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其實人活著不可能只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人類是具有社會性的動物,正因為有這種社會性的存在,人無論是在學校還是職場都要做一些自己不愿去做的事情。所以必須教會孩子懂得有些事情是自己不愿意做但又必須去做的。但是若過分強迫孩子的話會讓他感到壓力。在這里就需要談到培養自我決斷力的方法了。
自我決斷力基本上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會帶動內部動機引發主動行為并提高滿足度。但個人動機并不僅僅只包含內部動機。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是共存的。此時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是比較明智的方法。
外部動機也會根據行動不同而獲得行為帶來的結果。雖然這種成果比內部動機帶來的成果要小,但這種成就依然具有價值,也有相應的回報。當這種回報成為快樂不斷靠近的時候,外部動機就會漸漸轉化為內部動機了。
比方說學習對于孩子來說是從外部動機發起的行動,因為如果不好好學習,父母或老師就會發火。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學到了知識,進行了自我開發,也慢慢感受到了學習所帶來的快樂。這種快樂就是學習的價值及其帶來的回報。在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之后,學習就會由外部動機驅動轉變為由內部動機驅動。如果能更多地擁有這種由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化的經驗,孩子在走上社會之后就能很容易地進行動機轉換。即,即使不得不在外部動機驅使下進行工作的時候,孩子也很容易將其轉化為內部動機,發掘事情本身的價值和目的,并從中尋找到樂趣。
有幾種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的方法。
第一,初期可以將強制性減弱到最小的程度,盡可能不讓孩子感受到外部動機帶來的壓迫感。不管是多么好的事情,如果在過程中承受壓力過多,結果就不會很理想。即使最后結果不錯,但是因為過程中感受到了太大的壓力,相對事情的價值和回報來說,最先回想起來的還是壓力。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在過程中減少壓力。
減少壓力的方法是,在指示他人做事的時候給對方留下充足的余地。即,當給孩子留下課題的時候,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自律余地,來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比方說,要求孩子做學校留下的作業、整理房間、幫忙做家務等事情時,不要事先為他決定做事的順序,而是要讓孩子自行決定如何安排。此時,雖然必須做這件事是源于外部動機,但做事的順序和方法都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就會演變成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共存的狀態。這樣一來,外部動機帶來的壓力已經相對減少了。
第二,如果孩子說覺得討厭或辛苦,最好能夠讓孩子感到父母和他們抱有同樣的想法。孩子在做不得不做又非常艱難的事情時會產生不滿。此時最好不要責怪他們,而是要承認他們確實可以感到不滿。
比方說要求討厭數學的孩子學數學,他自然會產生不滿。但此時如果說“所以你才學不好數學”“如果這道題目做不出來就不能玩游戲”這種強迫孩子繼續的話,會讓孩子覺得學習數學是極大的負擔。
此時如果對孩子說“辛苦嗎?做完這道題之后稍微休息一下再繼續吧”的話,就會讓他產生繼續下去的動力了。
第三,只進行稱贊而不給予回報。對于外部動機的回報,最好是精神上而非物質上的。如果使用物質回報,之后若是不能再提供同等的獎勵就很難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了。但精神上的回報會成為一種快樂的感受,這樣一來很快就能讓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了。
但稱贊也是有方法的,無條件進行稱贊,反而會害了孩子。稱贊的時候要針對具體的事情,比方說在孩子解出數學問題的時候,如果比較具體地稱贊他們說:“啊,這么難的問題你現在都能回答了?真的進步不少了呢!”就會讓孩子體會到超越稱贊的積極感受。
此外要對事情的過程而非結果進行稱贊。在外部動機驅使下做事的時候,如果因為結果的不好而對孩子進行批評責罵,孩子就很容易抗拒這種始于外部動機的行為。因此當孩子因為某種外部動機做事的時候,最好能對過程本身進行稱贊。
孩子的人生不能由別人來決定,而是必須由孩子自己決定。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有可能會對自己做下的決定感到后悔。然而讓他們能夠接受這些失敗,并再一次進行挑戰的力量,正是自我決斷力。請將能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人生并繼續走下去的力量——自我決斷力,作為禮物送給孩子們吧。那一瞬間,孩子向著幸福的人生又邁進了一步。
下一篇:了解孩子須掌握5大溝通技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決斷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