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前陣子翻雜志,讀到姜文的一句話:“我要想的是通過什么渠道不了解信息。因為信息太多了,我要不斷地屏蔽。我從十年前就說過,知道什么不算什么,要學會不知道什么。”此言不虛,信息時代漫天信息,不說別的,就像書店里滿坑滿谷的育兒經教子書,足以讓家長浩嘆惶恐失神無措不知到底落腳誰家,果然“陰風昧生”——林漢達先生此文選自《向傳統教育挑戰》一書,出版于1941年。七十年后再讀,絲毫不顯過時。文中所斥雖乃彼時國文教學之弊,但推開來想,其間深意,何止于此?譬如家長于育兒理念的學習,重要的是了解自身,了解兒童,千萬“不可再因‘陰風昧生’而犧牲了知識,因思想什么而忘了如何思想”。
——編者
自從五四運動以來,我們才討論到讀書問題,再由讀書問題,討論到讀經問題。不但是討論,簡直還引起了激烈的爭辯。左派說,“人是活的,書是死的,尤其是古書,所以我們不應該讀死書”。右派說,“書是知識的倉庫,古書是不朽的杰作,杰作無時間的限制,永遠是活的,所以我們讀的是活的書”。騎墻派說,“凡事不可一概而論,古書雖已過了時,但也不全是死的。今書雖然摩登,但也不全是活的。不管古書今書,多讀一些書,總是有益無損的”。
這三派的話聽來都有道理,其實都是廢話,尤其是第三派的話不但是廢話,而且是害人的毒素。誰都知道書是死的,因為它是無機體,是不能活動的,然而人是活的,死書未始不可活讀。不朽的杰作自然是活的,不過活的書不一定能供給各人的需要,不必人人都去讀同樣的書。所以前兩派的話等于不說,即等于廢話。但第三派的話“多讀一些書總是好的”是一種陷阱,青年人聽了以為極有道理,于是把工夫都費在讀書上,而不辨別什么書當讀,什么書不當讀。
一、價值的相對論
這第三派的理論,我們可引斯賓塞(Spencer)的話來駁覆。他的教育論中有一篇叫做《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他說:“我們所爭論的問題是非常重大,問題并不在討論什么知識是不是有價值,而在討論什么知識較有價值。一般人對于某種學科能指出某種利益時,以為理由即算充足了;卻不估量他們所指出的利益,是否充足。凡經人們加以注意的學科,恐怕沒有一件不是多少有些利益的。你若下一年的苦工,去研究文章,你或能更明白古時的儀式和道德,以及姓名之起源。你若把英國各城市之間的距離都記熟,則你在一生之中,或者能在這千余件事實中,可以找出一二件事實于你將來計劃旅行時,有些用處……然而在這些事件內,我們須要明白。我們的勞力與將來或有的利益,其比例是否相當。若有人主張把兒童的時間耗費于這樣的知識之獲得,卻因此而犧牲了本來可以得到的更有價值的知識,對于這種主張絕不會有人能夠容忍吧……但是我們應當牢記求學的時間是有限的。這不僅因為我們壽命的短促,也因為生活的復雜,所以我們須特別審慎,使所費的時間能夠求得最大的利益。在你為時尚和癖愛所驅使,以幾年的光陰費于某種研究之前,最好先估量估量:倘使你以同樣的歲月費于其他的事業上,其結果是否有同樣的或更大的價值。”
可見問題不在古書,今書,死書,活書,不在書之有無價值,也不在知識之有無利益;因為無論什么書多少總有一些價值;無論什么知識,多少總有一些利益。問題是在我們以同樣的時間,能否看更有價值的書,能否得到更有利益的知識。若是我們把時間費于讀一些價值較少的經書,或費于獲得利益較少的知識,卻因此而犧牲了本來可以用同樣的時間而得到更有價值的知識,這便是不經濟,等于虛擲光陰。這個道理叫做價值的相對論。林漢達
下一篇: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學前應該識字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