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高考前,有些父母比孩子更緊張。
1.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
重慶一中帶過多屆高三畢業班的高中數學老師鄒發明提醒,“臨近高考,有些孩子容易情緒波動,家長的過分關心只會讓他們心生不適。”鄒老師建議家長私下跟整天與孩子相處的老師交流,根據孩子的性格、當前的狀況,來制定適合雙方溝通的方法。
重慶市新思維心理咨詢中心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關馨則建議,家長在這個階段不要嘮嘮叨叨,不宜對孩子學習成績過多關注。另外,家長應注重加強和孩子的溝通。“這種溝通要注意技巧。家長和孩子溝通應更多地關注孩子生活中的狀態,幫助孩子轉移焦慮的情緒。另外,家長降低對子女的期望值,也能從另一方面產生積極作用,過高的期望一般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穩定考試心態。家長還應該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調試,及時放松身心,勞逸結合。”
2.當好臨時演員
“不要要求孩子一味地學習,可以在飯桌上、散步時跟孩子隨便聊天、談心,說一些鼓勵的話,但要避免談及分數這種會給孩子壓力的敏感話題,也不要和其他孩子做比較。如果實在要比較,就和學習水平旗鼓相當的孩子比,總結缺點,學習優點。”家住渝北區冉家壩的周曉敏夫妻是“過來人”,去年這個時候他們的兒子也在備戰高考,如今已是重慶大學學生,這是他們的經驗之談。
周曉敏坦言,當時他們比兒子還緊張,但在他面前都會抑制住焦慮,“我和他爸就像演員一樣,每天假裝輕松地跟他交流,不讓負面情緒影響到他。”
3.切忌封建迷信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考出好成績,經常燒香拜佛,甚至請“高人”指點,搬家遷宅。這些都是家長缺乏信心,自我焦慮的表現。這些封建迷信的作法不但不能幫助考生,反而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如搬家改變了平常習慣的環境,不僅在生理上不利于考生最后的沖刺復習,在心理上也給考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并且還會在某種程度上給考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暗示,讓他們產生僥幸心理。因此家長應該給孩子創造寬松的備考環境,讓考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考取好成績。
4.考后不宜過分寬容
作為家長,高考過后,大都會對孩子放松要求。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導致對孩子的管理出現空白,很容易發生危險。
根據往年對高考考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高考后考生平均每天的學習時間從原來的13小時下降為不到1小時,超過25%的考生高考后不再看書。許多家長也由考前的“嚴格監管”變為“寬容放縱”,一些考生完全改變生活習慣,不分晝夜地上網、瘋玩、聚會甚至酗酒。
其實,考生高考后應適度放松,科學調整,不能徹底打亂生物鐘,否則易對身體造成損害。因為從復習、高考到等待錄取通知書這個階段,考生承受著較大的身心壓力,考后如果驟然過度放松,不合理安排和調整生活,甚至完全不學習,容易導致暑假后在新的學習環境中形成焦慮、抑郁、人際交往困難等適應性障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