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閑暇教育,是一種能力教育,也是競爭力教育
暑假、寒假、周末、其他法定節假日——孩子一年光休假就170多天,再加上每天的課余時間,如果不上補習班或興趣班所謂的“閑暇”還真不少呢。閑暇時間,你會帶領孩子畫出怎樣的風景呢?
《為了孩子》雜志與新浪網親子頻道聯合進行的調查:(針對的孩子年齡段:3~7歲)
(按家長選項數由多到少的順序排列)
閑暇教育,你了解多少?
1. 孩子的閑暇時間,你都怎樣安排?
A. 讓他玩玩游戲,徹底放松娛樂
B. 先把作業保證做好,再安排其他課輔,將學習進行到底
C. 帶他旅游
D. 上興趣班
E. 交給老人,由老人安排。
2. 你覺得閑暇時間對孩子的學業也有很大的作用嗎?
A. 要安排好的話,會的
B. 孩子即使只是出去玩或發呆,也可能是另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式
C. 主要是休息,對學習作用不大
D. 關鍵看是否利用它來學習了,
3. 會把孩子的閑暇時間做一個整體規劃嗎?
A. 會有粗略的規劃
B. 快樂最重要,怎么快樂怎么來
C. 會。長假、周末、放學后……都會規劃
D. 不會,順其自然
4. 你的孩子會叫累或不讓他打游戲就嚷著無聊嗎?
A. 偶爾會
B. 沒有,還可以
C. 是,經常會
D. 一點沒有,很滿足、很充實的狀態
5. 你聽說并了解“閑暇教育”或“休閑教育”這個詞嗎?
A. 聽說過,但不了解是什么內容
B. 聽說過,也仔細去了解了一下
C. 根本沒聽說
D. 聽到或看到過專家的論述
從調查結果來看,對于孩子這大塊的閑暇時間,有兩個普遍現象值得我們重視:一是認為閑暇時間就是要徹底地娛樂,平時受限制的電子游戲和電視讓孩子玩個夠、看個夠;另一種是覺得玩就是浪費時間,要充分利用不上學的時間抓緊補習。
愛因斯坦說,人之差異在于如何利用閑暇。閑暇的分配、享用,對成人和孩子來說,都是一門學問。所以近年來國內教育界的有識之士也提出了“閑暇教育”(或稱“休閑教育”)這個概念。
孩子可塑性很強,很多家長把孩子的閑暇時間用一本正經的課業安排得滿滿當當,生怕時間被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有用”與“無用”、“有為”與“無為”的辯證法,你真得了解透徹了嗎?
就像莫言說“文學的無用造就了它的偉大”一樣,貌似毫無用處的休閑也可以成為一種能力和競爭力。爸爸媽媽們可能想象不到,世界頂級的大科學家都非常推崇閑暇和自由,而且很多劃時代的成就也來自看似目的性不那么強的“閑情逸致”——牛頓是坐在蘋果樹下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是在燒開水時知道了“蒸汽動力”,而愛因斯坦在科學史上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奇跡的1905年,也并不是在大學或者學術研究機構,而是在瑞士聯邦專利局里充當一個對專利申請進行技術鑒定的技術員,他是利用每天8小時以外的業余時間來思考科學問題的。而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和各種興趣、愛好、特長,也大部分是在休閑時間獲得的。
小課堂:
閑暇教育( Leisure Education)最早興起在70年代的美國,然后風靡至其他國家。旨在讓父母利用閑暇時間去豐富孩子在課堂之外的生活,讓他們在現實中逐步學會與人交 往,培養對藝術人文的愛好和興趣,通過旅游和參與各種社會性活動來拓寬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對生活的領悟力,從而使其個性得以充分自由地發展。美國“全國教育協會中等教育改造委員會” 將閑暇教育的目標定義為“閑暇時間的善用,教育應使個人從其閑暇生活中獲得身心休息和愉悅,并充實其精神生活,發展其人格”。
看過來:經過實踐檢驗的前輩媽媽
閑暇,鍛煉獨立性,培養創造力和專注力
文/露得(在美華人媽媽)
亮點:從小輕松玩過來的一兒一女都考進了小學天才班
“今天放學后想做什么?”我問兒子。
“Nothing. I just want to think(什么都不做,就‘想’)!”兒子有時候這樣干脆地回答。
兒子從小就喜歡“think”,讓我省心又省力,不用忙著給他張羅課后這班那班。如今12歲的兒子已經連續四年獲得全州同年級組的國際象棋比賽冠軍,在全美的同年級組國際象棋大賽中也屢次名列前茅。這應該歸功于他從小愛思考的習慣。
