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呈現出不同行為,從最基本的性別差異到體質差異再到性格差異等,人與人會呈現不同的特點。那么,正處于13-14 歲的少年在性別、生理、智力、性格等方面都呈現出哪些特點?不同的時代,這個年齡段的年青人會呈現出怎樣的時代特征?經過對青春期少年各特征的了解,我們就會得到該階段少年的成長軌跡。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身體所要求與眾不同的自然傾向,形成了令少年每每深感孤寂的根源,因為這使得他發現自己是那么的異于他人。而生活中的大小事宜,卻又往往與他人有某種相類似的秩序與節奏,這就對人與人之間的隔離起到了令人慰藉的平衡作用。成長中的少男少女各自沿著自己的成長道路一級一級走向成熟,沒有誰會完全針對我們這本書中的描述亦步亦趨。有些會走在我們所述的模式的前頭,有些則落在后面。有些表現得更偏于內向,有些更偏于外向,有些在兩個極端之間劇烈搖擺,有些則似乎只是在杠桿中心附近輕輕晃動。
哪怕在同一個家庭里面,你也能看到不同。哈佛大學的T. 貝里· 布雷澤爾頓博士曾做過一個非常深入的觀察,他指出,不但每個個體之間存在著不同,母子模式也存在著不同。同樣都是自己的孩子,一個媽媽往往與這個孩子非常和諧,卻與那個孩子很不融洽。在一個孩子艱難跋涉地走過他的青春歲月期間,除了這種母子關系之外,還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會對孩子的行為成長帶來影響。
事實上,母子關系這一領域,是我們最能看出個體不同的領域之一。有些年青人哪怕都長到16 歲了,也一直是一個在家中不可或缺的、充滿愛心的、懂得尊重他人的家庭成員。可也有不少孩子剛進入青春期就為掙離親人而急切地跨越出一大步,從而使得很多家庭生活充滿了荊棘。
我們無法精準地預料一切。我們只能提供一個大致輪廓,告訴你大多數孩子走過10-16 歲這決定命運的數年間,可能出現哪些成長階段。這只是一個基本的平面圖,我們做不到分毫不差地告訴你,在這幾年間你的兒女將會有怎樣的生活。
我們將用下列6 個小標題來簡略講解一下個體的多樣性:1)性別差異;2)體質與氣質;3)智力;4)成長風格;5)與社會的相容性;6)與時代的相容性。
◎◎性別差異
把整個人類分為兩大類別的最為深遠而且根本的因素,就是性別。不錯,人類許多行為差異往往和男女性別很有關系,這至少也是文化產物的延伸。而所謂的文化包括了傳統和人類的期待,以及來自父母、同伴乃至社會的微妙壓力。
但是,早發而且持久的性別差異表明,許多差異特性是本能的,無論社會文化如何鼓勵或者限制,都不見得能有多大作用。如何表達性別特征須由社會禮節來規范的,但這種特征差異本身卻深埋在了人的肌體里面。
舉一個例子,女孩的身體發育和行為發育往往比男孩早一些。在20 世紀40年代的一次行為規范修訂之時,我們曾經就兩種性別做了59 個方面的對比。其中有7 項由男孩領先,50 項由女孩領先,另外2 項男女持平。
后來我們出了一本書《年青人》,專門講解這些對比。根據我們的親身體驗,這些比較結果哪怕到了今天,也都是符合現實的。我們看到,女孩總的來說對人、對社會關系更感興趣些;男孩則對客觀事實,對機械、科學、工程、運動更感興趣。女孩更喜歡室內活動和娛樂,男孩更喜歡室外的。這種差別,在他們看雜志的時候尤其令人一目了然,男孩傾向于選擇運動版、科技版,女孩則選擇時尚版、愛情版。女孩的情竇也比男孩要開得早些。在我們的研究小組里,和男孩相比,女孩顯然更早而且更清晰地有了明辨是非的觀念;而且女孩也更擅長審時度勢,善于應對來自生活上、行為舉止上的影響。
人們有時可能過度強調性別差異,但兩性之間的界限其實并非十分清晰。每一個人身上都會一定程度地既有所謂的男性特征,也有所謂的女性特征。包括體內的化學元素也是如此,人的行為舉止也是如此。不過總的來說,男孩和女孩都會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成長中的各個階段。只是,女孩通常在許多方面都會比男孩稍微早熟一些,尤其是在身體方面以及社交能力方面。因此,如果我們能把本書中的成長梯度稍微變通一下,對女孩的預期稍微提前一點兒,對男孩的預期稍微推后一點兒,則會有助于我們更恰當地劃分孩子成長的年齡段。
◎◎體質與氣質
