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忍不住憶苦思甜,講小時候撿柴火,怎么怎么苦。我講得激動,魯魯卻聽得敷衍。我猛然醒悟,所謂的傳統教育,不過是滿足老人們的光榮感和傾訴欲,孩子其實是根本聽不進去的。
他憑什么聽進去?因為你講的事根本和他無關!我那時候,一背篼柴火壓在肩上,重量是實實在在的。而他,連“背篼”是何物都不知道,柴火撿來有什么用也不清楚,他對那時的生活完全沒有概念,對那小山一樣壓在我肩上的柴火,恐怕也只是覺得好玩。
其實,我們那時候也未必真的覺得有多苦。苦樂往往是從比較中得出。那時的孩子都要煮飯、洗衣、拾柴火,農村的都要打豬草、帶弟妹、下地干活,大家都一樣,幾乎每個孩子都要為家庭分擔勞動,每個孩子都穿補丁衣服,都沒有糖吃,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苦也是理所當然。習慣了,也就不覺得了,反而還常常以為自己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還想著要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勞動人民,精神上是滿足的。這就是那個時候的現實。而我們在向孩子們訴說這些苦難經歷時,心中其實是自豪的。
現在的孩子也有他們的現實,每個孩子都沒有兄弟姐妹,每個孩子都很孤獨,都沒有玩的時間,都要為考試而奮斗。
等到魯魯長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會憶苦思甜,說他當年英語考級的時候,每天要背多少個單詞,一次課要上三個半小時。盡管他的孩子也會嗤之以鼻,但他的心中同樣會充滿自豪。
我們在兒孫面前所回憶、所宣揚的,總是那些能讓我們自豪的東西,我們通過這樣的回憶,來傳達自己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某種信念。只有我們認為好的,才會在孩子面前說,縱使是苦難,是屈辱,我們想要展現的,也是自己在苦難中表現出的優秀品質,而不是單純的可憐相。
苦難也能給人自信。當你最終從苦難中走出來,會看到自己的力量,這就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那天和魯魯打完羽毛球,坐在臺階上休息,我對魯魯說:“初中你一定要讀一個好學校,但是好學校壓力也大,你很可能是最差的。”
“不一定,”魯魯說,“我可以趕上去,我不可能永遠最差!”
“大家起點都很高,能力都很強,要趕上去不容易啊。”
“我相信我能趕上去!”
“憑什么這么自信?”
“你看我一年級是什么樣子?現在又是什么樣子?已經換了一個人了!以后我還會更好!”
是的,小學的經歷給了他自信,就像曾經的苦難給了我們力量一樣,曾經的落后也讓他認識了自己。落后也能給人力量,只要你不在落后中沉淪。
付出是值得的,混日子的人并不快樂,努力向上,才有幸福。
下一篇:自信才能有個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平等的關系,討論的方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