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愛比拳頭更有效
“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的家暴新聞受到各媒體的關注。李陽坦陳,自己有一段非常灰暗的童年,父母經常打罵他,他變得十分內向、膽小、自卑,這也影響了他的處世態度,遇到不好的事情就會發怒,當找不到解決辦法時,只有動拳頭。一位做生意的爸爸看到這個新聞,觸動很大,他給我打來電話,說他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經常打孩子,這會不會影響的成長?
虎爸的擔憂:
我做家電維修生意20多年,這是個小生意,特別辛苦,一天要工作近20個小時。自己讀書少,只能賺辛苦錢,就希望兒子多讀書,將來能輕松賺錢、過高質量的生活。所以,從小,我就對成成的要求非常高,特別是學習上,一定不能落后。偏偏成成貪玩,一有時間就看電視或玩游戲,作業忘在腦后。我沒時間給他講那么多道理,只能靠打罵,希望他能吸取教訓。打的多了,他的確變得規矩多了,作業都能按時完成。不過,成績好像還是很差,老師說他上課老走神。還有,他越來越怕我,看見我,就低頭不吭聲。我不喜歡他這么老實巴交的樣子,這樣子長大了肯定會受人欺負。我逼他出去玩,沒想到,他在外面又惹禍,因為一點點小事,和朋友發生爭執,將人家胳膊扭斷了,我們賠了3000塊錢,還給人家陪了不少笑臉,也影響了我的生意。為此,我非常惱怒,對成成又是一頓暴打。有人說,老是這樣打孩子,會將孩子打廢的;可是,不打的話,他就不聽話,那更成不了器。
咨詢手記:
1、別傷了孩子的自尊
前段時間,狼爸虎媽被炒得火熱,他們培養了成績卓越的孩子,這種嚴厲管教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然而,李陽的家暴新聞又給了狼爸虎媽重重的一擊。
李陽說,他三歲時才第一次見到父母,和父母沒有任何親近的感覺;當時身為知識分子的父母因為戴著“臭老九”的帽子,情緒很壞,經常打罵李陽,“你這個笨蛋”“將來掏大糞去!”這樣的話讓李陽的自尊受到很大打擊。李陽說,一直到現在,他都無法將“爸爸”“媽媽”兩個字叫出口。
顯然,灰暗的童年經歷給李陽留下了很重的心理陰影,這使得成年后的他仍然缺乏愛的能力,不愿意和妻子作更多的情感溝通,當發生矛盾時,只能用拳頭來解決;另外,他的自卑也無法容忍任何人挑戰他的尊嚴,妻子的抱怨和叫囂令他恐慌,于是他用強硬的方式來自衛,以掩飾內心的脆弱。
從心理學上講,成年人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于童年愛的缺失。有研究證明: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缺乏愛,那長大后,他的人格就會出現亞健康狀況,會表現封閉、內向、自私、敏感、多疑等癥狀,如果不幸又遇到人生風浪,那他可能就會緩不過勁來,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
本個案中的虎爸,生意忙碌,陪孩子的時間少,給孩子的愛非常有限,他動不動就用打罵解決問題,這肯定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創傷。孩子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和別人發生肢體沖突,這也是從老爸那時學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可以說,愛,就是我們生命成長中最基本的營養。但是,很多父母常常會在無意中克扣孩子的“營養”。比如,長時間的遠離孩子或者疏遠孩子,孩子見父母一面都覺得很難,如何能感受父母的愛?或者,對孩子肆意打罵,言語犀利:“生了你真是倒了八輩子倒霉!”“你像頭笨豬!或者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你一定要聽我的!”“你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或者,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滾一邊去!別煩我!”“不要讓我再看到你!”這些言行會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他的感覺到就是:父母不喜歡我,我是壞小孩,沒人愛。
2、愛比拳頭更有效
愛是啟動孩子人格健康發展的原動力,愛的缺失會使孩子的人格出現偏差,而且難以彌補。所以,如果要幫孩子建立健全的心理,那就不要猶豫,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吧。這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一是要給予溫柔的陪伴。一位父親帶兒子去釣魚,整天一無所獲,回來后,他在日記中寫道:“跟兒子去釣魚,沒有一條魚上鉤,整天都浪費了。”幾年后,他翻一只大皮箱時,在箱底發現了兒子的日記,他打開日記本,讀到了兒子對釣魚的記錄:“今年,和爸爸一起去釣魚,沒有釣到一條魚。和爸爸一起過了一整天,真開心啊,這是我一生最棒的一天!”
