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家庭關系和早期經驗對兒童人格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兒童早期,父母對兒童的管理方式是日后兒童形成健康人格的關鍵。
——弗洛伊德
從兒子到父親——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家庭生活故事①
作者簡介:
教育學博士,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員,華東師大教育學院青少年研究和培訓中心督導,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會理事。
弗洛伊德不僅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也曾是父母的兒子,更是6個孩子的父親。弗洛伊德說:“家庭關系和早期經驗對兒童人格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兒童早期,父母對兒童的管理方式是日后兒童形成健康人格的關鍵。”
那么,弗洛伊德本人——
他會有怎樣的早期家庭生活經驗?
他的自信、單純、獨立與創造性在早期就注定了嗎?
他的父母對他這個兒子有哪些特別的養育?
當他成為一個父親時,又是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呢?
……
上一期我們談論的是一個偉大的心理學理論家,今天我們將走進這位大師的日常家庭生活,看看他是怎么被父母養育成人,又是怎樣養育自己的孩子的。一位大師由兒子到父親的道路能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
一個被母親特別鐘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征服者的感覺;
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
母親的寵愛
弗洛伊德的母親是一位慈善而虔誠的猶太教徒,她生了七個孩子,弗洛伊德是老大,另有五個妹妹和一個弟弟。母親對弗洛伊德特別寵愛,可能因為他是長子,母親對他寄以很高的期望,在很多事情上偏愛他。弗洛伊德在其自傳中這樣寫道:“可以說,母親總是給予我無限的滿足②,在我的印象中,母親總是溫情脈脈和親切溫暖的。總之,我認為,一個為母親所特別鐘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征服者的感覺;由于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
母親的影響力
弗洛伊德說,母親對他的影響力至少有兩點:
一、對女性尊重與接納。我對母親的熱愛使我在一生中從來都沒有指責過女性背棄了我或欺騙了我。
二、看到了“戀母情結”。我在自我分析中發現,自己從小就有親近母親的特殊感情,而且這種感情具有排他性、獨占性——甚至由此妒忌父親對母親的態度。這使我確信——人從小就有一種“性欲”。
弗洛伊德始終熱愛、尊敬母親。成年后,星期日是他的休息日,不見病人。早晨,弗洛伊德總會去看望他的母親,跟母親在一起時,他聽多于說。星期日晚上,母親和他的姐妹們通常都會過來一起聚餐。
母親對弗洛伊德的影響比父親更深遠。這不僅是因為母親對弗洛伊德給予了深切的關懷,使弗洛伊德對他母親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而且還因為母親比弗洛伊德的父親更長久地同弗洛伊德生活在一起。
“我一直高度地尊敬和熱愛他,他的聰明才智與明晰的想象力已經深深地影響到我的生活。他的死終結了他的一生,但卻在我的內心深處喚起我的全部早年感受……”
早年,負責對弗洛伊德進行教育的,一直是他的父親。
弗洛伊德10歲前接受的是家庭教育,父親是他最早的老師。父親文化水平很低,但會抓緊一切機會向自己的兒子傳授基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父親經常帶年幼的弗洛伊德外出散步,途中不斷跟兒子聊天對話。后來散步成為成年后弗洛伊德最主要的愛好。
在弗洛伊德65歲的時候,同六、七個年輕的同事一起爬山,這些年輕人雖然都是身體健壯的25~26歲的小伙子,但不論在爬山速度還是耐力,弗洛伊德都是首屈一指的。”
父親的尊重
相對母親的溫情與鐘愛,父親對弗洛伊德是既親近又有距離。“他和母親一樣,對我很偏愛”,可能是出于對兒子的高期望,父母一直對弗洛伊德給予特殊照顧。為了保證他的學習,父母為他看書的小房間裝上了當時相當昂貴的油燈。全家各個房間,晚上點的都是蠟燭,唯獨弗洛伊德的小書房是比較亮堂的油燈。弗洛伊德經常看書到深夜,燈油很快就耗盡了,但是,父母親并無二話。
為了讓兒子有一個安靜的看書環境,父母甚至中斷了妹妹的鋼琴練習。
在弗洛伊德的記憶中,父親很給他尊重。他在家庭會議中的意見頗受重視。
弗洛伊德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猶太家里經常召開“家庭會議”,討論家中的一切問題和重要事務。依據猶太教的規定,父親是當然的“會議主席”,家中的每個成員,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都要參加,發表意見,參與舉手表決。
有一次,家庭會議研究給新生的小弟弟取什么名字。弗洛伊德主張取名“亞歷山大”,并給出了理由。最后,全家人(包括父親)都接受了他的意見,小弟弟取名為亞歷山大。
父親的“強勢和尊嚴”
盡管弗洛伊德表現出超人的智慧,文化水平不高的父親始終在他面前保持父親的尊嚴。一次,弗洛伊德當街與父親爭論,父親說:“怎么,你跟你父親對立?我的西格蒙特的小蹄子雖然比我的腦袋更機智,但你休想有膽量同我對立!”
有遺尿癥的弗洛伊德7~8歲時竟然在父母的臥室里尿了床②。父親嘆息道:“這孩子一點也沒出息!”這對弗洛伊德是很大的打擊,以至于當時情景后來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他的夢里,而且始終都同他的累累成果聯系在一起,好像在辯解:“父親,你看,我已經做出了成果!”
