學。一個學期的武校經歷也讓他獲益不少,力氣在班里是最大的。蔡笑晚慶幸自己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
小女兒就讀中科大少年班時也發生過心理上的困擾,因為她是那一屆年齡最小的,入學時只有十四歲,同學都把她當小孩子對待。可天西的心理并不幼稚,自理能力也很強,難免認為自己被小看了。經過蔡笑晚及時溝通,這種困擾也被糾正過來了。
“孩子們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會跟我們溝通,這也得歸功于早期教育,早期溝通得好,就不存在隔閡。現在的父母雖然只有一個孩子,但他們沒有拿出足夠的時間來陪孩子,跟孩子共同成長,教育方法也沒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升。教育方法必須適應孩子每個時期的成長,他才會把父母當做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和愿意商量的人。”
7、六子成才,“父親”的事業仍將繼續
看著子女們從小小的瑞安陸續邁入高等學府、踏出國門,蔡笑晚在欣慰自豪的同時,一直保持著冷靜的頭腦,從不借此宣揚。“不宣揚,他們就能輕松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發展。一旦宣揚了,社會的眼睛就會盯在他們身上,成為聚焦的對象,無形中就產生了壓力。”直到最小的女兒也赴美國讀博士了,當地的報紙才第一次報道了蔡家的故事。天西二十八歲時成為哈佛最年輕的副教授更是引起不小的轟動。
很多父母向蔡笑晚咨詢取經,還把孩子送來請他輔導。“有的每星期來幾次,有的暑假就住在我這里。我指導的孩子可能有上百個了,其中最優秀的一個在劍橋大學讀了博士后,他的導師是諾貝爾獎得主。”
蔡笑晚感覺自己的教育經驗對社會也許有用,六年前,他開始將自己多年的實踐和體會撰寫成書,希望能助天下望子成龍的父母一臂之力,也為自己作為父親的事業交上一份圓滿的答卷。
子女們也非常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大兒子博士典禮后給蔡笑晚來信說,他的博士帽有一半是父母的。三個兒子從美國募集到一百萬元資金,以蔡笑晚的名義在瑞安設立了“蔡笑晚獎學助學基金”。每年7月,“蔡笑晚獎學助學基金”將拿出五萬元人民幣獎勵當地的優秀高考生和品學兼優的貧困生。
蔡笑晚堅信,把孩子培養成才是天下每位父母最要緊的人生事業,而他的事業還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在未來的歲月里,他愿意把自己的精力貢獻給那些渴望成才的孩子們。
下一篇:立威廉媽媽:化平凡為快樂的魔法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好脾氣媽媽和壞脾氣女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