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女孩會比男孩更具有同情心嗎?
在男孩和女孩的同情心孰強孰弱這個問題上,人們曾經作過很多探討,神經學家發現男嬰和女嬰在大腦的視覺皮層上有著顯著的不同,男嬰的視覺傾向于注視移動著的物體,判斷物體的位置以及物體的去向,而女嬰則更喜歡觀察靜止的物體的顏色和質地,從而“辨別”物體是什么。在一項研究中,在剛剛48個小時大的嬰兒的一側放置了一個旋轉著的風鈴,而另一側放了一個臉譜,男嬰都轉向了風鈴的一側,而女嬰則轉向了臉譜的一側。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表明女孩更多地關注臉,而臉是可以表達感情的,由此她們能夠通過鏡像神經元獲得更多的情感方面的信息,從而能夠更快地發展同情的能力。并且,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講,這一點也是合理的,女性因為能夠“讀懂”寶寶的需求所以更多地承擔起在家照顧寶寶的任務,而男性則要外出打獵捕食。
而且,隨著孩子不斷成長,女孩會表現得比男孩更富有同情心。事實上,有一些研究顯示小學女生在同情心測試上分數高于男生。原因還未弄明白(除了男女嬰兒在視覺皮層上的差異之外),研究人員指出這種不同也可能源于女孩早期的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也并不是說女孩就能感覺到比男孩更多的同情,而是說她們能夠更好地控制她們自己的行為并且表達她們的同情心。
除此之外,孩子成長的環境也能夠鼓勵或放大這種性別傾向。就像電影《危情羔羊》中,丹·金德倫和邁克爾·湯普森對待男孩的方式比對待女孩表現出更少的同情,其實整個社會都是如此,因此,我們要呼吁大家更加關注男孩的情感生活,并且糾正先前的偏見。比如,在男孩很小的時候,他們就被教育表達氣憤是最能被接受的,而表達悲傷則不然,通常的說法都是“要勇敢!”“要堅強!”“要堅持!”“要做個男子漢!”,甚至是那句老話所講的“男兒有淚不輕彈”,對男孩子的要求就無外乎勇敢和堅強。
這項研究告訴那些男孩子的父母,尤其需要特別關注培養孩子了解別人感受的能力,教他們怎樣觀察人們的面部表情以及其他的非言語交流的信號。施以特別的耐心,我們的男孩子就能夠學會控制他們自己,這種生理上的傾向并不是不能夠改變的。
無論男孩女孩,隨著漸漸長大成人,要擁有豐富持久的人際關系,都需要熟悉他們的感覺調色板,應該知道怎樣用它們去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的任務就是在培養同情心方面要平等地對待男孩和女孩,而不能助長那種“男孩規范”。
這樣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從嬰兒早期就開始激發和建立你們之間的感情紐帶。各項研究曾多次指出,跟父母關系緊密的孩子擁有更多同情和表達同情的能力。
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是黃金法則。這聽起來有些俗套,但事實就是這樣。你想讓孩子怎樣對你,你首先就應該去怎樣對待別人。這是屢試不爽的信條。
培養善良、同情以及關心是需要時間的。培養同情心是一個過程,需要有足夠的榜樣的力量,需要有人耳提面命,也要求有足夠的耐心。
對孩子的感受以及內心想法,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要充滿同情地去回應。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要建立同情心都需要被充滿同情地對待。
確保你對孩子的期望符合他的年齡以及發展程度。那些拒絕分享的孩子并不一定就真的是缺乏同情,她可能只是還太小,孩子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是經過了很長的成長階段的。想想吧,有些成年人尚且不能盡善盡美,何況孩子呢。(參見第49頁中關于自私的部分。)
對于孩子的不良習慣,千萬不能以牙還牙。當孩子打了他妹妹之后,如果你再打他,他并不能了解到“妹妹被自己打是這樣的滋味”,他學到的將是大人打小孩是正常的,而大孩子打小孩子也是正常的,因為他關注的僅僅是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妹妹的感受。
不要時時事事都要求孩子有同情心。要鼓勵孩子去為他人著想,但也要知道,沒有事情是完美的,同情心這種品質是需要時間去培養、需要歷練去完善的。
鼓勵孩子日益進步。積淺成深,積少成多。“你讓你的小弟弟聞了你的冰激凌,也許下次你就會讓他舔一口了。”
對自己的孩子施以同情心吧。有時候,比起對自己的孩子,父母更容易對外人表現同情心,這一點很有趣。要把自己的孩子當做擁有獨立思想的人去對待,了解他的感受,體會他的心情。研究表明,當一個孩子本身的需求獲得滿足時,更容易發展出同情心。那些擁有安全感、有著牢固的感情歸屬并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去為別人著想。
傾聽孩子。花點兒時間去傾聽孩子吧,并不是試圖去解決什么問題,只是為了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如果父母能對孩子積極回應,無論孩子年齡是大是小,都能夠獲得更多的同情心。 多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鼓勵孩子跟你進行交流,同時也能夠表達出你對他的關心。可以說“告訴我發生了什么”,這會表達出你很關心孩子的遭遇,并且可以加一句“你肯定覺得很難過”,告訴他你有多么同情他。
