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說來容易,堅持起來很難。周周剛學吃飯時非要自己吃,會吃了要喂;蹣跚學步的時候非要自己走,會走以后賴抱;剛學穿衣服鞋襪時非要自己穿,會穿了要我幫她穿……小孩子就是這樣,有挑戰性的事情對她才有吸引力,當這件事情失去挑戰性了,她就不感興趣了。如果家長在相應的敏感期給孩子足夠的機會來練習,并且趁熱打鐵讓孩子堅持一段時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則較為容易養成。如果沒有好好把握其敏感期,事后再來“培養”,難度則要大很多。
生活自理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開端。試想,倘若一個成年人生活不能自理,事事要求助于他人,這個人談得上自由嗎?稱得上獨立嗎?談得上強大嗎?同理,對于進入自理階段的孩子,卻不能掌握自理的基本技能,或者思想上存在依賴性不愿意自理,他們也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不能走向獨立。而且,自己的事情由父母代勞會令孩子喪失起碼的責任感,沒有擔當。這一點是某天周周對我大吼“怎么還不給我穿衣服”時我感受到的。
那是周周快3歲的時候,我們換衣服準備出門。我找了一條裙子給周周,讓她自己換上。我和周周爸都換好衣服了,周周坐在床邊,振振有詞、理直氣壯地質問我:“怎么還不給我穿衣服?”她那氣急敗壞的表情、理所當然的口氣讓我著實吃了一驚。那時她已經完全能自己穿衣服了,她一定認為給她穿衣服是我們的職責,所以她才如此理直氣壯地來質問我。正常情況下,對于3歲的孩子,她完全可以自己穿衣服,這件事應該是她“分內”的事,而不是媽媽的事。她得對她沒有按時穿好衣服一事負責,而不是由媽媽來負責。
我反思,周周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是由于我們沒有讓她意識到“自己的事情就該自己來做”,沒有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這個錯在我,有時趕時間或嫌麻煩或心有擔憂,我偶爾幫她做了本該她自己做的事情,譬如喂飯、穿鞋、穿衣服。有時我控制不住出手相助的沖動,偶爾包辦代替,那時候她的感覺是:這件事可以由我做,也可以由爸爸媽媽做。這樣,依賴心理就形成了,難以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我決心控制自己出手相助的沖動,要求周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能做的我們決不插手。這其實是與自己的抗爭,我必須要克服潛意識里想幫她的沖動。
譬如吃飯,周周1歲2個月的時候開始對小勺舀飯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她開始拒絕我們喂飯,要自己舀。往往一頓飯下來,桌子上和地上的飯比她吃到肚里的多。飯后打掃的難度增加了好幾倍,看到白花花的糧食被浪費,外婆心疼不已。我頂住外婆的壓力,堅持讓周周自己吃。終于在1歲4個月的時候,周周可以完全自己用勺吃完一碗飯了。這種情況持續了1個月。
好景不長,正當我為她如此小就會自己吃飯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周周病了,上吐下瀉,食欲很不好,不肯自己吃。那時我的心態比較焦慮,最害怕周周生病。這種內心的恐懼讓我放不開,在她不肯自己吃的時候就喂一點,一定要看著她吃點東西我才覺得病情不是那么重,才心安一點。后來想起這些事情,覺得那時太過擔憂了,有些庸人自擾。孩子有食欲自然會吃,沒食欲就不必勉強,在腹瀉的時候,孩子的食欲本來就差,少吃或不吃只能順其自然。
病中的喂飯留下了“后遺癥”,讓我前功盡棄。病愈后,周周不肯自己吃飯了,在我的要求之下,她前半碗自己吃,后半碗便不肯吃,由我喂完。這真是“學好三年,學壞三天”,養成一個好習慣難,破壞一個好習慣容易啊。
這種情況直到周周兩歲多,我的心態步入正常才得以改觀。后來的方法是:堅決不喂。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收了。在收走之前我會告訴她,要到下一餐才可以吃飯,中途除了喝水不能吃任何東西。不知有多少次,周周一口飯都沒吃,只吃幾口菜便下桌走了。我說服外婆,不給周周吃任何東西,讓她嘗嘗饑餓的滋味。往往到了下一餐,周周早早地等著開餐,飯一上桌,她便迫不及待地開吃,不用多久就吃完了一碗飯。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周周的吃飯完全能自理了。
周周2歲就學會了穿鞋襪和褲子,那時要是我幫她穿的話,她會哭著要求脫下來,自己重新穿。一段時間后,周周對穿鞋襪、褲子這些事不感興趣了,每次都等著我穿,而我,不知不覺間就給她穿了……好像一種思維定式一樣。那次周周的一句“怎么還不給我穿衣服”把我驚醒了。我自嘲,這真是“自食惡果”??!
