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同情心VS同理心
擁有同情心的孩子,懂得體諒他人,而具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將他人的感覺內化為自身的感受,這樣的好美德,對于孩子的人際關系與挫折忍受度,都有所助益。透過一些小撇步,從小開始養成孩子的同情心與同理心絕非難事!
同情心與同理心在字面上僅一字之差,但是意義與程度卻不相同。擁有同情心并不等于就會有同理心,但是有同理心的人,一定擁有同情心。同情心可以解釋為“在情感上與他人有共鳴”,而同理心的范圍更深一層,除了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以外,在認知上,更能融入別人的角色,感受對方當下的心情,層次更高。不論是同情心或同理心,都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必須透過后天的引導,來認識自己與他人。
同情心是與生俱來的?
有些說法認為,剛出生的小嬰兒,就開始擁有同情心了。一群新生兒在育嬰室里,只要有一個寶寶哭,其他小寶寶也會跟著哭,紐約大學心理系教授霍夫曼,將此行為稱之為“同理心喚起”,認為此反射性哭泣的能力是天生的。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1歲以前的小小孩,認為自己本身與外在環境是一體的,當他感覺到別人在哭,就會跟著一起哭。這樣的情況要到l歲之后,認知發展趨于成熟時,寶寶才能區別出來,自己與外在個體、環境并沒有關系。
嬰兒室的寶寶聽到有其他同伴哭時,會跟著哭,不見得是同情心所致,而是受到環境氣氛的影響。社會行為發展中,0到4歲幼兒處于自我中心期,尚未發展出同情心與同理心,爸爸媽咪可以藉由提供適當的機會、方法及學習經驗,幫助幼兒發展同情心與同理心。
幼兒同情心、同理心的發展
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出現,與孩子的能力發展有關。l歲以后的寶寶,可以開始區分出自己和其他個體,知道別人難過,與自己無關,不需要跟著表現出難過的樣子。2歲左右的幼兒,認知發展更趨成熟,可以和他玩角色扮演,或是想像游戲、象征性游戲,孩子感受能力越來越好,能從角色扮演中,去了解其他個體,并站在別人的立場與位置上去為對方著想。
同理心需要有足夠的認知發展與后天環境的引導,才能慢慢表現出來,所以大概要到2歲以后才會慢慢出現。當然,如果孩子的認知發展不夠,就沒有能力去了解與體會他人,同理心也就難以產生。
因個別差異不同,有些孩子受到較多的外在刺激,同理心可能會較早出現,而接觸經驗少的孩子,甚至可能4歲多才會發展出來,視刺激與經驗的多寡而論。
女生比男生有同情心?
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有悲天憫人的精神?這樣的說法,是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實際研究顯示,男女具有同情心、同理心的差異并不大。會產生這樣的刻板觀念,可能與社會文化本身所賦予男女教養方式的不同有關。多數男生被教育為必須堅強、不可輕易流淚,否則就像娘娘腔;而一般人和小女生講話時,語調部會變得柔和,當她哭泣時,會想去安慰她、理解她的情緒,因此在文化上就已對性別角色加以限制,造成此既定印象。
上一頁123下一頁下一篇:生長環境好的孩子智商更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美國:在生活中學環保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