樹立榜樣。孩子——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都是模仿動物。那些能夠真誠地深切地關心他人、對別人尊重并施以同情的父母養育出的孩子,也會擁有這樣的品質。因為你樹立了一個榜樣,讓孩子懂得應該怎樣去對待別人,孩子會將這種榜樣的力量帶進他自己的人生中的。
在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當遇到一些情況需要表達同情心的時候,喚起孩子的注意力。例如,一起看一檔電視節目,你可以就著電視里某個角色的遭遇說:“那個男孩子沒被選上參加比賽一定特別傷心。”或者:“那個女孩子的朋友對她講話那么粗魯,我能夠想象她是什么感覺,真替她難過。”
指出周圍的榜樣。“你看這個售貨員叔叔多有耐心啊!他讓我們試遍了所有的鞋子,他真好。”經過你的指點,孩子會發現別人的優秀品質的。
教孩子把握聲音感覺。例如,孩子可能需要學習領會語氣所傳達出的意思。跟孩子解釋一下為什么他的小弟弟吱吱呀呀叫個不停,那是因為他餓了,這樣就會幫助他對弟弟產生同情。也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進行:用不同的語調說同一句話,讓他猜猜你的感覺。
教孩子把握其他信號。有時間可以陪孩子去觀察別的小朋友,可以在游戲場合,也可以在公園里,甚至可以在百貨商場里。猜猜其他人的感覺并且解釋一下你為什么覺得他會那樣:“我覺得那個小女孩真的是很開心,因為她樂得手舞足蹈的。”或者:“我認為那個男孩子很生氣,因為他把水桶扔了,還快步地跑開了。”
找機會讓孩子去體會別人的感受。通過問問題讓孩子拋開自己去考慮他人,也是培養同情心的一種好辦法。這種方法可以稱為“角色扮演”:“如果你是那個誤了放映時間的女孩,你會是什么感受呢?”提問時,一定要惟妙惟肖,緊緊抓住他的注意力。你可以通過提問了解你真正想知道的東西,而不僅僅是文字游戲。
“我想知道她究竟是什么感受。”
“你能描述一下她的感覺嗎?”
“你覺得她會怎么想?”
“你覺得你也是跟她一樣的感覺嗎?”
“你的感覺會跟她不一樣嗎?”
“你認為你的感覺跟她表現出來的感覺一樣嗎?”
告訴孩子他和別人一樣。孩子更容易對那些他認為跟自己一樣或者有很多相同之處的人表現出同情心。“你知道比利嗎?就是那個去年跟你一起踢足球的小孩,他摔傷了胳膊,三個月不能參加任何體育運動,多不幸啊,他一定傷心極了,如果我們能為他做一個康復賀卡(或者是做一個祝福蛋糕),他會高興的。”
幫孩子變得具有情感素養且善解人意。孩子需要學著去感知自己的各種感受,并能夠表達出來,從而能夠理解別人。
鼓勵孩子表現同情心。讓孩子知道他的善良和為他人著想對你來說是多么重要,但是不要過分夸獎。所有的孩子都能夠自發地為別人著想,他本身所得到的良好感覺就是對他最好的獎勵,所以不需要再錦上添花給予物質獎勵,不需要冰激凌,不需要小禮物,也不需要電影票,你只需要表達一下你的滿足和驕傲就可以了:“媽媽有一個這么關心別人的小孩子,覺得非常驕傲,那個小孩子就是你!”媽媽為他感到驕傲這本身就會讓他感覺良好。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鼓勵孩子站到別人的角度上想問題,讓他回想一下當時自己在那種情況下是什么感受。“還記得你自己沒被邀請參加詹米的生日聚會那次嗎?當時你那么失望那么傷心,所以你做生日邀請名單的時候也想想別人的感受吧。”
創造一個“家庭對話”氛圍。好好想想該怎樣教孩子去思考問題。例如,媽媽坐在餐桌前,這時爸爸就可以說:“兒子,媽媽今晚看起來好累,你知道她每天在辦公室工作有多辛苦嗎?做個律師不容易,她每天要接很多個電話,要處理很多份文件,然后下班回到家還要給我們做晚飯。所以這晚飯多么來之不易啊!嗯,我最喜歡這個意大利面,真香!讓我們吃完后一起收拾餐具吧,好讓你媽媽休息一下。”通過這樣的談話讓孩子了解在各種情況下該怎樣去為別人著想,有些時候是需要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去考慮的。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給他舉例子,詳細地解釋別人的感受。“你不跟伊麗莎白一起玩兒,她肯定很難過。”可以在你的語氣中透出失望。當孩子表現得自私時,讓他知道你對他的感受,但是要記住對事不對人。說“不給你表弟吃雪糕就是太忽略他的感受了”要比說“你這樣做真糟糕”要好。直接地表達出對他的某些行為的不滿是可以的,但是切忌揪住不放。我們的目的是要糾正他的行為,而不是讓他感到內疚。
“我”字當頭。有句老話雖然俗套卻近乎真理,那就是:不要妄斷別人。說“我真的很難過,我剛掃干凈的地板上,你又把鞋里的沙子倒在上面”,這表達的是你的感受,而并不是全盤否定孩子本身,這樣孩子既能夠知道問題所在,又沒有覺得他自己本身被冒犯,而且他還比較容易知道你的感受。
謹慎評價別人。你可能只是隨口一說“那個老人騎車真慢”,孩子可能就記到心里,在他那兒就會認為你是在貶低老人。對人們的種種不完美、缺點以及不幸多說無益。如果你想教育孩子善良、有同情心,那么就需要表達憐憫和同情,而不是去冷冰冰地評價。有一位客戶開著一家商店,他告訴我他見到的一個情景:一位爸爸帶著孩子去買東西,這個爸爸對著自己的孩子說:“你將來可千萬別像他一樣,整天就會包禮物。”你能數出來這句話傳達了多少不良信息嗎?
