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時代不同了,如今的“當家婆”不再是《紅樓夢》里寶玉的老祖宗了,而是5歲的小妞就能替大人們當家做主了。小小“當家婆”璐那一言一行所表現出來的趾高氣揚似乎在說:“世界是你們的,更是我們的!”
璐出生后第一次去中國時,對于爸爸、爺爺的故土,媽媽、姥姥的祖國,有著本能的熱愛和親切。“China!”在美國的機場,她一看到美國西北航空公司乘機入口處掛著的這塊國家大牌,她就跳起很高并大喊一聲。站在一旁的航空小姐抿嘴而笑,頗能欣賞璐那種美國式的夸張。在飛機上,她跑前跑后,一下子和前前后后的乘客打成一片。一天一夜的交流后,她像個“外交部長”,把許多國際友人的姓名叫得清清楚楚。鄰座金發碧眼的美國老太看著這個留著黑色童發的中國“小孫女”,被璐的興奮、忙碌勁所感染。她慈祥地微瞇著雙眼,歪著頭問道:“多大了?”
璐很自信而又充滿挑戰地反問:“您猜猜看!”
“3歲?”
璐聳聳肩,搖頭賣官腔道:“嗯——嗯——”
“4歲?”
璐爽快地說:“不對!”
老太半信半疑,不知這東方“小巫婆”在耍什么花招。
“5歲?”
璐很失望地拖長音道:“還是不對!”
老太幾乎有點生氣地問:“你到底幾歲?”
為了重審她的精確性,璐拉起身上那件小狗紅毛衣上的三個小骨頭狀的紐扣數“1歲、2歲、3歲”,再掀起衣服,指著小肚臍眼說:“再加半歲。”璐抬起頭,“一共3歲半!您明白了吧?”
老太笑起來,被璐這個中國人的“認真勁”所折服:“哈,你這個小甜心!”
繞了大半個地球后,來到中國北京,璐的時差還沒繞回來。于是,在北京時間的深更半夜,她大唱:“OId Mac Donald had a farm,E-I-E-I-O!On that farm he had a duck,E-I-E-I-O(老麥克唐納有農場,咿—呀—咿—呀—歐!在那個農場,他有一只鴨,咿—呀—咿—呀—歐)!”在北京時間中午的大夢里,她夢囈著“Megan”——她在美國幼兒園里最好的朋友的名字。
在一次親友晚宴之前,父母開玩笑地說:“把璐就留在這兒吧,爸媽先回美國上班了。”璐一聽,好好的心情就變了天,她哭得嘩啦嘩啦,沒完沒了:“爸爸不要我了,媽媽不要我了,我不吃飯了。”再勸再哄都為時已晚,這場“雷雨”足足就下了一個小時!小小“當家婆”就像人生的“大哲人”那樣提醒著父母:珍惜生命,養育孩子,父母有責,難道你們想躲避生命所必須承受之重嗎?
璐一直渴望有兄弟、姐妹作為她的玩伴:“不巧得很,我不可能有姐姐或哥哥了。”她在客廳的小角落,玩著娃娃,自言自語地和她想象中的妹妹娃娃交談說:“不急,不急,我給你喂奶,喂飯,我給你講故事。”在一家美國兒童玩具店,小小“當家婆”抱著一個和她個頭一般高、“中國制造”的Barbie(芭比)娃娃,喊著要買回家當作父母給的禮物。她的媽媽對爸爸說:“一百多美元呢,太貴了。不能讓璐像國內的一些小皇帝,見什么都要買。滿足不成就在地上耍賴,那樣對小孩成長不好。”只見璐伏在包裝Barbie的漂亮紙盒上哽咽著:“我要Barbie,我要妹妹!”她的淚珠大滴大滴地落在光滑的硬紙盒面上。被璐的淚珠浸潤而變得心軟的媽媽對爸爸嘆道:“唉,遠在美國,她平時沒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嬸嬸、阿姨、舅舅在身邊隨時來寵愛。她也沒有表姐、表哥、堂弟、堂妹可以經常在一起玩耍。她要比國內的中國小孩和這兒的美國小孩更孤單呢。”
“Barbie事件”以后,璐在父母面前“變本加厲”地宣揚她的“家庭計劃”:“今年,我希望我們家多添一個小妹妹!”她在迪斯尼樂園的“Wish Well(希望井)”旁也做了這樣的新年祈禱。某天,當她看到媽媽的小腹顯得微微凸起時,她忙問:“小妹妹馬上就要出來了?”媽媽說:“對不起,這是今晚吃大餐的結果。”璐變得很不耐煩了:“媽媽,你今晚就給我生一個小妹妹吧,生不成,干脆生個小猴、小貓吧。”