不過,父親給予弗洛伊德的期望、尊重與支持是主要的。
父親的影響力
談到父親對自己性格影響,弗洛伊德說:
“無疑是樂觀與單純。我父親很象狄更斯的小說《大衛· 科波菲爾》中的人物米考白先生,是一個樂天派,始終都充滿希望期待著未來。”弗洛伊德的父親總是好心地看待別人和周圍的事物。他雖然是商人,但為人誠實、單純。
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曾經這樣說:
“‘單純’應該是我父親最突出的性格。”
弗洛伊德最討厭把生活復雜化。他一共只有3套衣服、3雙鞋子和3套內衣,就是外出度長假,他的行李也往往簡單到不能再簡單。這一性格對他的研究工作和思想方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之所以能將極其復雜的精神現象分析成最單純的“潛意識”和“性動力”,與他酷愛事物的單純化結構密不可分。
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父親對于孩子的影響力日益受到關注。父親不僅是家庭經濟的主要提供者,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力量。甚至在很多方面,父親與孩子的互動有其不同于母親的獨特意義。
弗洛伊德與其父親的故事,至少有以下三點印證了相關研究:
第一, 父子間約定式的接觸(比如,散步、將兒子拋起的游戲等)與兒子的自信有關;
第二, 父子之間的溫情(愛、尊重、接納與期望)會促進孩子的能力發展,比如取得更高的學業成績、有更高的認知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
第三,溫暖親密的父子關系中,兒童更能形成內在的性別角色標準,如有責任心、顧及家庭等。讓孩子們穿著好的衣服,對于他們的自重、自愛也是很重要的。他是一位和藹可親、溺愛孩子的爸爸父母對弗洛伊德的影響深遠,當他成為父親時,又是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呢?弗洛伊德很看重家庭,不論多忙,每天下午一點左右,是全家午餐的時間,也是一天中全家聚在一起的唯一時間。弗洛伊德進晚餐時,每每已經入夜,孩子們都去睡了。弗洛伊德喜歡聽一家人談天,說一天的消息,盡管他很少說話。有時,哪個孩子沒趕上吃飯,他會以詢問的眼光看看太太,弗洛伊德太太就會向他解釋孩子不來吃飯的理由……
弗洛伊德是一位和藹可親、溺愛孩子的爸爸。他特別注意孩子們的假期和旅游,絕不會因為沒有錢而掃他們的興。弗洛伊德特別喜歡送孩子禮物,而且往往迫不及待,比孩子還心急。他總是在孩子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就把禮物送到孩子的手上……
孩子患病的時候,慈愛的父親總是心焦如焚。
大女兒5、6歲的時候,差一點死于白喉。當時情勢危急,弗洛伊德心亂如麻,問她最喜歡什么東西,孩子說“草莓”。那時候草莓已過了季節,但在一家昂貴的有名商店里,還可以買到。弗洛伊德不顧一切地去買來,就在孩子吃第一個草莓時,引起了一陣咳嗽,把喉頭上的那些白喉假膜吐了出來。第二天起,孩子的病竟然日見好轉。
大家都說,一顆草莓和一個愛子心切的父親救了女兒的小生命……
父親是女兒形成女性氣質的導引者、支持者和認可者,
這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他尊重女兒,像女士一樣對待她們
弗洛伊德說:“她不僅是女兒,也是一位女士。父親是女兒形成女性氣質的導引者、支持者和認可者,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弗洛伊德帶女兒散步時,總是讓女兒走在自己的右邊,用手挽著,彬彬有禮,像女士一樣對待。
弗洛伊德認為,女孩子在3歲左右開始從與母親的一體關系中分裂開來,把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與父親的關系上。她們開始清晰地看到父親的不同,于是更愿于父親接近,讓父親抱,變得柔媚。這時候,父親如何對待女兒,將對女兒未來的人格與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研究發現,女兒的自信與父女間的溫情(親吻、擁抱)有關,與母親的支持(同意、贊揚、鼓勵)有關;父親對于女兒的拒絕(如冷漠、分離、訓斥或貶損)會使女兒日后更可能發生心理障礙(如進食障礙、人格病態、抑郁、品行問題等)。
從弗洛伊德的家庭生活中,不論是他作為兒子的原生家庭,還是作為父親的新家庭,以下三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1. 溫情,一種滲透在衣食住行中的愛與陪伴,既有來自母親的(如:無私的滿足),也有父親的(如日常散步、送禮物、病中陪護等),更有整個家庭的(如每日的家庭聚餐、周末探訪親人及聊天等);
2. 高期望,對孩子滿懷信心與盼望,這是一種對能力的支持與信任;
3. 尊重,給予孩子表達與參與的機會。通過“家庭會議”給予孩子積極表達的機會與權利,讓孩子體驗被尊重與被接納的感受;在生活細節中(比如:讓女兒像大人一樣被尊重,走在男士的右邊)融入尊重,培育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非常有趣的是,在我近來關于兒童“抗逆力”的研究(即面對困難或逆境能“不倒”,甚至轉危為安后變得更有生命力時)發現,培育兒童抗逆力最有效的介入也正是成年人給予他們正面發展的支持與機會。
具體包含了三個要素:
* 關懷;
* 適度的高期望;
* 參與機會。
弗洛伊德的家庭教育非常巧合地體現了這三要素。弗洛伊德強大的抗逆精神——在學習的時候總是在挑戰已有的成果,并敢于冒天下大不韙提出“潛意識”、“性本能”等概念,并自創“精神分析”一派。這些無疑都與他的早期家庭經驗密切相關!
希望父母們在弗洛伊德從兒子到父親的道路上能領會到愛、期望與參與的魅力和意義。
① 參見《弗洛伊德自傳》,弗洛伊德著,廖運范譯,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3月。
②據弗洛伊德的朋友容格說,弗洛伊德一直到成年還患有遺尿癥。所以,他幼年時在父母臥室和自己的睡床上的遺尿并非他的有意識的動作。文/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員 徐浙寧
下一篇:帶孩子看電影先做“功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長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