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春節(jié)的時候,朋友來訪,送給魯魯一包禮物,都是吃的,其中有個“大禮包”,讓他興奮不已。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nèi)チ硪粋€朋友家,因為太匆忙,來不及準(zhǔn)備禮物,就順手拎上昨天魯魯還來不及享受的大禮包,準(zhǔn)備轉(zhuǎn)送給朋友的女兒。
一路上,魯魯垂頭喪氣,眼淚一直在眼眶里轉(zhuǎn),無論我怎樣勸解,他都一直和我較著勁兒。
我就生氣了,責(zé)罵他不懂事。他卻恨恨地說:“那是人家送給我的!”
我突然醒悟,那確實是人家送給他的,既然送給他,就是他的東西了,所有權(quán)是他的,我有什么權(quán)力處理他的東西?!我對他的權(quán)利如此不尊重,他又憑什么尊重我、憑什么“懂事”?不平等狀態(tài)下的懂事,實際就是讓他犧牲,犧牲他的權(quán)利,就是對他的侵害和掠奪。“懂事”是有條件的,“懂事”也是相互的,我都不懂事,他又怎么會懂事?!
我真誠地給魯魯?shù)狼福盐覄偛鸥形虻降恼f出來。魯魯笑了,說:“就送給妹妹吧,我以后再買。”
他其實還是很懂事的!他在乎的不僅是那包零食,更是我的態(tài)度、我的尊重。孩子雖然說不出很多道理,但所有的事情,其實他都明白,他能感受。要尊重孩子,只有你尊重他,你才能得到他的尊重。
“物權(quán)”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如何對待別人的東西、如何對待自己的東西,其實就是劃清權(quán)利的界限。自己的東西可以和別人分享,但自己的意愿必須受到尊重。在這一點上,家長往往有一些糊涂意識。
其實,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這是正常表現(xiàn),也是好事。孩子正在形成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既包括“我本人”,也包括“我的物品”,“我的物品”就是“我”的附屬品,代表著我的權(quán)利。
只有明確了“我的”這個概念,才能分清“我的”和“別人的”有什么區(qū)別,從而在自己與他人之間建立起清晰的界線。我的就是我的,別人的就是別人的,我的別人不能動,別人的我也不能動,這就是彼此尊重。有了這條界線,有了這種尊重,孩子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會知道怎樣做,他將來一生都會有道德感,不會做損害別人的事。
彼此尊重,這是一切美德和秩序之所以能夠建立的基礎(chǔ),而彼此尊重的前提,就是要分清彼和此。我與他人之間如果界線不清,你可以動我的,我也可以動你的,不知道自己的權(quán)利,也不會尊重別人的權(quán)利,人際關(guān)系上的許多困擾由此而生,道德風(fēng)險也很可能降臨,因為他不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
有時候,我們一味地夸獎無私奉獻(xiàn),卻看不到這里面隱藏著不尊重個人權(quán)利的因素,當(dāng)我們希望孩子表現(xiàn)出無私,他卻不愿意將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時,我們往往用暗示、強迫、引誘來達(dá)到目的。甚至,為了達(dá)到我們的目的,有時候我們會給孩子貼標(biāo)簽——“你太自私了”,讓他在道德上抬不起頭,以此迫使他做出“無私”的舉動。
其實,自私?jīng)]什么不好,人都是自私的,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是生存和繁衍的前提,不自私的生命是不存在的。自私并沒有什么不對,自私而損害別人才是不對的。所以,道德教育的要點不是教育人不自私,而是教育人不損害別人。這就是彼此尊重。
損害別人的人,往往是自己也受到過損害,于是從中學(xué)到損害。你如果不尊重孩子的自私,那便對他形成了損害,他也就從中學(xué)會了損害。他就知道了——“哦,原來可以這樣對待別人。”
尊重,是社會生活的首要原則,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彼此的“自私”,社會才會更無私、更和諧。
下一篇:問題家庭造就問題人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幸福在于和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