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沒有理由逆反
通過長期的觀察與了解,筆者發現,要求得不到理解與滿足,也是孩子“逆反”的諸多原因之一。
其實,任何人在其每一個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有相應的要求去促使自己不斷地通過努力去得到并獲取滿足。孩子也是一樣的。處于少兒時期的孩子,他們的要求雖然比較簡單,但是也只能通過借助父母才能實現。體現在物資方面的要求,主要是玩具或是他們認為好吃的東西;精神層面的要求則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比如希望爸爸媽媽陪伴著外出娛樂,希望爸爸媽媽為自己講講故事等等。慢慢長大后,就會增加與學校的人和事有關的需求。
1、不要簡單拒絕孩子對物資的要求
這些年來,雖然計劃生育國策使得家庭養育子女的負擔減輕,獨生子女成長所需的物質基本上都能到滿足。然而由于社會的日趨繁榮,孩子的玩具、娛樂世界五彩繽紛,也并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跟上這些眼花繚亂的變化的。而且,很多家長都能理性的認識到,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并不見得是好事。因此,當幼小的孩子提出一些重復的、不合適的、“過分的”消費要求后往往會被拒絕。在這里,無論家長出于經濟的原因、還是因孩子的要求是重復的、不合適的、“過分的”而表示拒絕,我認為都是應該的。但是家長再拒絕的同時,一定要對孩子的要求表示理解,而且也要做到讓孩子理解父母的“拒絕”。
比如,很多孩子總喜歡吃“肯德基”并不是因為這個東西有多好吃,而是因為看見別的孩子吃,或者覺得吃“肯德基”能顯排場。盡管家長認為“肯德基”并非健康食品,孩子不能常吃并因此拒絕,也要細心地問問他為什么喜歡吃“肯德基”,或者問他是喜歡里面的雞腿、還是油炸土豆、還是附帶的那杯飲料。知道答案后,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別的地方買給孩子他最喜歡的那一樣,也可以自己在家里仿照那樣的味道做給孩子吃。用這樣的方法既可以消除孩子對“肯德基”的迷信,也要讓孩子知道家長拒絕常帶孩子吃“肯德基”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父母同時要了解孩子對自己這種做法的感受,不能因為認為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就可以“我行我素”,將自己的看法、做法強加于孩子,無視孩子的心理反應。雖然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但也不要簡單地拒絕。
再如:孩子要求家長買一個MP4聽聽音樂。父母如果因家庭并不寬裕不愿意買,也要對他喜歡音樂的興趣表示贊賞,同時與他商量,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持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
2、重視孩子的精神需求
當然,由于孩童時期的這些要求簡單,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很容易滿足孩子物資方面的需求。然而,這種家庭的父母往往忙于工作,或者基于“只要能無條件滿足孩子對物質的愿望,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護”的認識,也可能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并不在意。于是,一些孩子為了能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常常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故意毀壞家里的物品;無止境地索要東西……以至于上學后,故意不好好學習報復家長的“漠不關心”,甚至有的孩子會采取極端的方式吸引家長對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前不久中央臺電視臺“社會與法”欄目中的報道一個有錢人家里的孩子,父母都各自忙著掙錢,除了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其它方面一概無暇過問。于是這個孩子開始以“偷盜”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可是這個孩子的小偷小摸并沒有引起家長的特別注意,于是慢慢地他居然偷盜成癮,到后來對一般的物品不感興趣轉而專門盜竊汽車,汽車偷到手后他把玩一陣就會將其丟棄然后再偷。這個孩子被公安機關抓獲后坦言,自己并不缺錢,但他一看到汽車就想偷。他說,他最開始的偷盜就是為了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后來慢慢衍變成以這種方法報復家長!在“今日說法”、“社會與法”欄目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這是非常讓人痛心的教訓!
因此,對于那些富裕家庭的父母,當孩子以無休無止的方式向你提出物質要求時,是不是應該留意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并由此提醒自己注意: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否有了問題?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些東西?為什么孩子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3、了解與理解孩子學習方面的想法與要求
隨著孩子進入學校學習,他們的生活范圍擴大了,接觸到的人和事越來越多,父母與孩子面對面接觸的時間卻越來越少,因此,家長更是要注意花心思對孩子的情況有所了解。尤其是得知孩子類似“不想上學”、“要求轉學”的一些想法與要求時,家長更不能掉以輕心。這里的兩個事例可以讓父母警醒。
一個名叫小新的13歲農村男孩,平日里懂事、乖巧、聽話,可是當他接連幾天躺在床上表示不愿意上學時,家人只是以為他生病了,帶他看過醫生被告知孩子沒有病后就再沒理會。未料那個星期天的中午,他趁家人睡午覺的時候,用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后,家人才從他的日記中得知是因為在學校被人欺負,他既不敢告訴老師,在家里也找不到人訴說,于是選擇了絕路。其父后來回憶說,由于大人一直忙著在外面打工掙錢,平時幾乎與孩子沒有什么交流。出事的頭一天,孩子將頭靠在父親的肩上,可是不習慣與孩子親熱的其父卻叫他該干嘛干嘛去,絲毫沒有從這些反常的舉動中意識到什么。鑄成大錯后父母痛苦不已,但已回天乏力!
我的一對夫妻朋友有一個漂亮、開朗、聰明的兒子。孩子上重點高中住校后,父母因為工作忙,就不怎么過問孩子的情況了。上高中不久的一個周末孩子回家告訴父母,自己不喜歡現任班主任,希望能夠轉到別的學校。可是他的父母認為是孩子不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心想過一陣后就會習慣了。哪知孩子多次提出要求未被理會與重視后,干脆再不與父母說什么,直到有一天孩子回家后不再去上學,家長才感到事態的嚴重??墒怯捎诒缓雎粤溯^長一段時期,孩子已不信任家長,無論父母怎樣積極為他轉學、怎樣勸說,他都我行我素、自暴自棄,白天睡覺晚上打游戲。孩子的父母痛心不已地說,如果當初他們能重視孩子的要求,仔細聽聽孩子不愿意在原來的班上就讀的原因,盡早與班主任溝通;到其他任課老師、孩子的同班同學那里全面了解情況;及時地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理,也就不會發展成這樣不可收拾的局面了。
父母理解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能夠理解”孩子,是一種習慣的養成。筆者相信,能夠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是沒有理由逆反的。
下一篇: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必逆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畫筆下的媽媽是啥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