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上小學 的女孩,是他們班里名副其實的中等生,她的父母對此很是發愁,他們為提高她的學習成績,請家教、報課輔班、買各式各樣的練習冊。女孩也懂事,漫畫書不看了鎖在抽屜裏;剪紙班退出了;周末的懶覺放棄了。她像一只疲憊的小烏,從一個班辛辛苦苦的趕到另一個班。試卷、練習冊,一本本攤在書桌上,頭也不抬的一疊疊地猛做。結果不僅累病了,成績也沒有提高。但女孩在班里確是同學們最羨慕的人,理由是——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樂觀幽默、善良聰明等。她的媽媽鼓勵她說:孩子,你快要成為英雄了!女孩想了想,認真地告訴她的媽媽說:英語老師在上課時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在這個故事中,我也仿佛看到自己女兒的影子,女兒從小就“不思進取”,揚言要當個中等生。我也曾苦口婆心、滔滔不絕地給她講大道理,也曾想辦法調動她的積極性讓她考好分數,提高她在班里的“地位”,當這些似乎都不奏效。
直到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后——
那篇文章大致是說,俄國科學家對中等生當領導、優等生打下手這樣的現象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結果是中等生孩子的情商高,當優等生還在考慮如何著手解決問題、權衡各種利弊的時候,中等生已經看到任務去完成。這些中等生絕不做他們不感興趣的事,不管老師如何大談特談此事的重要性也無動于衷。他們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他們的情商高,而不在于他們的智商。而所謂的優等生一般都很吝嗇、驕傲和目中無人,難于與之相處,他們很看重自己的分數,卻和同學的關系越來越疏遠。這樣的結果就是,無論在事業中,還是在生活中,表現得春風得意的正是那些在中學和大學學習都不太“努力”的人,而那些成績優秀的人卻只能給他們打下手。通常說來,正是過去的中等生建立了公司。而那些優等生中不少人孤家寡人,覺得當領導并不自在,倒是給別人打工更得心應手,因為他們從小就習慣聽命于人,對老師和家長總是言聽計從。他們的生活中不能少了夸獎,還只能在穩定的條件下工作。
每到期末,家長們大多比孩子還緊張,催著寫作業、看書、復習,似乎想把“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古訓再次證實一下。比家長著急,還有老師,半年了,孩子們對本學期知識掌握得怎么樣了?這不僅是對學生的考驗,也是對老師教學水平的檢驗。時間在一點點流失,考試的日子在迅速滑過來。恨不能把學過的東西再“塞”一遍,讓它們刻在孩子們的腦袋里。怎么辦?多留作業,“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中國的老師都知道的。距考試還有一個月時間的時候,女兒就開始抱怨作業多了,說每天在學校的時候所有能利用的時間都在狂趕作業,回到家,還要寫上一個多小時。
老師和家長這么做,不外乎就是希望孩子拿一個好成績,就是一個高一點的分數。
據科學研究證明,考80分和100分,對知識的掌握差別并不是很大,但是對考80分的學生來說,讓他們提高到90分以上,需要花的精力要比拿到80分還要大。
但是,似乎家長和老師都不愿接受這個現實。于是,受苦的就是學生們了。
“媽——您要為有我這樣的女兒感到自豪!”
“喲!我是挺自豪的!為什么這么說啊?”
“我今天數學考了91分,85分以下的都留下復習了,我是不會淪落到那個地步的!”一副得意的樣子。
“我不光自豪,我還驕傲呢我,因為‘驕傲使人落后’,我看你就有點驕傲!”
“我沒被留下,還不能高興一下,‘我得兒意地笑,我得兒意地笑’……”唉,受不了!沒挨留就高興成這樣?
“那你做錯的都會了嗎?”這是我比較關心的。
“會了!您不知道,就7、8個人考85分以上,我容易嗎我?”
“哦!真不容易!其實被留下不是更好?老師給吃‘小灶’。”
“得得,我可不愿意挺老師‘碎碎念’。老爸說明天帶我去看電影……”
“明天不是考試了嗎?”
“考完試去,《馬達加斯加2》。”
“后天不是還考呢嗎?不用復習啦?”
“不用!”我相信,考試前問任何一個小學生這個問題,他們都會這么回答的。也是,復習什么呀?
如果復習這幾下子能把這學期的知識掌握好,那平時的努力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其實,功夫還是在平時。我們對女兒的要求也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當然,不玩也不是天天學習,這主要是指堅持學習,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終身學習”,這個提法很好,因為每個人掌握的知識是有限的,未知的是無限的。家長們,不要再拿分數“壓”孩子了!
考試結束了,女兒的成績還不錯,都是八九十分,我大致問了問班里的情況,他們班的普遍成績都不低。
“你這成績在你們班在什么位置?”她們學校的好處之一就是從來不給學生排名次,但是我希望了解一下大概的情況。
“我啊,也就是一個中等生。”女兒吃著葡萄,漫不經心地說。
“啊?中等生!”我有點吃驚,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等生、優秀生啊?
“是啊!”她看我一眼,用眼神肯定了一下。
“那就是說——你們班多少人?”
“32個。”
“那就是說你在你們班排到11到20之間?”
“啊?”聽我這么說,她好像也嚇了一跳。“沒有那么靠后吧?”然后低下頭,掰著手指頭數了數,“哎呀,我就當個中等生就行了!第幾有什么關系呢?”她繼續吃葡萄。
是啊,誰讓我們一開始就沒有讓她爭第一來的?因為,我很清楚,每一個第一都是暫時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給孩子排名次,誰給我們家長排名次呢?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老師問家長如果你是一個老板,有三個人來應聘,看了簡歷后你會選擇誰?
第一個人:年輕時曾虔誠地相信巫醫,曾經同時擁有兩個情婦,有多年的吸煙史而且嗜酒如命;
第二個人:青年時期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天晚上都要喝大約一升的白蘭地,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而且有過吸食鴉片的記錄;
第三個人:曾是國家的戰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習慣,愛讀書,喜歡畫畫;不吸煙,偶爾喝一點啤酒,年輕時從未做過違法的事。
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和故事中的人們一樣選擇第三個人。答案是:第一個人是弗蘭克林·羅斯福,擔任過四屆美國總統;第二個人是溫斯頓•丘吉爾,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首相;第三個人是阿道夫•希特勒,法西斯惡魔。
是不是覺得很震撼?對一個孩子,請不要先給他們打上某種符號,例如:她數學很差,他作文就是寫不好,她體育不行,他總是不認真,等等,諸如此類的。要知道,這種話會給孩子帶來很強的心理暗示,時間久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那方面不行了。
對于優等生、中等生的概念,我覺得很有必要澄清一下。
每一個孩子對父母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跟別的孩子比是很沒有道理的,十個手指頭還不一般長呢,何況不同基因、不同環境、不同教育……出來的孩子呢?給孩子分“等”是很傷孩子自尊心的事,讓一個沒有成年的孩子承受這樣的壓力是很不人道的!
考了倒數第一又如何?就不是自己的孩子了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一個分數到底哪一個更重要呢?
所以,我們教育孩子,不要只看眼前,要把眼光放長遠,以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用的人為目標。學習是一個過程,只要孩子自己和自己比在進步就好了,何必要跟別人比呢?同樣,成長也是一個過程,不要因為孩子一段時間、一件事做得讓家長不滿意,就否定孩子。把這些不滿意當做“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一種磨練吧,那樣,你就會很開心地陪孩子一起成長啦!
下一篇:家長:學會適時“轉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我現在不想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