中國調查網一項調查顯示,42.6%的家長下班時,孩子已經睡覺;32.6%的家長從不陪孩子聊天,33.1%的家長很少陪孩子聊天;27.9%的家長從不陪孩子出去玩,經常陪孩子玩的只有24.6%。
從心理學上講,經常陪伴在孩子身邊的人最容易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所以,父母即使再忙、再累,都要盡量抽出一些時間和孩子陪伴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你就在他身邊,這是讓他最安心的事。
二是愛的表達和身體接觸。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我們對情感的表達比較內斂,不愿意說出來,更不愿意做出來。2011年春晚,一曲《愛我就抱抱我》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 “媽媽總是對我說,爸爸媽媽最愛我, 我卻總是不明白,愛是什么;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抱抱我,陪陪我、親親我、夸夸我,抱抱我。。。。。。”孩子的需求其實很簡單:爸爸媽媽的懷抱和贊賞的語言。所以,請你一定要不要吝嗇自己的雙臂和語言。當然,這并不說你不能批評他,只是要記得:在對他進行了嚴厲懲罰后,一定要將他抱在懷里,告訴他:爸爸媽媽依然愛你!
三是無條件的接受孩子。你的孩子也許并不如別的孩子那樣漂亮、聰明;他不愛說話,不合群;他反應慢,成績老是排在后面。。。。孩子的表現可能與你們心目中的期望相去甚遠,作為父母,首先應該調整自己的期望,接受孩子,因為愛孩子不是愛你心目中理想的孩子,而是愛孩子本來的樣子。當你以寬容平和的心接受孩子的一切,當他不必因為擔心無法滿足你的需要和期望而承受壓力時,他就能感受到你的愛,這些愛會賦予他力量,足以讓他獲得應對生活中各種挑戰的策略和技巧。
四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別將焦慮轉嫁給孩子。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你發泄情緒的替代品。當你向他發脾氣時,孩子可能會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他因此會自責和自卑,更重要的是,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對,他就會迷失。父母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是讓其蔓延。當你實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時,可以對孩子說:“爸爸心情不好,你出去玩一會兒吧!”或者“我現在發脾氣和你無關,你繼續做自己的事吧!”這就立了一條界線,是對孩子的保護。
愛比拳頭更為效
從心理學上講,成年人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于童年愛的缺失。有研究證明: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缺乏愛,那長大后,他的人格就會出現亞健康狀況。
可以說,愛,就是我們生命成長中最基本的營養。但是,很多父母常常會在無意中克扣孩子的“營養”。
孩子的表現可能與你們心目中的期望相去甚遠,作為父母,首先應該調整自己的期望,接受孩子,因為愛孩子不是愛你心目中理想的孩子,而是愛孩子本來的樣子。當你以寬容平和的心接受孩子的一切,當他不必因為擔心無法滿足你的需要和期望而承受壓力時,他就能感受到你的愛,這些愛會賦予他力量,足以讓他獲得應對生活中各種挑戰的策略和技巧。
父母為什么傷害孩子
廣州云浮一位父親用開水燙傷7歲女兒,全身燒傷面積達85%;海南儋州一名7歲女童被父親虐待毒打,導致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造成腦積水;廣東東莞一名4歲女孩被父親強行用頭撞墻,當場死亡。。。。。最近頻繁發生的親生父母虐童的事件令人深思。虎毒不食子,沒有父母不心疼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他們為什么會對自己的孩子下毒手?
在我們生活中,父母對孩子這種肉體上的直接傷害并不十分普遍,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傷害。去年,一個“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小組在網上非常火爆,小組成員過萬,大家爭相聲討父母的“罪行”。小組成員大多是80后年輕人,有些言詞不免過激,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給他們造成的心靈傷害。
父母本想給孩子一枝玫瑰,卻讓刺傷了孩子。這其中有什么心理原因呢?