兒子很小的時候,我有幸從一些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那里認識到讓幼兒自己玩耍的重要性。別看幼兒小,他也需要閑暇,需要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幼兒在自娛自樂中,鍛煉出獨立性,培養出創造力和專注力。父母陪孩子玩的時候總是有意無意地教孩子學東西,這其實剝奪了孩子自己發現、自己創造的樂趣。親子融融的時間固然不可缺少,但讓孩子獨立玩耍的時間也是幫助他健康成長的一部分。我在北美見到不少黏母親的中國孩子,三四歲了還寸步不離媽媽,一天到晚都要纏著媽媽,使媽媽疲憊不堪。若是從小教會孩子享受閑暇,大人也就能有自己的閑暇。開始的時候也許孩子自己只能玩個三五分鐘,關鍵在于循序漸進,10鐘,15分鐘,慢慢地孩子就消除了與母親分離的焦慮感。
現在回想起來,兒子和女兒3~7歲的年齡段是他們最有閑暇、最自由自在的時光。我們所在的學區對小學生家庭作業量的準則是年級數乘以10分鐘,比如一年級孩子的作業量就是10分鐘,因此下午3點鐘就放學的小學生們閑暇時間很充沛。我從來不送孩子上補習班,平日也通常不讓他們看電視、玩電子游戲。天氣好的時候,孩子們在院子里、公園里撒野,天氣不好的日子,就在家里“放羊”。兄妹倆由此變成“小書迷”,還發明出各種游戲。他們最愛玩的游戲之一是自編密碼,互相給對方用密碼寫信,讓對方解碼。還有一個百玩不厭的游戲是演戲,自編、自導、自演,再加鋼琴奏樂。他們把客廳當舞臺,沙發、椅子、毯子、玩具都成了道具。故事是隨口編的,音樂也是即興彈奏的。而媽媽我只有當觀眾的份兒。
小哥哥不在家的時候,女兒也不寂寞,忙著看書或者“寫書”。她5歲的時候就“出書”了,記得她有一天把自己得意的四本書擺在桌子上賣,我買下其中一本《三只小貓和大灰狼》。喜歡貓咪的她翻版三只小豬的故事,書的封面正經地寫著自己的大名是作者兼畫家,封底還畫上了條形碼,標著25美分一本書,真叫人忍俊不禁。
就這樣玩出來的兩個孩子都考進了小學天才班。他們如今的愛好和特長都可以在往日的閑暇游戲中看到蹤影。兒子編碼解碼的邏輯能力在國際象棋中得到充分發揮,女兒演戲伴奏的創意發展成鋼琴作曲,她8歲那年創作一首《月光和陽光幻想曲》,在全州PTA(家長協會)才藝大賽中獲得了優秀作曲獎,她作曲的熱情更是有增無減。兄妹兩人的數學領悟力和寫作水平尤其令他們學校的老師贊賞不已。
話說在美國家喻戶曉的上帝創世紀的故事中,上帝用了六天時間創造天地萬物和人,到第七日就歇工休息了。上帝在給人作“閑暇”榜樣,他早知道閑暇會給人類帶來祝福,科學和藝術果然在閑暇中誕生。上帝尚且需要閑暇,何況人類?大人尚且需要閑暇,何況孩子?
“閑暇教育”,發展感性思維
文/騰騰媽
亮點:兒子騰騰從小愛自由探索,今年上小學三年級的他,被老師夸贊“樣樣優秀”
在“閑暇教育”這個問題上,我和騰爸的意見很一致。我們的觀點就是課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好成績也很重要,但對于漫長的一生來說,只學好課本上的知識或者只考高分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當前國內幼兒園教育、小學教育大幅超前的趨勢下,不妨放松一些。對于小孩子來說,認字、數數、加減乘除,是早晚能掌握的事情,即使一時學不會也不必太過焦慮。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思維方式是以感性思維為主,那些在正式的課堂上理解不了的知識,說不定在平時的休閑活動和實踐中不知不覺就掌握了。
發呆時間與獨玩時間
“發呆時間”大概是我們家獨創的,源自騰爸,有段時間可能工作壓力比較大,他起床后經常在沙發上坐上好一會兒,問他在干嗎,他總是簡單地回答兩個字“發呆”!后來騰騰就學會了這個詞。對于大人來說,發呆可以讓心理有一個緩和的空間,有利于心理健康。但對于孩子來說,發呆可能更多地意味著創造力,因為孩子的的想法總是天馬行空,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這正是創造力的源泉。所以每當騰騰說“我在發呆”時,我就任由他發呆。同理,獨玩也一樣,如果他樂意一個人玩,就盡量不去打擾他。
親子共讀時間
在很多人眼里,圖畫書或許要劃歸為“沒用”的書,二十多頁,全是圖,整本書的文字加起來也沒多少。其實圖畫書最明顯的好處是讓不識字的孩子參與閱讀,孩子可以一邊聽大人讀文字,一邊看著圖畫跟隨故事的發展、研究圖畫中的細節,慢慢就會發展出傾聽力、觀察力和專注力,而這些能力對于他今后的學業有著重大的意義。另一方面,好的圖畫書,每一幅圖都好比一張名畫,有著強烈的藝術風格,在線條、配色和視角等方面給人全新的體驗。孩子看多了優秀的圖畫書,日積月累,自然會熏陶出非凡的審美力和藝術修養。
