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這不僅僅是孩子們的節日,更是所有有童心的人的節日。80后,那些曾經的小皇帝、小公主們,如今也已為人父為人母了。與現在的孩子相比,80后的童年或許沒有那么多的玩具,卻有那么多豐富多彩的游戲相伴。
在這個“六一”,讓我們帶領孩子重溫80后媽媽們小時候玩過的經典游戲。孩子們,這些游戲,或許沒有你的機器人那么高科技,沒有你的洋娃娃那么昂貴,但是它一樣可以帶給你無限的想象力,無邊的快樂!
童年記憶:
小時候玩過家家,最喜歡的是學大人做飯,沒有餐具,我們就自己發明。隨便找些瓶瓶罐罐,然后再改造一下就可以了。做飯的鍋很多時候就是一塊厚紙皮,把泥沙放在厚紙皮上那就是我們在煮飯了。摘些樹葉,然后用竹枝攪拌一下就是在炒菜了。飯菜做好后,我們還真的像模像樣地擺上桌子開始吃飯呢。
現在想來,“過家家”是孩子對成年人生活的一種向往吧!那時候的快樂是多么簡單啊!
教你玩兒:
人數要求:兩人以上。
場地要求:視游戲內容而定。
道具要求:布娃娃、鍋碗瓢盆等。
一般規則:過家家的規則是動態的,游戲過程中因扮演的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子規則。玩過家家時,幾名兒童分別扮演“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游戲的方式主要是模仿大人過日子,如做飯、洗衣服、買菜等。游戲的道具,大多都是用手邊就能找到的一些東西來代替,比如大人們不用的破布片,他們手里的布娃娃,路邊的花花草草等。
童年記憶:
小時候,每當秋風乍起,小蒲扇似的楊樹葉,一片片地隨風飄然而下,厚厚的鋪滿路邊小徑。我就和兩個表姐一起比賽玩拔老根兒的游戲。記得我曾有過一根棕黑色的“常勝將軍”,小伙伴輪流與它較量都被它“咬斷”。表姐曾想用她全部老根來換我的“常勝將軍”我都沒舍得換。
光陰似箭。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每當看到楊樹葉飄然而下的時候,都會引起我對金色童年的回憶。
教你玩兒:
人數要求:2人
場地要求:不需要場地
道具要求:草根或者樹葉的莖
一般規則:兩個人把各自的葉莖交叉在一起,然后反方向拉扯,看誰能把誰的拉斷。記得要選成熟了的大楊樹葉,葉莖要粗壯,以深黃和淺棕色為上品,太綠了就太嫩,韌性差。
童年記憶:
80后基本都玩兒過“跳房子”的游戲吧。它可以算是最廉價的游戲了,只要一支粉筆、一塊石子兒就可以搞定。幾個人一起玩的過程中,不但活動了身體,還讓我們體會了怎樣合作,這比書本上的大道理來得鮮活多了。跳房子游戲花樣極多,游戲時,小石頭必須一格一格地往前踢,不得越格,不得壓線,否則判為失誤。有時一邊玩還一邊唱:“正月十五黑咕隆咚,樹枝不動刮大風,刮得面包吃牛奶,刮得火車上天空……”
跳房子運動量雖不算大,卻可以鍛煉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培養機智、果斷的意志品質,鍛煉平衡技巧,非常適合老少同玩。
教你玩兒:
人數要求:2人以上
場地要求:自畫場地
道具要求:小石頭或其他類似物
一般規則:(1)布沙袋或石塊或瓦片,必須一格一格地往前踢,不得越格,不得壓線,否則判為失誤;(2)中途失誤,可在下一輪輪到時,從失誤格開始繼續往下跳;(3)不得在方格內久留。
童年記憶:
跳皮筋是小時候最愛的游戲了。現在想來,那分明就是一款在皮筋上跳舞的游戲!一邊跳皮筋,嘴里還一邊哼著童謠,多健康的游戲啊!
為了不淪落到每個課間十分鐘都撐筋的份兒,我們每天回家都要苦練技術。有的女孩子技術好,有的技術差,每次跳,我們都得重新分組,以免跳得好的都擠到一組里去,否則我們一天也別想跳一次。還有每次跳前也要重復規矩,大家也決不違規。如果班上轉來了外地的同學,會帶來新的規則,我們也會煞有介事地開會討論,取長補短。我們也會邀請男生加入,有的人跳得比女孩還靈巧。分組時,跳得好的男生和長得帥的小男生都是大家爭取的對象。哈哈!有時候還要靠男生撐筋來增加高度,給對方制造困難呢!
