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安下一片“恒心”:不走偏鋒,不走捷徑
走偏鋒、走捷徑,是傳統士大夫中的一些人在仕途上躁競表現的主要方式。
偏鋒捷徑之一,就是給皇帝上書言事。有的人讀書一輩子,一直沒有機會當官,又不甘心窮困潦倒、一輩子不能出人頭地,等不及了,就直接給皇帝上書。這些上書的內容不外乎給皇帝提意見、指責大臣的錯誤、對國家大政提些建議,往往危言聳聽,以求引起皇帝的注意,進而得到重用。
顏之推舉了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等幾個人的例子,說明這樣的人即使一時得到皇帝的嘉獎,做了官受到提拔,但因為走的路子不正,不擇手段,最終都沒有好下場。
顏之推說的這幾個人中,朱買臣大家比較熟悉,京劇有一出《馬前潑水》的戲就是講他的故事。說他四十多歲了還在會稽山中砍柴,一邊挑柴,一邊背書。老婆受不了了,叫他別背,他說,我五十歲就會富貴,現在都四十多了,你再等幾年吧,我會報答你的。老婆越發生氣了,說,你這個窮樣子還想富貴?結果離他而去。沒想到他后來因為上書給漢武帝,又受到同鄉嚴助的推薦,終于當了官,還是家鄉會稽的太守。京劇《馬前潑水》是說朱買臣當官以后,老婆想復合,朱買臣在地上潑了一盆水,告訴老婆,潑水難收,復合是不可能的。結果老婆又羞又氣又后悔,上吊自殺了。朱買臣后來官越做越大,竟然做到九卿之一,但最后還是被殺,沒有落到好下場。因為他跟御史大夫張湯鬧矛盾,向漢武帝揭發張湯的隱私,張湯自殺,武帝把朱買臣也殺了。
更典型的例子是主父偃,也是讀了滿肚詩書,始終沒機會做官;后來上書給漢武帝,書中講了九件事,其中有一件是諫阻漢武帝伐匈奴,得到漢武帝的欣賞,拜他為郎中,而且一年中四次升官,越做越大。他喜歡揭發別人的隱私,朝里的大臣都怕他,送他很多錢來塞他的口。有朋友勸他說,你這樣做太過分了。他回答說,我從少年時代起就結發讀書,四處游學,四五十歲了還是一介平民,父母不把我當兒子看待,連兄弟都不愿意接濟我,跟我的人也一個個都跑了,我實在受夠了!大丈夫活著的時候如果不能富貴,享受列鼎而食的待遇,那么就干脆死的時候受鼎烹的待遇吧(“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見《史記·本傳》)。我日子不多了,所以只好倒行逆施。
主父偃的話很典型,非常生動地說出了一個無論如何都要出名,為了謀求富貴不擇手段的古代讀書人的心里話。
中國歷史上的確有不少像朱買臣、主父偃這樣的知識分子。顏之推不贊成這些人的做法,認為這不合乎圣人中庸的教導。《禮記·中庸篇》說:“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顏之推認為這些人就是“僥幸之徒”,不值得仿效。
偏鋒捷徑之二,就是走后門,特別是走“佞幸”(皇帝的寵臣)之門,靠行賄買官。顏之推講到,北齊的末年,就有一些人走這條路子當了大官,一時威風凜凜,“車騎輝赫,榮兼九族”。顏之推沒有指名,但是我們查查《北齊書》,就知道確有這樣的人。《北齊書·后主紀》就說到北齊后主高恒在位的時候,“任陸令萱、和士開、高阿那肱、穆提婆、韓長鸞等宰制天下,陳德信、鄧長颙、何洪珍參預機權。各引親黨,超居非次,官由財進,獄以賄成,其所以亂制害人,難以備載”;又說當時“賦斂日重,徭役日繁,人力既殫,帑藏空竭。乃賜諸佞幸賣官,或得郡兩三,或得縣六七,各分州郡,下逮鄉官亦多降中旨”。顏之推說,這些買官的人“既以利得,必以利殆”,就是說靠“利”(送錢行賄)得到的東西,最后還是會敗在“利”上。
其實,一個人想發達、想富貴,也無可厚非,但是在求發達、求富貴的過程中,也要守中庸之道,不能太躁競,特別是不能不擇手段,不能抄捷徑走偏鋒。顏之推的這些告誡,我覺得即使在今天也還是適用的。西方有一句諺語說:“陽光之下無新事。”我們只要翻開報紙的社會新聞版,幾乎天天都可以找到類似顏之推講過的例子,我就不多說了。
下一篇:家庭性不該再羞羞答答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隔代利多還是弊多?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