后來,在周周要求我給她穿衣服的時候,我說:“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必須自己做?!敝苤芸蘖?,哭得很傷心,大概是覺得我拒絕了她的要求。我有些心軟,但轉念一想,如果她現在不獨立、沒擔當,日后會比今天痛苦一萬倍!我說:“你現在長大了,學會了穿衣服的本領,你自己能做的事情就不要媽媽幫忙,這樣才是能干的孩子?!敝苤芤娢业膽B度非常堅決,一邊抽泣著一邊穿衣服。待她穿好后,我大大地肯定了她一番。
在周周快3歲的一個晚上,我試著讓她自己洗臉(取毛巾、開水龍頭、擰毛巾、洗臉、掛毛巾)、刷牙、洗腳(脫鞋襪、洗腳、擦腳),她完全可以自己勝任。我對周周爸說:“今天晚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周周會自己洗臉、刷牙、洗腳了。”周周滿臉自豪地在一旁補充,“我還會自己擦腳呢!”看來,她感受到自己做事的成功和喜悅了。
在養成自理習慣上面,我沒有一貫堅持,由于諸多擔心而不敢放手,有時嫌麻煩忍不住包辦代替,走了不少彎路。把這些“教訓”寫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義非常重大。有家長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這種觀點極其錯誤。良好習慣是在幼年形成的,等孩子大了就難以糾正了。我一個朋友的小孩,11歲,成績不錯,就是不會自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次吃飯都是媽媽盛好端到桌上,他拿起筷子便吃,吃完放下筷子就走人。他不是一般的懶,不是一般的依賴。有次我在他家,他媽媽上班去了,家里就剩下我和他。早餐是饅頭稀飯,饅頭是我買回來放在餐桌上的,他吃了兩個。稀飯我已經在他起床前吃過,我便沒有特意去給他盛。我問他要不要吃稀飯,如果要吃的話,電飯煲里有。他說要吃,但就是不起身去盛,那架勢似乎是等著我給他盛。我心想,11歲的孩子早就應該自己盛飯了,我就裝糊涂,不給他盛,看他吃不吃。結果,到了中午他都沒去盛稀飯!中午做飯時,我問他還要不要吃稀飯,如果要吃,趕緊自己來盛,不然我倒掉了。他這才不情愿地過來盛了稀飯。
這樣的孩子不少,孩子若沒有在幼年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大了就更加難以養成。有的孩子上了高中還要父母擠牙膏、疊被子,這樣的孩子縱然考試成績再好又有什么用?他們嚴重依賴于父母,心理上沒斷奶,精神上不獨立,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差,離了父母便無法生活。不少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智力和成績,不重視自理習慣的養成。孩子上學后,家長辭職陪讀,在學校附近租住,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這些孩子的未來實在令人擔憂——一個連自己的日常生活都照顧不來的人,今后怎么立足于這個社會?
孩子能不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完全取決于家長的態度。如果家長放手,信任孩子,堅持做到“孩子能做的決不插手”,不用家長刻意培養和說教,孩子自然會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反之,如果家長不放手,不相信孩子,擔心孩子吃不好、穿得慢、洗不干凈,這也擔心那也擔心,孩子就無法做到自理。
重點提示:
做父母的總是很矛盾,既希望孩子能夠早點在生活上、思想上、行為上獨立,又害怕孩子沒有這個能力而心軟,出手“相助”?!白约旱氖虑樽约鹤觥?,父母可以這么教孩子,但是說來容易,堅持起來很難,主要是父母不能堅持。既然父母都不能堅持了,孩子肯定樂于依賴父母。也有些父母是這樣認為的——“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這樣的觀念是極其錯誤的,良好習慣是在幼年形成的,等孩子大了就難以糾正了。這樣的孩子是不能走向獨立的。
教孩子獨立應該從什么時候開始呢?生活自理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開端。小孩子就是這樣,不管是生活上的事情,還是行動上的事情,有挑戰性的事情對他才有吸引力,當這件事情失去挑戰性了,他就不感興趣了。這個時候,父母要控制自己出手相助的沖動,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能做的父母決不插手。這其實是父母與自己的抗爭,父母必須要克服潛意識里想幫孩子的沖動。
下一篇:陽光蘇茜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要給予孩子“糊涂的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