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wǎng)站!
國外很多孩子的零花錢來源于他們的勞動所得,從小就培養(yǎng)出極好的理財觀念,這被家長們所熟知。筆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擦一次地板給3元、洗一次碗給2元……”的“家務勞動協(xié)議”的教育方式悄然進入濟南的家庭。長此以往,是教孩子愛勞動還是鉆錢眼呢?
“家務協(xié)議”
教育方式引爭論
云云從小學1年級開始每周從父母手中領(lǐng)5元零花錢。有次同學過生日時,云云看中了一款新玩具,可是零花錢已花光,跟媽媽要錢又被拒絕。于是她想到班里有些同學靠幫父母干家務活賺零花錢的事,主動提出“打家務工”。沒到半個月,云云就買到了相中的玩具。據(jù)介紹,孩子通過做家務賺取零花錢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逐漸普遍起來。云云的媽媽說,自此以后,她不再給給云云零花錢,而是通過設(shè)定若干家務活,每完成一項就可以掙得相應的“工資”。
對于這種教育方式,有的家長不以為然。家住開元山莊的李女士認為,長期下去就會使孩子養(yǎng)成只要付出一點勞動就要求回報的心理,不利于培養(yǎng)正確的勞動觀和奉獻觀,最后只能“鉆錢眼兒”里,不利孩子長遠的教育。
要給孩子感恩之心
在泉城路某外企工作的張小姐認為,不應該和孩子簽定所謂的“勞動協(xié)議”。她說:“我想讓女兒體會勞動養(yǎng)活自己的道理,把每天要求女兒做的家務和學習等項目標上不同的價格。女兒還小,每項‘勞動’所得顯得‘數(shù)額巨大’,一天能掙幾十元。女兒很高興:‘我多能干呀,我的學費、伙食費都是自己掙的。’有時忘了鋪床、沒按規(guī)定時間彈琴,被扣了錢,女兒也挺想得開的:‘扣就扣吧。’我這才感覺不對頭。盡管出發(fā)點挺好,但實際上是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如錢是勞動換來的,但不是所有的勞動都能賺錢,孩子的自我服務、家務勞動、學習等,和能產(chǎn)生價值的社會勞動是不能相提并論的。應讓孩子懂得自己還沒有能力養(yǎng)活動自己,還應該明白‘爸爸媽媽養(yǎng)育我是不容易的’,從而產(chǎn)生感恩之情,進而了解父母的辛苦,并通過分擔家務、約束購物欲望、努力學習等行動來報答父母。”
教育手段應更多樣
在濼文路某小學門口接孩子的劉先生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既不能回避也不能忌諱金錢的問題。如果家長們拒不承認中小學生也要面對金錢的事實,怎么能讓孩子長大后面對很復雜的問題?
對此,山東英才銀座幼教集團總園園長趙春梅認為,父母用這種方式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念可以理解,但是孩子不是家庭的雇員,這樣做混淆了父母與孩子的關(guān)系,還可能會給孩子造成錯誤的意識:將來不被付錢的勞動就不做。趙春梅建議,培養(yǎng)孩子的途徑有很多,可以讓孩子在假期中當一周的家,掌握家庭的收入情況和消費能力,體驗怎么當家。也可以帶著孩子參加到“貨比三家”的購物過程中,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她提醒,對孩子的教育要注重原則和導向,不能只講求表面效果。
下一篇:父母懲罰孩子五大學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巴巴拉怎樣育出總統(tǒng)兒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