大自然時間
自騰騰3歲左右,我們就堅持每個月抽出一兩個周末去公園或近郊。大自然是孩子成長的最好伙伴,沒有孩子不喜歡野外的東西的,不管是花草魚蟲還是石頭泥塊。有時候,我們大人沒注意到的一片葉子、一條小蟲或者潺潺的流水,都能讓他停下來,好奇地張望和觀察,更不要說見到可愛的小鳥或小松鼠,有一次我們還撿到一個鳥巢,我至今還記得他小臉上的那份驚訝與喜悅。綠綠的草地或平坦的空地,則會激發他奔跑的欲望,看著他像小驢一樣撒歡、瘋跑,大人不由也會感染他的歡樂。
廚房時間
很多父母都擔心廚房危險,不準孩子進廚房。我們卻認為做飯本身就是一項必須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鼓勵孩子進廚房。騰騰從小就跟著我們在廚房忙活,小的時候就擇個菜、遞遞工具什么的,大一點就自己動手,如今煮面和煎蛋這種簡單的活兒都不在話下了。其實廚房是個很好的學習場所,在準備材料和做飯的過程中,孩子不僅增強了動手能力,還可以學到很多生活知識和科學原理。
看專家怎么說
會不會,關系極大!
文/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趙忠心
?
記得在1995年我國剛剛實行雙休日制度時,在一次研討會上,我鄭重提出:要加強兒童、青少年的休閑教育,教孩子學會休閑。當時,一位教育局領導當面就對我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趙教授,這種提法是不是太消極了?對兒童、青少年都是提學會勞動、學會自立、學會合作、學會吃苦什么的,要小孩子學會休閑,不大妥當吧?”因為我們很熟,我便直截了當地回應說,請您回去調查一下,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都是什么時候培養、發展起來的?學生課本以外的知識是在什么時候獲得的?學生頭腦里那些不良思想是什么時候獲得的?那些違法犯罪青少年都是在什么時候開始學壞的?
猛然提出對孩子進行“休閑教育”,是讓人感到莫名其妙,但確實很有必要。
自從實行雙休日制度以來,我國中小學生,每年寒暑假、雙休日、節日長假的時間長達170多天,占全年的43%左右。學生課業負擔減輕以后,課余休閑時間大大增加,實際上每年的休閑時間要超過全年的二分之一。
在休閑時間,孩子們離開了學校,家長又上班,處于一種完全失控的狀態??珊⒆觽兓顫姾脛?、不甘寂寞,勢必要進行社會交往,從事各種休閑活動。在當今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不是從事有益的休閑活動,就是從事無益或有害的休閑活動。孩子的頭腦不會是“真空”狀態,不是正確的思想去占領,就是錯誤的思想去填充。每年這么長的時間如何度過,對兒童、青少年的成長關系重大。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差異在于業余時間?!蹦芊窈侠戆才藕统浞掷米约旱臉I余時間,意義重大。孩子們在學校學習是“發展”,休閑時間則是另外一個“發展”空間。你看,孩子們的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和各種興趣、愛好、特長,不都是在休閑時間獲得的嗎?課外閱讀不也都是在休閑時間進行的嗎?而不良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也是在休閑時間形成的。社會學工作者到某市監獄對青年犯人進行調查,得出了令人吃驚的結果:87%的犯人作奸犯科是在閑暇時間;77.7%的犯人說是因為窮極無聊便惹是生非、制造事端,尋求刺激;86.6%的犯人是因為在閑暇時間結交了品質惡劣的朋友而走上歧路;96%的犯人說他們的種種壞習慣是在閑暇時間沾染的。
趙老師的小提示:休閑要科學、文明、道德
1. 按照自身條件科學安排。休閑活動的內容,要考慮到自身的年齡特征、個性特征和家庭生活條件,從實際出發,確保能促使身心的健康,不要勉強自己,不要過度疲勞。
2. 要尊重社會公德。休閑活動不要損害他人和集體的利益。休閑活動往往是人們同時進行,選擇休閑方式,不僅要從個人的喜好出發,也要注意到不妨礙他人的安寧和安全。
3. 要尊重他人的權益。休閑活動主要是自由活動,沒有集體的約束,也沒有同學、熟人的監督,思想往往比較放松。但放松不等于“放任”,不能任意侵害集體或個人的利益。
