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身為父母,都希望為孩子鋪好路,讓孩子的人生過得安穩一點,然而父母心目中的“好路”,又是否是子女所愿?兒童教育工作者,童話書作者許芷茵經常處理親子個案,她認為,父母的責任是做好4大角色——守護者、伯樂、導師及同行者,要對孩子細心觀察和了解,適當時候給予鼓勵,一旦子女走錯路,及時幫助調整,在整段人生路中陪伴左右,而不被依賴。
守護者——從旁觀察
守護者,顧名思義就是照顧孩子的角色。然而,很多家長都適得其反,忍不住出手幫助孩子,不讓他們有跌倒的機會。當然,家長要先評估孩子的能力是否足以應付,也要了解失敗的后果。父母放手并非撒手不管,而要從旁觀察子女的能力,才是最佳的守護者。
許芷茵認為,有些小事該放手就放,她的兩個子女從6歲開始就要自己收拾行李,“最嚴重的后果不過就是忘記帶衣褲鞋襪,這些在哪都能買得到,并非無法挽回。”今年,兒子16歲,女兒14歲,他們出去旅游收拾行李已經不需要許芷茵擔心。
伯樂——找出潛能
家長要看到子女有什么才干,并且讓孩子知道。“在我們的社會,成績好的孩子獲得最多注意,機會也比別人多。在學校,老師讓成績好的學生參加詩朗誦比賽,而并非真正朗誦好的學生。”語文或邏輯智能俱佳的孩子,不只中英文成績好,連帶其他科目也容易有不錯的成績。然而,并非人人都有這兩方面的潛能,所以孩子學習成績一般的,更要發掘他們的多種潛能。
除了潛能,好的行為舉止也是孩子的優點。家長應細心留意孩子的舉動,并多給予贊賞。例如,家長可跟孩子講:“剛才看到你把很想玩的玩具讓給表弟,你很乖,懂得謙讓。”許芷茵認為,品德比成就更重要。她的孩子考試成績好,從不給禮物,只贊賞,不想孩子有以獎品換分數的想法。
許芷茵建議家長每天贊美孩子3次,“有自信的孩子,不會壞到哪里。”但切記不能亂贊美,要切中要害,孩子才知道你是真正欣賞,而不是敷衍。
導師——人生建議
父母是孩子最佳的“人生導師”。要成為孩子的導師,必須有兩個條件,首先,要讓孩子相信導師是百分之百對自己好的。家長做不了導師,孩子只能到外邊去找,好的可能會找到師兄師姐作為導師,也有孩子四處認“老大”,誤入歧途。自己不教,孩子在外邊就會被別人教,有能力的父母應自己擔當這個位置。
父母這個身份很長遠,即使到了80歲,還是可以做50歲兒子的導師。但家長要謹守一項原則:身為導師,不要定規矩,給孩子意見。不許孩子晚歸,是擔心他們的安危,還是為了管束?如果是為了后者,孩子只會不服氣,也會影響彼此的關系。
同行者——共謀對策
家長們回想一下,為什么自己小的時候會反叛?就是因為父母話太多。許芷茵指出,父母最不該講的是,“早都跟你說過會這樣了!”此話一出,任何孩子都不希望有這樣的同行人。這句話的最大效果是顯示父母的權威,但同時損害了親子關系。
與孩子同行,就要記住自己跟孩子在同一個戰線。遇到困難,要一起商量對策。許芷茵朋友的孩子本應該升讀六年級,因為中文科目成績差要留級,朋友擔心孩子會大受打擊,甚至想到轉校逃避。許芷茵建議朋友讓孩子接受留級的事實。可以跟孩子說,你其他科目都很好,只是中文的成績差了點,學校怕你會吃力,所以想讓你留級,但不是說你不行。陪孩子接受現實,想辦法在孩子能力范圍內提升成績,才是同行者應該做的事情。
下一篇:五類父親影響子女職場前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愛看電視是因與家長溝通少?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