原因之一:內在關系的投射
8歲的小兵對爸爸又愛又怕,爸爸心情好時,會帶他去釣魚,給他做木頭手槍,陪他玩變形金剛。但是,爸爸愛生氣,一生氣就拿小兵出氣,罵他是“畜牲”,用鞋底抽他屁股。所以,小兵見到爸爸總是很緊張,生怕哪句話不對,哪件事沒做好,又惹爸爸生氣。
小兵的爸爸是行政干部,他也自知打罵孩子不對,但就是忍不住。在他的記憶里,自己的父親就是一個暴君,愛摔東西,愛打老婆孩子,特別是喝酒后,家里總是一片狼藉。為了逃避父親的暴力,他經常躲到同學家里,偶爾做了壞事,那就更不敢回家了,連跳進河里一死了之的心都有。從小受過皮肉之苦,他深知其味,當了爸爸后,盡量對孩子溫柔一些,可是心情不好時,他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好像只有大吼幾聲或者拳打腳踢一番才能排解。
心理師分析:
父母也曾經是孩子,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很多是不和諧的關系;而當他成為父母后,那些不和諧關系下沒有理順的情緒很自然的要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有人說,暴力具有遺傳性,這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真正遺傳的是“關系”。棍棒底下成長的孩子,內心埋藏的憤怒情緒無法得到釋放,成年后,一點點小事都會讓他們的情緒反應非常強烈,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將這種情緒投射到弱小、無助的孩子身上。另外,面對問題,他們往往會束手無策,除了暴力,別無他法,因為他們從小父母那里學會了這種方式。
原因之二:焦慮的轉移
小雅發現,媽媽對她越來越嚴厲了,規定:每天的作業錯誤超過兩個,那就要打手掌;每次考試如果低于95分,那就“一個星期不準出去玩,兩個星期不能看電視”。小雅遇到難題不會做,媽媽就會生氣地罵:“笨豬!死腦筋!”“我怎么生出你這么沒用的孩子!”媽媽還經常翻她的書包。上次,發現一本漫畫書,小雅說是找同學借的,媽媽不管,當即將它撕掉,說:“這些閑書統統不許看。”小雅委屈的眼淚在眼眶直打轉。
其實,媽媽也有苦衷。去年年底,她參加了大學同學聚會,十多年不見,同學們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官的當官,發財的發財,出國的出國,好不風光。而小雅媽媽卻15年如一日,一直在一家小單位做檔案員,估計再過20年,她也仍然如此。看著大家觥籌交錯,談笑風聲,她坐在角落里,黯自神傷。分別時,大家相約,10年后,我們再相聚,這讓小雅媽媽心里升騰起希望:10年后,如果小雅能考上哈佛、劍橋大學,作為母親的她,會是多么榮耀!對,一定要讓女兒爭氣,讓她給自己爭臉面,讓大家看看當年的佼佼者絕不平庸!于是,她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對女兒學習的關注上,因為,女兒就是她全部的希望。
心理師分析:
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每個人都鉚足了勁要搶占制高點。但事實又往往并不如意,于是,自己逃避競爭帶來的挫敗感,將“贏”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將孩子成了他的賭注。事實證明,在現實生活中挫敗感越強的父母,對孩子要求就越苛刻,因為孩子是他競爭的主要甚至唯一籌碼。
原因之三:自我保護
34歲的鄭靜剛剛舉辦了一場個人畫展,來參觀的人擠滿了整個大廳,有十多幅畫被當場買走。有記者采訪鄭靜:“你是不是從小就顯露繪畫的天賦?”“父母什么時候開始培養你這種才能?”鄭靜笑而不答,眼角卻滲出點點淚光。
在鄭靜的記憶里,童年是孤獨且無助的。鄭靜從小喜歡畫畫,但身為小學數學老師的父親卻經常笑話她:“你畫的小雞是外星雞吧,好一個怪物!”“這是小狗嗎?太恐怖了!”鄭靜眼里噙著淚,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畫得更好。當鄭靜拿出“更好”的作品給父親看時,父親卻當著眾多親友的面,說:“如果將來有人肯買你的畫,我愿意倒給他送煙送酒。”10歲的鄭靜恨不得鉆到地里去。后來,因為母親身體不好,鄭靜被送到姑媽家寄養。姑媽鼓勵鄭靜畫畫,她在這方面的才能才得以發展。長大后,鄭靜才從姑媽那里得知,父親也曾考上一所美術學院,因為家里窮,爺爺堅決阻止他去求學。父親心灰意冷,從此斷了這個念頭。鄭靜30歲那年,父親寫信祝賀他三十而立,并坦誠:“小靜,對不起,爸爸曾經非常自私,害怕你在繪畫方面超過我,害怕你質問我為何一事無成……”鄭靜終于明白了父親的心病和無奈。
心理師分析:
父母害怕孩子超越自己?這話聽起來像無稽之談,但這確是很多病態父母的真實心理。他們的言行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督促孩子要爭先創優,另一方面又拼命地詆毀他。當孩子表現不錯時,父母給他潑冷水;當孩子做得很差時,父母說“你就這水平“;有時候,孩子剛剛有點自信,父母便趕快給它打掉。父母其實是在同自己的無能做斗爭,他需要在孩子面前永遠保持一種“我比你優越”的姿態。為了讓自己顯得有能力,就讓別人感到無能,父母和孩子開展了一場無形的競爭,而這種競爭注定了父母贏、孩子輸。
