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昨天刊發《暑假生活=打理“莊園”“織圍脖”?》一文后,不少讀者和專家紛紛發郵件積極參與討論。其中,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等專家認為,別把孩子當成罐頭里的“沙丁魚”,對于社交網站這一新鮮事物,家長別急著說“不”,孩子不可能在真空的環境下成長,關鍵看如何引導。
獨生子女希望被關注
社交網站為何會在青少年群體中風靡?讀者韓女士說,目前的中小學生群體是網絡一代,是在互聯網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他們一直在吸收和接受網絡新鮮事物?!吧缃活惥W站形式新穎,有游戲、信息、照片、視頻、音樂甚至3D動畫等,改變了單一的文字信息模式,很符合習慣‘讀圖’的中小學生的胃口?!?/p>
“孩子們在網站上互動做游戲,發表觀點,正反映了他們希望被關注的心理?!睆偷┐髮W社會學系于海教授說,現在的獨生子女一代普遍希望展現自我,被人關注、認可。而一些社交網站恰恰提供了這種環境,使他們獲得充分的話語權?!坝捎诖蠖鄶祬⑴c者都是同學,網絡環境顯得比較真實,也可以消除獨生子女的孤獨感?!?/p>
還有一些讀者認為,中小學生暑期泡社交網站,實際上也折射出他們生活的單調枯燥。讀者吳路說,孩子不喜歡獨處,而現在的居住環境不同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鄰里之間經常串門,小孩子從來不缺玩伴,而社交網站正好給這些“籠中之鳥”創造了一個交往的環境。
不要輕易扣上沉迷“帽子”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會不會沉迷于社交網站,從而引發另一種網癮?心理專家指出,其實不必一逢網絡事物必談沉迷,也別輕易給孩子“扣帽子”。國家心理咨詢師、網絡成癮問題研究者何日輝說,診斷是否患有“虛擬社交依賴癥”,須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第一,至少要表現出由于沉迷網絡社交游戲而導致出現焦慮、抑郁、恐懼、強迫、疑病或神經衰弱等癥狀;第二,表現出來的癥狀已經影響到個體的社會交往功能;第三,前面兩點的表現和行為至少要有三個月。
市教科院家庭教育專家樂善耀說,這是一個網絡化時代,孩子們無法徹底與網絡隔絕,對待社交網站僅用“堵”并不合適,關鍵是合理安排使用電腦時間?,F在不少兒童社交網站引入“防沉迷”設置,家長也可以此為靈感,和孩子商議制訂“上網契約”。一些兒童社交網站也有規定:晚上24點至早上6點關閉服務器;設定每個孩子的連續上網時限為45分鐘,定時提醒運動一下;孩子們每天連續在線兩個小時,就不能獲得“摩爾豆”(一種虛擬的獎勵),游戲速度也會變慢等。
樂善耀建議,家長可每周規定一定的上網時間,超過了這個時間限制,孩子要受到相應處罰,以此建立起“上網需節制”意識,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顧駿認為,如果家長將孩子的暑假生活安排得豐富些,不只是彈鋼琴、學畫畫等,還可以讓他們參加夏令營、社區活動,安排周末郊游等,這樣,壓縮了孩子在網上消磨的時間,他們對于社交網站的依賴程度就會降低。
不妨當作親子溝通新方式
“番茄媽媽”許銘認為,無論何時,家長和孩子應該建立共同的語言環境,不妨將社交網站、微博等當作親子溝通的新方式。許銘說,孩子沉迷于某樣事物,其實源于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斷檔”。孩子喜愛玩社交網站,起初都會興奮地和家長討論,如果家長表現得很反感,或者拒絕傾聽,則會給他們傳遞“父母不愿了解自己”的信號。等到孩子再深陷其中時,就會對教導和制止產生抵觸和抗拒情緒,不愿意再作交流。“最好的辦法是一開始就介入,家長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有了共同語言,就有了交流基礎,家長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動向,及時糾正?!?/p>
于海教授建議,家長與孩子的網絡溝通別太“刻意”。有的家長因為孩子申請了微博,自己也去申請,結果關注對象中只有一人——自己的孩子。孩子覺察出來以后,會表現得很反感,認為父母其實是在監視自己。家長可以通過微博與孩子分享新鮮信息,通過社交網站與孩子一起建設“莊園”,也可以參與、評論孩子在網站發起的話題等,讓彼此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無間。(記者 彭薇)
下一篇:讓寶寶參與勞動的親子游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好的親子關系就是最好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