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常和父母在溝通中建議父母要高質量地陪伴孩子,高品質地陪伴不僅要求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納孩子,更要與孩子的心靈同在。只是在很多時候,父母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向孩子灌入或傳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希望孩子能夠理解、配合自己,并且希望孩子能夠滿足自己的期待和要求,但往往卻忽視了孩子向自己傳遞過來的信息,沒有理解到孩子的真正需求。
舉個例子,有個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乘坐地鐵,列車快來時,孩子對他們說:“爸爸媽媽,等一下我們三個人要坐在一起!”爸爸媽媽聽了隨口答應說著:“好,好!”一會兒車門開了,大家走進車廂才發現,只剩兩個連在一起的空座位。于是爸爸媽媽對孩子說:“只有兩個空位子了,只能兩個人坐,不能三人坐在一起了。” 孩子想了想,說:“那我不坐了,我要和爸爸媽媽站在一起。”孩子的父母聽到孩子這么說,立刻開始規勸孩子說:“去,去,去,有座位不坐!你快先去坐上,座位不夠了,你不要鬧了……。”可孩子堅持不同意。最后弄得一家三口誰也沒坐成,而且全家人都非常不高興。
如果爸爸媽媽當時能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孩子所表達出來的信息,可能就能避免這場不快。這個孩子幾次說的話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我要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也就是說坐或者不坐,對孩子來說都是次要的,全家三個人能夠“在一起”,才是孩子內心真正的心理需求。而此時的父母卻完全陷入于自己的成人思維模式中,產生矛盾也就在所難免了。如果我們能夠傾聽到孩子真正的心聲,那我們就會放棄對孩子的種種說理和教導,我們就能夠意識到會有更好的解決方式。比如這樣對孩子說:“你是不是覺得我們三個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現在只有兩個位子了,如果你希望坐著,那爸爸媽媽可以抱著你一起坐;如果你覺得不坐也可以,那我們三個人就站在一起好不好?” 如果父母能幫助孩子說出孩子的心里所想,孩子就能夠非常容易地感到父母是理解自己的,他也會容易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和愛。
很多時候我們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我們往往只停留在他們自己單方面的認知和感受里,卻沒有去感受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和內心發生的種種變化。
有時候孩子的思維很簡單,而如果我們帶著自己的成見介入,往往就會把簡單的事情弄得復雜化。 我們總是聽不明白孩子說的話,因為我們總是感受不到孩子的心。在游戲中,cc打了dd一下,可那并不代表dd就是被欺負了,可能cc只是想對東兒打一個招呼而已。dd被打了一下,他懵懂地把頭扭向cc一會兒之后,又平靜地把臉扭回來,繼續專注于他自己的事情,因為他沒有感受到cc的“敵意”。可dd的媽媽卻著急了,她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卻不懂還擊,“那怎么行?太軟弱了!”于是她嚴厲地數落dd,“疼不疼啊,被人家打了你怎么也沒有反應的?”見孩子沒有反應就繼續挑動孩子:“他打你,你應該怎么辦呀?你的手呢?媽媽以前告訴過你長著手是干啥的?”此時dd的眼睛已由開始的平靜變得茫然,混亂……
我們總是憑著我們即成的經驗和思維習慣去理解孩子,教導孩子,自以為是在幫助孩子,事實上卻只能像是一條直線的兩端永遠背道而馳,不可能相交。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結果會完全不一樣。 上海 文雯
下一篇:世界級巨富是如何教子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造機會讓孩子學社交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