教你玩兒:
人數要求:3人以上
場地要求:空地
道具要求:皮筋或松緊帶。
一般規則:跳皮筋分為單人跳和集體跳兩種。單人跳由二人拉著約3至4米長的皮筋,在皮筋的中間單人跳或多人依次輪流跳,集體跳是將數條皮筋拉成各種圖案,如三角形、四方形、五角形、多邊形、菱形、斜線形、人字形、八字形、波浪形、扇面形等。由許多人同時參加。跳皮筋的動作花樣是由若干基本動作組成的聯合動作。一個聯合動作跳2×8拍,在兒歌或音樂伴奏下進行跳躍。
童年記憶:
丟沙包是童年時我最喜歡的游戲。那時候,我最喜歡的是很多人一起玩,為了躲避投手的攻擊,大家都會舉著胳膊、抬著腿,吱哇亂叫著左閃右躲,出現撞人事件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了。說實在的,因為大家都急著躲閃,所以很容易撞在一起,而且會撞得很疼,但是為了求“保命”,誰還有心思想那疼不疼,都是互相一笑抿恩仇,然后就去大義凜然地舍己救人去了。
在飛來飛去的沙包中,在左躲右閃中,在嘻嘻哈哈中,我們80年代的孩子不知度過了多少個快樂的日子。
教你玩兒:
人數要求:3人以上
場地要求:小型空地
道具要求:沙包
一般規則:人分成兩撥,一撥橫列在場地中間,另一撥選二人站在兩端。開始后,由兩端的孩子中的一個持包,丟向中間的一撥,丟中了誰,誰下場;丟不中,則另一端的孩子撿包接著丟,場上的一撥孩子必須不斷地轉身,面向持包人。他們可以躲包,也可以接包,如果把丟過來的包接住,則對方失分,有下了場的可以被救活。丟包講求速度,丟的一方速度一快,躲的一方容易亂陣腳,也容易躲閃不及,更不容易接包。
童年記憶:
小時候家里不富裕,小孩子也沒有什么可玩的,常常用簡單的東西創造快樂,小小的繩子就成了手中的趣味玩具。
翻繩的記憶,不僅那些層出不窮的神奇花樣,更是讓人難忘的姐妹之情。小小的繩子在兩雙小手中過來過去,這時候天地是靜靜的,只有姐妹的小手在翻、繞、騰、勾,兒童世界變得神奇莫測,偶爾一個人不小心翻成線疙瘩,結果打鬧一片,往往在大人的呵斥中收場,可不久,卻好了傷疤忘了疼,又往一起湊了。
翻繩,幾多糾纏,幾多夢休,幾番雨打風吹去,那童年清晰而溫暖的快樂卻從未褪色。
教你玩兒:
人數要求:2人
場地要求:不需要場地
道具要求:毛線(閉環)
一般規則:拿一根毛線,兩邊接起來,在手中經過一定的變換形成各種各樣的圖案。
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們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就開花。
小皮球,駕腳踢,馬蘭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
周扒皮,會偷雞,半夜里起來學公雞,我們正在做游戲,一把抓住周扒皮。打又打,踢又踢,看你還偷雞不偷雞。
我是一只小青蛙,張開嘴巴叫呱呱。請你不要嫌我吵,田里害蟲歸我抓。
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里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
橡皮筋,腳上繞,繞在腳上跳呀跳。像飛雁,似小鳥,先跳低來后跳高。跳過山,跳過海,跳過祖國臺灣島。見親人,小同胞,同跳皮筋同歡笑。
柳樹彎,柳樹彎,柳樹彎到小河邊,河里的魚,河里的蝦,河里的青蛙叫呱呱。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我在大橋看北京,看到了北京的天安門,毛主席是我們的大救星。
《神筆馬良》:由我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理論家洪汛濤于20世紀50年代創作。《神筆馬良》在國內家喻戶曉,馬良形象深入人心。馬良已經成為中國兒童智慧、勇敢和正義的化身。
《黑貓警長》:1984年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推出的動畫片。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的黑貓警長形象,他偵破了一個又一個案件,保衛了森林的安全。各個角色的表情刻畫非常到位,故事情節也特別適合兒童的心理。
《阿凡提的故事》: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于1980年發行的一部木偶動畫電影。以傳說人物阿凡提為主角,整部動畫電影分為十幾個小故事。阿凡提倒騎毛驢滑稽而幽默的形象和他使人忍俊不禁的笑話,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
《葫蘆娃》:是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于1986年原創出品的十三集系列剪紙動畫片。七只神奇的葫蘆,七個本領超群的兄弟,為救親人前赴后繼。
《藍精靈》:1958年,比利時漫畫家皮埃爾·庫利福德創造了“藍精靈“這個藝術形象。故事講述了森林里一群藍色的小精靈和邪惡的巫師格格巫斗爭的故事。
《巴巴爸爸》:是一部法國系列連環畫,1981年在美國首播,風靡全世界。巴巴一家可以變成任何東西,“巴巴爸爸”在法語的意思是“爺爺的胡須”,而松軟的像胡須的棉花糖也叫做“巴巴爸爸”。
下一篇:給孩子送禮要送得有“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該不該給孩子物資獎勵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