原因之四:證明自我價值
故事:12歲的濤濤現在非常害怕回家,一到家里,就感覺自己成囚犯。
三年前,爸爸拋棄了他們母子,媽媽抱緊濤濤,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為媽媽爭口氣!”有家里的兩套房子作經濟后盾,媽媽辭去工作,專心在家里“培養”兒子。媽媽對濤濤的管理非常嚴格,每一分鐘干什么都有詳細的的規定:吃飯不能超過一刻鐘,洗澡不能超過5分鐘,做作業如果走神,那要敲腦袋。濤濤的神經每時每刻都繃得緊緊的。有一次,媽媽買回一大摞試卷,要求濤濤每天晚上做兩張,濤濤抗議,媽媽生氣地打了他一耳光,濤濤仍然倔強:“我憑什么要聽你的?!”媽媽急了,一頭向墻撞去,邊撞邊哭:“我現在就剩下你了,連你都不聽我的,我活著還有什么價值?”濤濤嚇壞了,忙抱住媽媽說:“我一定聽話!一定聽話!”
分析:每個人都渴望在大千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實現自己的價值,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個愿望常常會遭到重創,于是,有的父母便將 “父母”職責作為體現價值的主要渠道,以獨斷專行、控制、耍孩子氣等方式來顯示自己的重要性。
當孩子不聽話時,他們會想:“連孩子都不聽我的,我還有有什么價值?”“孩子都敢和我頂嘴了,我在他眼里算什么?”為了不讓這種情況出現,父母對孩子發號施令,孩子如不服從,則大發雷霆,棍棒“侍候”, 通過行使家長特權來體現自己的地位。
有的父母認為自己人生的全部價值就是撫養孩子,如果不做好這件事,那自己就是沒有價值的,所以通過無孔不入的控制,證明自己隨時被需要、隨時有價值。
總結:我們無意譴責父母,畢竟,他們也曾是父母的孩子,是受害者;畢竟,他們對自己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對孩子的傷害也是無意中犯下的錯。
但是,這些錯又的的確確傷害了孩子,影響了孩子的成長,給孩子的一生造成了很多痛苦。那么,父母怎樣避免這一點呢?
第一,學會自我成長。每個人的內心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創傷,這些創傷會影響我們的心態,影響我們的言行。縱容自己的“病毒”傳給孩子,這對孩子來說,是多么的不公平。父母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正視自己內心的創傷,盡量自我療傷,爭取展現給孩子的是一個有著健康人格、健康心態的人。
第二,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那些傷害孩子的言行其實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當你設身處地為孩子想一想時,你就會知道,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這句話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要實實在在地讓孩子感受到:你和他站在一起,你是無條件地愛他,你不會傷害他。
第三,加強夫妻溝通。孩子經常作為替罪羊,代替父母一方受到另一方的攻擊、責備、控制。在所有的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是最基礎的關系。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說過:“父母能為孩子做的最偉大的事情就是:你們好好相愛。”當然,并不是每對父母都一定都做到心心相印,畢竟,感情是比較私人化的一個問題,但是,至少,倆人要做到良好溝通,有什么話有什么事直接表達,不要讓孩子成為替罪羊。
溫馨提示:父母也曾經是孩子,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很多是不和諧的關系;而當他成為父母后,那些不和諧關系下沒有理順的情緒很自然的要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有人說,暴力具有遺傳性,這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真正遺傳的是“關系”。棍棒底下成長的孩子,內心埋藏的憤怒情緒無法得到釋放,成年后,一點點小事都會讓他們的情緒反應非常強烈,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將這種情緒投射到弱小、無助的孩子身上。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那些傷害孩子的言行其實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當你設身處地為孩子想一想時,你就會知道,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下一篇:三層境界讓親子溝通無障礙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管教小孩須有底線原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