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談情說愛、請客送禮、炫耀攀比……成人世界的種種正在侵蝕孩子的天真與純凈
"小大人"的懵懂與成熟
5月4日,山西省省城體育南路芙蓉酒樓二層,一個小男孩抱住一個小女孩親了下說:"我愛你。"小女孩脫口而出:"丟人現眼。"
9歲的牛牛是小學三年級學生。每天放學回家,牛牛最津津樂道的就是班上誰喜歡誰,自己的老婆如何如何。
"時下,類似結婚離婚、老婆老公、我愛你之類的語言已經成了不少孩子的口頭禪,有些初中生甚至能說出連成人都羞于啟齒的話。"劉娟是太原市第51中中學老師,對耳聞目睹的"小大人"現象頗為憂心:穿吊帶衫、超短裙的幼兒園寶寶嘴里哼唱著流行的愛情歌曲;梳時尚韓式花苞頭,踩松糕鞋的初中女生,耳朵上打著N個耳洞;小學生的書包里,印著擁抱接吻等"浪漫"圖案的文具比比皆是;面對命題作文《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一群十二三歲的孩子大寫婚戀,甚至婚外戀,讓老師大跌眼鏡。
孩子的"謀略"與功利
除了著裝和用語,孩子們過于成人化的思維和處世方式也讓家長驚詫不已。
李立在省城某事業單位工作,7歲的兒子樂樂上小學一年級。放學后,樂樂經常要求李立掏錢請班里同學吃零食,說是"禮尚往來"。過年到班主任老師家拜訪,樂樂質問爸爸:"你怎么沒有給老師買禮品,或者送張購物卡也行呀。"教師節時,由于忘了給老師買花,樂樂回來不依不饒:"同學們都給老師送禮物,你們連束鮮花都沒買,我不去學校了。"樂樂的成熟并非個例。網上熱炒的13歲"官樣小大人"黃某,兩歲看《新聞聯播》,7歲讀《人民日報》,戴五道杠,搞慰問題詞,十足的領導做派連大人都自嘆弗如;為了得到老師獎給小朋友的糖,一位3歲女孩要求家長去給老師打招呼;一位網友正在念小學的侄子特別喜歡親戚開車去接他,因為那個親戚有輛好車,讓他覺得"有面子";參加三年級女兒的同學聚會時,一位媽媽發現吃穿用品、考試成績、課外報班、母女親情,甚至家鄉所在地都成了小學生的攀比項目;還有個別學生的勢利之舉:對班主任和主課老師逢迎討好,對副課或"沒用"的老師形同陌路。
提起孩子的城府和心計,一位中學老師感觸頗深:兩名初中女生,平時形影不離,關系融洽,背后卻互相拆臺,在老師面前競相說對方的壞話。初二某班學習一組組長小林由于成績好,受到老師表揚,為此,二組組長小雅不僅當面責罵小林,還領著兩個女生把小林的名字及辱罵性語言寫到學校女廁內。老師調查此事,小雅竟然讓那兩位女生代其受過。
社會的浮躁與現實
"我們的孩子還沒有提問,就被給予一大堆答案。"世界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者、《童年的消逝》一書作者尼爾·波茲曼認為,正是以電視為中心的現代媒介環境模糊了成人與兒童世界的界限,導致童年過早消逝。
"媒體在孩子的成長競賽中充當了催化劑的角色,它提供了許多成年人的經驗,灌輸了成年人的秘密。"山西省教育學會學習能力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李守民表示:"隨著電視、電腦、手機、網絡等信息渠道的日益暢通,成人社會的一切被一覽無余地暴露在孩子面前。電視里各類成人化的兒童選秀節目,讓孩子從小學會了虛榮浮躁;網絡上種種與權錢有關的報道,讓孩子過早領悟了世態炎涼……過多負面熏陶考驗著孩子的鑒別力,沖擊著孩子的童真。"
"學校和老師教育孩子要正直,但呈現給孩子的卻是相反的現實。"李立說:"兒子剛上學時坐在第6排,由于眼睛近視看不清,愛人幾次和班主任溝通希望調換座位,但一直未果。今年過年我給了老師500元錢,兒子的座位很快就調到第3排。"
家長的虛榮與幼稚
劉偉的女兒上小學四年級。開車接送孩子時,碰到行人橫穿馬路,劉偉總愛忿忿地來一句:"撞了你。"一次又碰到類似情況,劉偉還沒開口,女兒已經大喊:"爸爸,撞他。"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帶來很大影響。"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與心理研究中心主任裴秀芳說:"孩子變成'小大人',首先應當反省的是家長。有的家長熱衷給領導送禮、跑關系,有的愛炫耀自己的權勢和地位,有的時常念叨如何掙錢、買輛啥車,有的喜歡領孩子參加成人聚會,甚至以孩子會說'大人話'辦'大人事'而沾沾自喜,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隨著社會競爭加劇,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過多壓力的家長,將焦慮移至孩子身上,強迫他們從小在各種競爭中獲得成功:一位家長花5000元錢讓孩子當上班長,更多父母則傾盡心力讓孩子報班培優,讀名校,進重點班。
留住漸逝的童真
"將孩子放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孩子就會變成什么樣。"裴秀芳建議,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摒棄浮躁與功利,多給孩子展示正面形象。
"社會的影響無孔不入。家長應該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要真正走進孩子心靈,幫助孩子篩選信息,判斷是非,告訴他們哪些是好的,哪些不能盲目學。同時,協助孩子從小制定成長目標和規劃,不僅包括學業目標,還要涵蓋做人做事、身體素質、精神修養甚至財富規劃,讓孩子活得充實自信,培養健全人格。"李守民說。
下一篇:給孩子空間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給孩子講講《弟子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