一個周末的早晨,“小小當家婆”從她的小臥室悄悄走來,提著濕濕的小睡褲,略有不安地站在父母床前“負罪請安”:“媽媽,我昨晚做夢,夢到自己抱著小妹妹在彎彎的月亮上蕩秋千,然后又夢到自己乘著降落傘,剛好落在抽水馬桶上了……”
幼兒園老師讓小朋友們每人列舉一件能幫家里大人做的事。璐拿回來的一張紙條上寫著:“我要幫助父母洗碗。”晚飯結束后,璐大嚷著要做“小幫手”。媽媽就把塑料小圍裙圍在璐的身上,讓她幫著沖洗已經涂上了洗潔精的碗、盤、杯。媽媽走開去接一個電話,璐就自己抹干了一個最雅致的日本小瓷碗。她把它戴在自己的頭上,在廁所洗手池上的鏡子前,搖頭晃腦地欣賞著這頂絕妙的“小婦人帽”。
不一會兒,媽媽聽到咣當地一聲“巨響”,接著是一聲聲比“請求原諒”搶在先的大哭……
“小小幫手,你‘助人為樂’的精神,我全領了,只可惜那件平時媽媽舍不得用的日本餐具藝術品了。我不打罵你,你自己打自己小屁股一下吧,我不想落得個‘虐待孩子’的罪名,這在美國法律上是‘上綱上線’的。”媽媽在心里對自己說。
“以后不這樣做了,好嗎?”媽媽忍氣來了個美國民主式的協商。
“媽媽,謝謝你不訓我。”
“女兒,謝謝你快快長大。”
美國的“住家聯合會”只組織某個“居民區”一年一度的燒烤聚會,主持復活節小孩找蛋活動,或管理每家門前幾棵公用大樹。它的功能遠沒有“小小當家婆”所具有的那種中國“居委會主任”似的“貼心”和“細致”。她生在奔放的美國,同時又有一顆細膩的中國心,這著實感動她的父母。她觀察著周圍亞裔大人之間的交流:為什么他們不像美國電視劇上的那樣彼此甜甜地稱呼她和大熊都喜歡吃的“蜜糖”或“甜點”呢?她納悶那“熱水瓶”似的亞裔大人為什么很少在彼此或她的面前說“親愛的”或“我愛你”呢?她真搞不懂亞裔的大人到底是否相愛,為什么他們不像迪斯尼出產的電影《美女與野獸》《水晶鞋與玫瑰花》中的王子和公主那樣扶肩搭背,難舍難分?“小小當家婆”“無所不能”,但她對東方式的“含蓄”實在覺得高深莫測。
幾次,爸媽在大聲討論一件事情時,各自的嗓門變得高亢后,她會像“聯合國安理會”那樣從中調解:“媽媽!”“爸爸!”她用特別的音調叫出來時,爸媽的聲調也變小了。爸媽忙做解釋說他們是在討論,而不是在爭吵。為了在璐面前言傳身教,“樹立文明新風尚”,父母會彼此搭搭肩膀,“作態”和平給璐看。璐這才放心,像小大人似的嘆口氣道:“唉,我搞錯了。”
如果說璐體會不了東方式的愛,她卻可以把美國式的愛運用自如。在感恩節、情人節、母親節時,幼兒園總有一些讓小朋友表達自己“多情”的小項目。在感恩節,老師讓班上20個小朋友各在小的通訊刊物上表達一句感謝的話,別的小孩說最感謝美食、玩具、書籍等等物質的享用,唯有璐與另外一個小男孩說:“我最感謝我的媽媽!”在情人節、母親節的時候,璐會在卡片上貼滿紅色的小小“心”狀的粘紙,寫上她的話、畫上她的“印象派”畫,送給媽媽,使得大人渾身舒坦坦的。
一次,父母在電視上給她播放從國內帶到美國的卡拉OK少兒影碟,有情有義的小小“當家婆”看著畫面上小朋友一邊敲鑼打鼓,一邊高唱著《少先隊員隊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小小“當家婆”對那雄壯、豪邁的表演很是羨慕,她抬起頭問道:“媽媽,我是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嗎?”
下一篇: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關注早慧孩子的身心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