W.H. 謝爾登曾經從體格與性格這兩個角度,研究過成年人在個體上的不同與偏差。根據他的理論,人可以按體型分成三大類:圓型人(肉乎乎的身體,短短的脖子,手腳都偏小一些);方型人(結實的身體,隆起的肌肉);長型人(瘦長的身體,纖細的骨骼)。很少有人單獨屬于哪一類。一個人的體質特征,往往會混有其他幾種基本體質。氣質標志著一個人心智上的特性,綜合各種因素就更千變萬化了。不過大體上說,最典型的圓型人,往往有一副不錯的腸胃。他們天生善良,比較放松,也容易交往。典型的方型人,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剛毅決斷,進取心強,嗓門兒也大。纖弱的長型人,克制,拘束,緊張。他們不太喜歡喧鬧也不太喜歡伙伴,而更喜歡獨處。他們比較敏感,也許還有某種過敏癥。
盡管每一個人都是各種復雜因素的混合體,但是“典型”的圓型人、方型人、長型人還是會傾向于表現出不同的成長平面圖,我們可以借此分析了解孩子在少兒階段以及青春期的成長情況。比如說,在情感方面,圓型孩子在各年齡段都顯然更容易表露他們的感受。哪怕是在最“退縮”的年齡段,他們也不太舍得“退縮”多少,因為別人對他們實在太重要了。方型孩子呢,哪怕是在不太富于競爭性的年齡段,也只是相對而言不太富于競爭性而已 ,而且是與他自己在別的年齡段上相比較而言。長型孩子則一碰到困難就趕緊退縮,忍受更多的痛苦以掩飾自己。他可能顯得更警覺些,反應更快些,但是在很多方面,他往往會顯得不夠成熟。我們的觀察表明,如果把對體質與氣質的分析也考慮進來的話,這對了解孩子成長的成熟度具有一定的補充意義。
◎◎智力
人類智力的紛繁多端一直是心理學家、教育家和父母很感興趣的一個領域。盡管有人反對所謂的智力測驗,但是毋庸置疑,無論對男孩還是女孩而言,智力都是人生成功之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也許,人們花在研究智力上的精力比所有其他研究的總和都還要多,這種研究至今仍在繼續。如今,人們不光關注總體上的智力研究,開始更關注具體方面的智力研究,比如語言、數字、空間、形狀等許多特定方面的智力。實際上,智力發育有時候已經被看作一個人的成長本身了,而“智力年齡”成了主要指標。但是,一個正常的10 歲孩子,哪怕他的“智力年齡”已經到了14 歲,他也仍然不見得會有14 歲孩子的舉止;他其實會更像一個聰明的10 歲孩子。
在常規范圍內,智力和成長的速度并無多大關系,但是和成長的飽滿度關系更密切一些。一個出色的孩子,在任何年齡段,他的成長特征都會顯得更加鮮明。
◎◎成長風格
縱觀一個人的整個成長道路,我們不難看到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有獨特的風格。有些人的成長相對平穩,一步一步地逐漸推進;有些人則是陣發性成長,往往是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什么變化之后,忽然一下子就有了新的行為現象。還有,有些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其行為特征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來回大幅度搖擺;另一些孩子則在他們的成長之路上,略微來回偏向于各階段的典型行為而已。這種成長模式的不同風格,會從一個人的嬰兒期開始貫穿其整個人生。當我們通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段來觀察人的成長過程時,我們會看到一個新的指標。大多數人的成長總體上來說是持續不變的,不論他達到某個成長高度的時間會顯得偏早還是偏晚,都會多或少地表現出一定的連貫性。但是有些人則表現出不同的成長風格。一種模式是開始時發育得偏快,但到了后來卻又最終達不到目標。這有些類似于他在早期發育階段沒能清除某個關鍵障礙,之后,雖然他的成長繼續在許多方面推進,但因為整個體系缺了這一塊兒,他的成長從此成了一個瘸子。還有一種變化,體現為發育不成熟。發育緩慢有時候是一種廣義的功能障礙,使得一個人的成長最終無法完全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不過有時候這是一種良性不成熟,在后來的各成長階段中,他的成長可能會加速,也可能會延長,最終他的成長可以逐漸達到甚至超過平均水平。至于一個“超級不成熟”的孩子,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屬于中等范圍,但整體機能上低于成長尺度,顯得格外幼小,這會給這孩子的教育帶來特殊的問題及挑戰。
