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稍大,有一個詞就會在媽媽的嘴里不斷出現——“不可以!”
不可以把手放到嘴巴里!
不可以爬高高!
不可以拿玩具扔小朋友!
不可以……不可以
早上醒來,我跟阿風常常會有這樣的對話。
“阿風,不可以賴床,快點起床?!?/p>
阿風:“我不要!”
“不可以慢吞吞,媽媽時間來不及了!”
阿風:“我不要現在起床!”
于是,“不可以”和“我不要”之間開始了一場拉鋸戰。
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說著“不可以”的時候,站在阿風的角度,那一刻,我真不是一個討喜的媽媽。
我是“警察”:隨時預防孩子闖禍!
我是“裁判”:不斷地判斷裁定孩子行為的是否正確!
我是“指揮”:隨時告訴孩子,他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
我跟阿風在一起的時候,沒有給他帶來喜悅與共鳴,只有乏味的評判與指令。
想起有那么一本書《大衛,不可以》,封面上密布著單詞“NO”,文中每一頁上都有一個大大的“不可以”。它們讓我們感受著媽媽的焦慮與無奈。
為什么媽媽總要對孩子說“不可以”呢?
媽媽的反應肯定很自然:“因為孩子總是做不到??!”
那么,為什么孩子總是做不到呢?為什么孩子總是執行跟媽媽指令相反的行為呢?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刺激的強度”。
如,我問朋友:“你想喝橙汁,還是喝胡蘿卜汁?”朋友說:“我還是喝橙汁吧,因為我很不喜歡胡蘿卜汁?!钡?,我最后遞給朋友的偏偏是胡蘿卜汁,簡直有點鬼使神差的味道。這是因為我的腦子記住的是朋友強調語氣說的“胡蘿卜汁”。
我們對孩子說“不可以”時,總是理直氣壯、氣勢洶洶,說“可以”的時候,往往是溫文爾雅,輕描淡寫。
因為不同的語氣,孩子記住的往往就是緊跟在語氣強調的“不可以”后面的
內容,并且落實到行動!
還有一個原因,這僅僅是成人的“不可以”,孩子內心并沒認同。
如果成人總是簡單地說“不可以”,沒有將這個“不可以”背后的原因給孩子說明白,沒有和孩子的生活經驗與實際需要結合起來,孩子就不會把大人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要求,有的只是在成人要求下所作的一時反應。
想要減少親子間的硝煙,我們應該這么做:
1. 不要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
給孩子提要求時,先要想想他的年齡。你不能指望一個2歲的孩子能安靜坐上半小時,不要看著朋友的孩子會用筷子吃飯了,你就趕緊要求你同齡的連使用勺子還有點困難的孩子“不可以把飯粒舀到桌上”。
2.用正面的引導替代負面的否定。
嘗試著將所有“不可以”的指令,轉化成“可以”的陳述。比如:看到孩子在墻上涂鴉,不要說“不可以在墻上亂畫”,而是說:“我們一起在這張大大的紙上畫畫,好嗎?”
不希望孩子在室內大喊大叫,不要說“不可以亂叫,吵死了”,說:“你聽到媽媽放的音樂了嗎?如果你聲音輕一點,我們就能聽到好聽的音樂了。”
3. 和孩子一起討論“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我們總對孩子說“吃東西時,不可以講話”可大人在飯桌上經常相談甚歡。那就該和孩子聊聊:吃飯時,什么時候可以講話,什么時候不可以。孩子會告訴你:“吃魚時不能講話,因為有骨頭,不認真吃會受傷的”,“嘴巴里有東西時不能講話,飯粒會噴出來,很惡心的”
其實,孩子對世界完全有著自己的看法。大人不要急著說不可以,你給予的規則,遠遠沒有孩子自己建立的規則行之有效。
觀點:
“不可以”是最簡單直接的指令,它應該使用在對危險行為的緊急制止上,而不是頻繁地運用在日常的親子對話上。動不動“不可以”會把我們和孩子的生活攪得煩躁、乏味,甚至怒氣沖沖。如果我們能靜下心,和孩子一起發現,一起理解、一起制定行為法則,你可能會發現,原來孩子是那么的可愛、懂事。文/ 徐 冰
下一篇:孩子的安全,你會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成長最需要這10件東西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