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六一國際兒童節就要來臨。在這個節日里,我們該送給孩子們什么禮物,才是他們最需要的呢?看到《錢江晚報》5月22日“深度”版面上兩個大標題:“五成寶寶不懂與人相處”、“用進廢退,放手讓孩子練習交往”,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答案立刻出現:給孩子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提高他們的社會性。
其實,這個權利是孩子作為人類的一員應該有的權利。公元前328年,亞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動物,那些生來就缺乏社會性的個體,要么是比人低級,要么是超人。社會實際上是先于個體而存在的。不能在社會中生存的個體,或者因為自我滿足而無須參與社會生活的個體,不是獸類,就是天神。”所有的孩子全都不是一出生就有社會性的,在第一反抗期以前的嬰兒,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事一點都不懂,所以新生兒會比很多新生的動物更缺乏生存能力,他們有的只是對撫養者的社會性依戀。隨著他們在人類社會里不斷成長,他們的社會性才逐步增強。
在日常生活中,一談到有社會性的兒童,人們往往聯想到那些能夠和朋友玩得不錯、開朗活潑的孩子。事實上,一個有社會性的孩子,決不單只是朋友多和有合作性,而是指在他身上,有當前社會承認的行為,他充當著由該社會決定的角色,在以別人或班級為中心的社會活動中,抱積極、友好的態度。當然,這些都是以與個體年齡相稱的程度為前提的。
影響孩子社會性形成的因素很多,比如一個孩子社交機會的多少、其性質如何;父母的養育態度;他的社交經歷帶給他的心理感受;作為社會性發展基礎的語言機能的發展水平;孩子的聽話(正確地聽別人說話并正確加以理解)水平等。但毫無疑問,最初的社會化主要是在家庭中,通過與父母和其他人的接觸進行的。通過這些接觸,孩子一面吸收大人們的所作所為,一面逐步學會他所處的社會期待和允許他的各種行為。正因為此,社會性才有容易受父母態度影響的特征。
可惜,在當前我國兒童的實際生活中,對獨一代,或者由獨一代來教養的獨二代時,不少家庭的這個職責并沒有很好完成,導致非社會性(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沒有學會社會對這個年齡的孩子所期待的東西)和反社會性(孩子經常性地違反社會的習慣和規則)的孩子呈增多的趨勢。
例如我最近在某高中給高三學生做高考心理輔導后,有位女生找我傾吐煩惱,說有個老年男教師輔導她一門弱項課程,效果不錯,她很信任他。幾天前因心理緊張常常夜里睡不著,結果一次在半夜一點多發手機短信給此輔導老師。沒想到被他老婆接到,問清她的情況后立刻上門來質問,弄得她現在都不敢再去問該老師問題,心里覺得很委屈。這位19歲的大姑娘此行為和事件發生后的委屈心理,暴露出她非社會性的一面:她不能理解那位教師夫人的立場,不能站在輔導老師夫婦的立場來思考自己的行為。高三學生尚且如此,更不必說原本屬于幼兒期心理特征的自我中心心理在童年期、青春期孩子身上的延伸和彌漫了。
要使孩子的社會性發展與年齡的增長保持平衡,《錢江晚報》的大聲疾呼呼正是時候。放手讓孩子練習交往的確是現在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舉措。
我覺得,家長們介紹和熱衷的有關方法,像參加媒體及其他機構組織的各種親子活動、上早教班、與年齡相仿的寶寶爸媽互相走動、參加論壇或QQ群等網絡組織的活動,固然能創造孩子交往的機會,但最好的機會則是由家長自控的家庭生活過程中的自然接觸,尤其是保證家庭中兩代人日常的交往時間和質量。
家長必須清楚自己的家庭教育應追求兩個功能:一是保護孩子,二是積極地促進孩子健康發展。兒童尚小,缺乏經驗,要保證這兩個功能的實現,必須堅持按照孩子年齡發展階段的特點加以適當的保護。否則,孩子想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而做父母的非要加以保護,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就會因為父母的保護過度而受到抑制。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期待和要求孩子去做不能勝任的事情,那不只是抑制,簡直就是殘酷了。
下一篇:生命是一個幸運和奇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節”話兒童理財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