教育孩子有禮貌,但期望值要適度。禮貌是一種修養,能夠讓人們的交往變得令人愉悅,是創造彬彬有禮充滿尊重的交往的基礎。教育孩子學會講禮貌,同時也是為培養同情心打下了基礎。待人禮貌本身就是在為別人著想,就是站在別人立場上去考慮事情。可能孩子并不喜歡弗朗尼奶奶送他的衣服,可是他還是說了謝謝,因為他考慮到了奶奶的好意。這也是一種同情。可以告訴他:“我知道弗朗尼奶奶送你的禮物你并不喜歡,但你也應該跟她說謝謝。還是要感謝她的一片心意,這樣她會覺得很欣慰的。”或者:“晚餐的確有點兒難吃,但是你還是應該對倫納德太太表示感謝,還是要體諒她,這會讓她很高興的。”
抵制外部的不良影響。
○ 盡量確保家里的書籍和碟片是積極正面的,也可以看一些自然題材的片子,激發孩子對自然萬物的理解和同情,并且了解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 避免孩子接觸那些渲染暴力或展示爾虞我詐的圖文資料。有研究發現,孩子在電視上看到善舉之后,會傾向于模仿,反之亦然。
○ 講講身邊真實發生的故事。以當今社會的英雄人物為榜樣,在電視新聞上或是當地報紙上或者人們言論中聽到看到英雄事跡,就拿來講給孩子聽。例如,最近我聽說有一位藝術家畫了好多因公犧牲的警察的肖像,分送給每個家庭。這種關于犧牲奉獻的故事比較適合講給8歲以上的孩子聽。
○ 擇鄰而居。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選擇好的社區,這一點你可以做到。
○ 可以拿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事跡來講給孩子聽(特蕾莎嬤嬤、甘地、馬丁·路德·金等等,不勝枚舉)。
勿以善小而不為,隨時為孩子樹立榜樣。為提著購物包的人開門,或者按住電梯等著急急忙忙趕電梯的人進來,或者為年邁的鄰居順手倒個垃圾等等,點滴小事,無窮榜樣。
有時候同情心意味著接受身邊的人。周圍某個朋友可能不夠善意,或是冷漠無情,這時要告訴孩子,我們看到的僅僅是表面現象,我們不知道他們身上發生了什么,可能他是在盡力掩飾悲傷、痛苦或是憤怒。同情心就是試著去理解別人的感受,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去接受別人。
鼓勵參加慈善活動,培養孩子博愛精神。無論是通過社區服務組織、教堂還是自發的私人行動去幫助別人,都是同情心的一個重要境界。可以以家庭為單位定期參加一些慈善活動。有時候,孩子本身并沒有能力去做什么,但至少讓他參與其中去體會別人的處境,理解別人的感受。那些在具有慈善傳統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更容易具有慈善精神。可以去選擇一些有組織的慈善活動讓孩子參與。當孩子參與這些活動時,孩子可以體會自己被需要的感覺,同時也有機會讓他們設身處地去考慮一些以他們的年齡無法考慮的事情。
考慮讓孩子養個寵物。如果孩子長到有能力去真正照顧別人的時候,養個寵物不僅能讓他學著養成責任心,也能夠促使他去考慮寵物的安危情況。這也是一種同情。
鼓勵大些的孩子去做個小導師、小顧問、野營小參謀或是同齡小軍師。這樣做不僅會培養孩子的耐心和理解別人的能力,也能夠讓他了解自己的責任,有意識地規范自己的行為,樹立以身作則的意識。
教孩子養成自己的觀點。在當今社會,孩子更有必要知道孰對孰錯,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是淪為社會輿論的受害者——無論是同齡人的言論,還是權威人物的觀點。1963年,耶魯大學的斯坦利·米爾格萊姆作了一項著名的研究,面對一位哭喊著的“受害人”(演員),參與研究的對象在一位身著白色隔離衣的“權威人士”(演員)的帶動和引導下認為自己也身處險境而惶恐不安。甚至在告訴他們這是在演戲之后,仍有65%的參與者還在緊張害怕當中。歷史上實際發生的這種情況也并不鮮見。這種現象值得我們去思考。
下一篇:養寵物可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內向的孩子怎么吃東西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