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孝順”和“孝道”教育,這是一個千百年來為人類,尤其是為我們中華民族所重視和關注的人文話題。在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百善孝為先”的道德箴言和道德判斷標準。由此看來,“孝”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然而前些時候,筆者在相關的傳媒資料上看到這樣兩則報道,內心不免感到既震撼又沉重:一則是講某一學生家庭,母親下崗,一天,經濟拮據的母親從市場買了些便宜的蝦煮好了給自己的兒子吃,兒子心安理得地吃得狼吞虎咽,津津有味,這時,坐在對面看著他吃的母親拿起筷子也想嘗嘗鮮,但當這位母親剛將筷子伸向碗中夾那蝦的時候,兒子毅然決然地將其母親剛伸出的筷子敲擋了回去,嘴里還振振有詞地回敬了一句:“你吃什么呀?這不是你做給我吃的嗎?有你什么事啊?”面對自己兒子這突如其來的兇言厲色,這位母親先是一臉驚愕,繼而哽咽,淚如雨下……另外一則是講一位學生,因煩家長對其管教太嚴而親手殺死母親并將其軀體肢解的血腥故事。其實,上述這類現象的產生盡管是比較極端和少見,也并不具有社會的普遍性,但它確實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折射出當下我們在如何有效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上所存在的種種問題和弊端,換言之,這種現象的出現絕非偶然,它必然有其深層的社會根源。
當今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從呱呱墜地的那天起,注定了自己的“獨特”身價和地位。他與生俱來的小環境是他所在的那個家。在這個“家天下”的小環境里,他享有獨尊、獨享、獨有、獨行甚而獨霸的地位。由于家庭中只有如此一個寶貝疙瘩,這種物以稀為貴的不二法則,在當代的獨生子女身上同樣顯示其威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嬸嬸,舅爺舅媽以及其他所有的七大姑八大姨們,統統在這些孩子們面前呈眾星捧月狀:其主要的表現形式是百依百順,有的甚至無原則地阿諛奉承和討好。馬克思說得好:“存在決定意識”。大人們的順從、偏袒、溺愛和一味地滿足、過度地呵護,使這些孩子們在降臨人間后就飽受到了無限的關愛和溫暖,隨著時光的推移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小皇帝小公主的意識和脾氣就漸漸滋長和生成。有了這種小皇帝小公主的意識和脾氣,接下來的那自然便是唯我獨尊,“君”臨天下了。既然是君臨天下,當然就是目空一切。由于是獨生子女,由于是由此派生出來的唯我獨尊,故“孔融讓梨”的傳奇故事在這樣的環境里顯得格外的蒼白無力,從而失去了往昔的教育功效。正是這種從小在一個不愁吃不愁穿,外加受到家庭或家族全方位呵護的環境里長大的情形,導致眾多的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要求別人對其關心、愛護、順從,而他們自己卻不懂得怎樣去關心疼愛和尊重他人。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上述那位不讓母親嘗一下蝦味的孩子。因此,家庭和社會的過分疼愛,其實就是一種溺愛。這樣一種帶有畸形色彩的呵護和的疼愛不但對子女的成長沒有好處,甚至是有害。
其實,我們提倡的孝道是指作為子女對長輩的應有的感情、尊重、愛戴和贍養等。中國古代的那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教化,不但迄今沒有過時,而且依然可以作為今天年輕后生的道德準則。此刻,我自然聯想到我國某些地區的干部組織部門,開始實施在培養和考察干部時將是否孝順父母、善待老人作為一條重要的政治指標,我認為是有其合理性的。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或親人都不疼、不愛的人,怎么可能當他掌權后會全心全意地關心人民疾苦,為老百姓辦事。
中國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首先需要的就是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而一個和諧穩定社會的建立,離不開全體國民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而這其中,提倡“孝”的教育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必須的,換言之,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建設使然。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教育,其實就蘊含了深刻的倫理道德教育思想。這種教育必須要有針對性,而且必須從幼小的娃娃抓起,其受教育的主體是年幼的孩子和一切未成年群體,尤其是那個作為在我國特定歷史發展時期產物的獨生子女群體。
下一篇:爸爸媽媽為什么不給我自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暑尾”生活也該合理安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