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情景再現:
我曾遇到過這樣一位媽媽,她的寶寶叫娃娃,當時是2歲8個月。當時娃娃的媽媽正碰到一個頭疼的問題:娃娃雖然已經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飯了,但是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她用過的東西、玩過的玩具,不喜歡收拾。比如午睡起床,媽媽和娃娃說:“娃娃做個乖寶寶,把自己的小被子疊起來好不好?”娃娃通常都會隨意地搖搖頭,不理媽媽。再比如玩玩具的時候,如果媽媽說:“娃娃,我們要吃飯了,你把玩具都收回到玩具箱好不好?”娃娃還是會搖搖頭,跑來跑去地不理媽媽。
在那個時候,娃娃媽媽恰好認識了冉冉媽媽。冉冉媽媽在聽了娃娃媽媽遇到的問題之后,很快給出了自己曾經用過的、很有效的一個辦法:激勵法,比如在家里準備一個小白板,小白板上放一張做好的日歷格式的表格,如果寶寶表現好,比如能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疊好衣服被子,就給孩子蓋一個小戳,作為鼓勵和肯定。當這個小戳積攢到30個,或者50個的時候,就對孩子進行實物獎勵,比如讓孩子多玩一個小時的游戲,或者多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又或者是周末帶孩子去他向往已久的某個游樂場去玩。
娃娃媽媽聽了之后很受啟發,她認為這個方法非常正向和積極,應該也能幫她培養出一個聽話、懂事、不一樣的乖娃娃。所以,她回到家里也開始使用這個方法。
但是,讓娃娃媽媽苦惱的是,這個方法只能偶爾發揮作用,大多數時候娃娃還是拒絕合作。比如當媽媽和娃娃一起把玩具規整好之后,媽媽夸獎娃娃并給她印下一個小戳的時候,娃娃很開心,媽媽也很開心。可是有時候,媽媽讓娃娃做什么的時候,娃娃還是會跑開,完全不理媽媽。
非常苦惱的娃娃媽媽找到了我,讓我從專業的親子教育角度,告訴她這個問題到底應該怎么處理。在聽完娃娃媽媽的傾訴和她試過的這些辦法之后,我和娃娃單獨玩了一會兒,問了娃娃幾個簡單的問題,然后我明白了真正的問題所在。
娃娃媽媽在和娃娃溝通時,忽視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娃娃媽媽忽視了孩子的語言和大人的語言在表達方式和接收方式上完全不同,這導致兩者不能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舉例來說,小孩子經常會說一些“童言童語”,有些讓大人開懷大笑,有些讓大人摸不到頭腦:寶寶在說什么啊?這個時候,大人往往只會關注到孩子可愛的一面,而忽略了自己不理解的這件事。因為,家長并不認為孩子的幾句童言稚語是一定要聽懂的。那么,我們需要家長注意的是,孩子的想法也一樣。家長的很多語言,盡管自己說得很流暢,但是孩子并不一定理解。這是很多家長經常會犯的一個錯誤。
比如,家長和孩子說:你去將玩具“收拾”好;你去把被子“疊”起來。家長認為自己表達得非常清楚、流暢,但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孩子在想:收拾?疊?這是什么意思呢?媽媽的樣子很兇,我不喜歡媽媽的樣子,我還是去玩別的東西吧。于是,孩子跑開了,不理家長了。
因此,家長在和孩子交流時,應該更加注意自己的語言,要用能讓孩子理解的語言來和孩子溝通、對話。比如,讓孩子收拾玩具時,可以說:“來,娃娃,我們一起幫助小積木回到自己的小房子吧,積木寶寶們該睡覺了。”這樣說,孩子就很容易理解,并且樂于去做這件事了。
此外,娃娃媽媽還忽視了兩個重要問題,這也是導致她不能和娃娃很好溝通的重要原因。首先,娃娃媽媽忽視了娃娃成長的階段特點。家長們應該知道,每個孩子一般都會有三個叛逆期,第一個,就是大概3至5歲的時候,我們稱為“寶寶叛逆期”;第二個,是在7歲左右,孩子會經歷一個“兒童叛逆期”;那么第三個就是大家比較常見、比較熟悉的“青春期叛逆期”了,一般出現在孩子12歲以后。娃娃現在是2歲8個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多已經開始進入成長的第一個叛逆期——寶寶叛逆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有一些夸張的動作,比如大叫、大幅度跑跳、突然去做一些聲音很大的事情等。像娃娃小朋友,其實已經開始有“寶寶叛逆期”的一些表現了。與此同時,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有一種尊重需求,他們和任何時期的孩子一樣,都需要理解和尊重,父母千萬別以為孩子小就沒有心理需要,或者是他們小就可以忽略這種正當的心理需要。只要是人,就有希望得到愛、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需求,這種心理需求貫穿人的一生。但是孩子太小,并不知道如何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對待,于是,他們開始排斥命令、指揮。所以有時候家長會覺得孩子在故意對抗,甚至是故意激怒成人,要知道,他們正是用這種對抗來滿足自己潛意識的需要,因為對抗能讓孩子覺得心理上舒服一些,他們的小宇宙也會因為感到不自由引起不適,這是他們生平第一次用自己的方式向成人的世界發出“我要自由,我要平等地被對待”的吶喊!
這個讓父母頭疼的小小叛逆期,其實只要用對方法,也是很容易平穩度過的。對“寶寶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在和他交流時,盡量用“我”開頭的句子,而減少使用“你”開頭的句子。
其次,娃娃媽媽忽視了兒童心理成熟度的問題,這也是本書需要所有家長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比如上文中,冉冉的媽媽用了一個激勵的辦法,這個辦法對不對、好不好呢?答案是肯定的。這確實是一個正確的方法,并且在親子教育中很有效。但是,娃娃媽媽為什么用了這個方法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呢?
因為,同樣是3歲左右的孩子,每個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我們上文提到的“寶寶叛逆期”。雖然理論上來講,“寶寶叛逆期”是在3至5歲會發生的事情。但是因為有些孩子會早熟,有些孩子會晚熟,所以寶寶叛逆期的發生時間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對于同樣是3歲左右的孩子,同樣的辦法,就可能對這個孩子有用,對另一個孩子沒有用。
因此,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不僅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同時還要了解孩子的成長特點、心理成熟度,這樣親子間才能有良好的交流。
本節要點回顧——你知道嗎?
1.面對父母的指令,孩子為什么不去執行?
孩子理解力有限,理解不了父母的語言。
2.父母與孩子不能很好溝通的原因有哪些?
一、孩子聽不懂父母的語言;二、父母不了解孩子成長的階段特點;三、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成熟度。
3.孩子一般要經歷哪幾個“叛逆期”?
一般來說,孩子會經歷“寶寶叛逆期”“兒童叛逆期”“青春期叛逆期”。
下一篇:孩子謹防“破窗效應”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庭“哭窮”要適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