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多加一點“小心”:腸不可冷,腹不可熱
如果有人遇到急難向你求助,應該怎么辦呢?顏之推告誡子孫說,在這樣的事情面前,也要謹守中庸之道,該幫則幫,不該幫就不要幫。膽小怕事,只考慮到自己,生怕影響到自己的利益,該幫的也不幫,是不可取的。但是,過分熱心,不該幫的也幫,甚至明明知道對方是干了壞事,也去幫,這也是不可取的。
決定該幫不該幫的原則,根本的就是“仁義”。合乎仁義的就該幫,哪怕自己要受到損失,也不可吝嗇;不合乎仁義的就不該幫。墨子的“兼愛”,游俠的仗義,都不合乎儒家的中庸原則,是顏之推所不贊同的。我們來看看他說的話:
“王子晉云:‘佐饔得嘗,佐斗得傷。‘此言為善則預,為惡則去,不欲黨人非義之事也。凡損于物,皆無與焉。”(王子晉說:“幫人做飯,能嘗到美味;幫人打架,要受到傷害。”這話是說做好事就參與,做壞事就避開,不想與人結黨干不義之事。凡是對人有損害的事,都不要參與。)
顏之推在這里先引用了王子晉的話,王子晉是春秋時周靈王的太子,他講的兩句話也挺有意思的,就是說你幫人家做飯,就會吃到好吃的,你幫人家打架,就得準備受傷。所以顏之推總結說,好事可以參加,壞事就要避開,不義的事不可以幫著別人干,總之,凡是損害他人的事都不能參與。
但如果做這件事可能對自己有損害,卻合乎道義呢?顏之推說,那就哪怕會因此獲罪,也要見義勇為。他接下去講了四個古人的故事,一個是伍員,一個是季布,一個是孔融,一個是孫嵩。伍員和季布都是忠臣,急難時為人所救;孔融和孫嵩則勇敢仗義,救了漢末兩個遭受迫害的正人君子。
我們來講講伍員和孔融的故事吧。
伍員又叫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國人,父兄都是楚國的大臣,為楚王所冤殺,他逃到吳國,后來成為吳國的宰相。他在逃亡途中,過昭關時一夜急白了頭發,有一出京劇叫《文昭關》講的就是這件事。伍子胥出了昭關以后,偏偏又遇到一條大江,正在無計可施之時,突然從蘆葦叢中飄出一葉扁舟,把伍子胥送到對岸。臨別時,伍子胥叮囑駕船的老漁夫,不要向人提起此事,漁夫覺得伍子胥不信任自己,就將漁船劃到江中自沉而死。“伍員之托漁舟”即指此事。
再講講孔融救張儉的故事。張儉是漢末“黨錮之禍”中反對宦官的著名領袖人物。當時宦官專權到處追殺“黨人”(即反對宦官的士大夫領袖),他一路奔逃,許多仗義的士人都因收留他而破家亡身。有一天,他去投奔自己的好友孔褒,碰巧孔褒不在,張儉轉身要走。孔褒的弟弟孔融當時只有十六歲,看他神色慌張,說,我哥哥雖然不在,我難道就不能幫助你嗎?于是把張儉留下。后來事情敗露,孔褒、孔融和他們的母親都說罪在自己,三人爭死,后來朝廷殺了孔褒,孔融也從此名聞天下。
顏之推稱贊孔融等人的行為,他認為,碰到這樣的事,即使有可能讓自己獲罪,也還是應該見義勇為。因為伍員、季布、張儉、趙岐都是忠臣,受到了邪惡小人的迫害,值得舍身救之。但如果只是私人恩怨、小集團的利益,就不值得了。顏之推講到,漢初一個有名的俠客郭解代人報私仇,劉邦的一個大將灌夫與當時的丞相田蚡之間因私怨而大打出手,他認為,像這樣的事就不值得參與。
總而言之,碰到人有急難求救,要視情形決定是否幫忙,要守“中庸”的原則,一切以“仁義”為準,用顏之推的原話就是:
墨翟之徒,世謂熱腹,楊朱之侶,世謂冷腸;腸不可冷,腹不可熱,當以仁義為節文爾。(墨翟之類的人,世人認為他們熱心腸;楊朱之類的人,世人認為他們是冷心腸。心腸不能冷漠,但也不能太熱。總當以仁義為標準來節制自己的言行才對。)
我覺得顏之推這話說得很好,今天仍然可以奉為教導子女處理這類事情的原則。比方說,子女在外邊因為幫助朋友而惹了一些麻煩,做父母的應該弄清事情的原委,不可一概批評,也不可一味袒護,而要以“仁義”為準則。告誡孩子不可多事,不要妄自攬事上身,更是有現實必要性。
下一篇:父母,別拿別人家孩子說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犯錯你真的會懲罰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