◎◎與社會的相容性
還有一個尺度會對任何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會起作用,那就是他能否接受社會對他的要求而與社會相容。對一些格外焦慮的父母而言,這本書中對孩子行為的描述簡直就是一堆廢話。實際上也是如此,參與我們研究的原有核心小組成員,也就是我們的研究基礎,本來就出自非常穩定的家庭,是一群穩定的孩子。而且,這些孩子已經是很多年以前的孩子了。至于我們后來增加的一千多人的補充組的采訪對象,他們都是些自愿參與者,你不妨大膽推測,那些不穩定的孩子,甚至更極端地說,那些反社會的孩子,恐怕不會來當這個自愿參與者吧。
姑且不論我們的研究對象的穩定性,很顯然,和成年人一樣,在年青人當中,從與社會的相容性非常高的人,到極端反社會的人,什么樣的人都有。人與人的相容性也一樣,從正常人到精神病患者,從外向到內向,到退縮,到抑郁癥患者,甚至到自殺的人,都有。在家里,這類孩子有些表現出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反叛,有些則為家人所不容,而且他們往往也不容自己的家人。
◎◎與時代的相容性
盡管這本書探討的主題是孩子一年一年的行為變化,但是顯然,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年齡段上,其行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會反映出文化背景的力量。顯而易見,與我們當初做研究時的少男少女相比,當今的年青人很明顯生活在一個不太一樣的世界里。
在《一個好的高中》這本書中,薩臘· 勞倫斯是這樣描寫高中階段的文化背景變化的:
60 年代,曾經有過一段規規矩矩的日子,那時候,“體育活動是重要的,學生會是龐大的……擔任舞會王后以及啦啦隊長都是重要角色”。但是隨后學生們突然失去了對各種學校傳統活動的興趣。他們進入了被許多老師貶斥的“嬉皮士年代”,反叛學校各種保守風格的課程和安排。橄欖球賽和啦啦隊活動消失了,也沒有人愿意參加學生會了,學生個個都刻意打扮得非常邋遢。有些教師至今還記得在這段日子里,到處是學生對老師的“ 威脅與恫嚇”,對學生的管束已經完全癱瘓?!澳愣紱]膽量叫學生把扔在地上的橙子皮撿起來……你害怕他們的反擊。”到了嘈雜喧鬧的70 年代,學生們扔下數學和科學課,要求增設些反傳統的課程?!皫в行詣e偏差的課程,給老師的壓力大得一塌糊涂……女孩子要去學自動機械,男孩子要去學幼兒教育”,甚至有少數幾個大膽的男孩子去上家政課,而這堂課向來只是女孩子的“專利”。
到了現在(20 世紀70 年代后期),事情又恢復到了原來的樣子,學生重新開始做些中規中矩的選擇。久違了的一大群女子啦啦隊再現,競爭還是那樣激烈。高年級學生到處吹噓今年的校慶日一定大獲成功,他們在花車妝點、服裝打扮、活動安排等各方面花費大量的精力……新的校風出現了,大家變得很看重年級和班級的排名,很在乎選修“有意義的課程”。再也沒有男生選修兒童教育和室內裝飾課程,女生也紛紛避免選修工業技術和自動機械等“男性課程”。我們明顯看到了人們重新變得比較保守,傳統規范也開始回歸。
要想真正了解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所有上述這些方面的因素,還有許許多多其他方面的因素,都必須考慮進來。了解在各個年齡段的各種典型以及常規行為的變化,僅僅是理解你的青春期孩子的一個開始,但是至少你已經開始了。我們在這里所描繪的平面簡圖,是大多數青少年的正常表現。因年齡不同而行為不同,這應該是大多數年青人所共通的現象。而個性特征則是每一個成長中的個體對于普遍發展規律的一種獨特演繹。
請你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牢記這么一條:每個人,不論年幼還是年長,都首先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下一篇:對家庭狀況相對穩定的孩子持續 跟蹤采訪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采訪詳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