推薦:
讓孩子的閑暇更有意義的十項活動
1. 探究實驗:給孩子提供探究實驗的材料,利用城市中的各級各類科技、科學展館,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科學、科技,以引導、培養他們對科學問題、自然現象探索的興趣。
2. 閱讀欣賞:鼓勵、支持孩子多讀優秀的書報雜志,有條件的家庭可常年訂閱優秀報刊,假日陪孩子逛逛書店,給孩子買些好書。
3. 視聽欣賞:欣賞各種文藝體育節目,如電影(視)、戲劇、音樂會、舞蹈、曲藝、體育賽事等,可以去專門的劇院場所,也可以通過網絡或電視。
4. 書法、藝術:可以鼓勵孩子利用周末閑暇時間研習書法,學習繪畫,進行手工創作。書法繪畫和手工制作需要孩子靜下心來觀察事物、沉浸于創作思考之中,使孩子獲得創作的樂趣、陶冶性情,得到美的享受。
5. 音樂、舞蹈:把唱歌、跳舞、練琴等設計成樂在其中的娛樂。
6. 體育、游戲:家長首先自己要熱愛運動,才能帶領孩子參與體育運動,家庭成員之間或者家庭之間、社區中的比賽都是讓孩子動起來的良好契機。而和孩子一起下棋、打牌等,既可以鍛煉思維,又不受場地限制。
7. 收藏、種植、喂養:集郵、集火花、集煙標、收集筆、像章、紀念幣等收藏活動,能鍛煉孩子持久的專注力和對美的鑒賞力。種花、喂鳥、養魚、養貓、養兔等活動,能引導孩子了解生物發育生長的規律,啟發對自然界奧秘探索的興趣和對生命的關懷與尊重。
8. 旅游、攝影:全家人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探訪的世界名勝古跡和風土人情,能開闊孩子視野,陶冶性情,增長知識,調節生活節奏,親近自然,培養對自然的熱愛,增添生活情趣。
9. 科技制作:創造條件,支持、鼓勵孩子去參加科技活動,比如去制作小電機、小發動、航空模型等,讓他們去享受創造的樂趣。
10. 社會實踐:支持和鼓勵孩子參加學校和社區組織的各種公益性活動和勞動,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志愿者,長時間的假期可以帶孩子到別的城市做義工,能幫助孩子全面了解社會,鍛煉交往能力,體驗分享的快樂。
對像“十一”、春節以及寒暑假這類周期很長的假期,其實父母勿需刻意大費周章地做個大plan。在什么環境下“閑暇”還是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奶奶家的菜園子,小區旁的小沙坑,或是公園里的那個小土丘都是孩子最佳的“閑暇”環境。媽媽要從孩子最感興趣的方面為抓手,創造出一個孩子樂于參與,同時又能有所收獲的“閑暇環境”。
他山之石
在西方,課堂外,無論是雙休日還是節假日,很少看見爸爸媽媽陪著孩子埋頭做作業,或是趕場到處去補習的。在紐約Books of Wonder書店,幾乎每個周末都會組織書作者和孩子們進行讀書會,有時還會按書里講的故事讓孩子們排演。當孩子們沉浸書與故事的世界時,爸爸媽媽則可以在書店一角開辟出的bakery小坐歇息,既對孩子進行了“休閑教育”又不耽誤家長的閱讀和休閑。
同時,很多公益場所也會在節假日安排很多活動和節目,配合父母做 “閑暇教育”。比如,美國很多圖書館在節假日都會安排故事會,有的圖書館還與快餐店和玩具店攜手,學生只要閱讀一定數量的書,就可以得到免費餐券或可愛的玩具作為獎勵。而在博物館里,孩子們還可通過互動游戲了解歷史及其相關知識。
名人論“閑暇”
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時間。
——胡適
哲學與科學的誕生需要三個條件,一為“驚異”,二為“閑暇”,三為“自由”。
——亞里士多德
人的差異在于如何利用閑暇
——愛因斯坦
只有當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隨意使用5~7小時的空余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離開這一點再談論全面發展,強調培養素質愛好、天賦才能,只不過一句空話而已。
——蘇霍姆林斯基
藝術創作和欣賞的能力、娛樂的能力、有意義地利用閑暇的能力,都是公民效率的重要成分,比其它能力訓練累加在一起更加重要。
——美國教育家杜威
下一篇:“乖孩子”的不快樂,你注意到了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什么孩子不告訴你心里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